“策”动语文教学,构建正“效”课堂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效益,即劳动成果的价值超过了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的代价,其差额为正效益;反之,则为负效益。语文课也要讲究效益,当劳动成果的价值超过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的代价,语文课就产生了正效益。下面,笔者就语文有效教学,谈了四点体会。
  一、紧扣重点词句,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教师应该从重点词句入手,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就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每篇课文都有提纲挈领的重点句和中心句,教师要找准切入点,紧紧围绕重点词句展开教学。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笔者紧紧抓住“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一中心句,围绕“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风景优美,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物产丰富”这个主要问题,紧扣重点字句,便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时间是固定的,教师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必须从一篇课文的众多信息中提炼出本质,这样才能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唤起学生情感,插上想象的翅膀
  让书本知识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状态,教师就必须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呈现的新特点。
  笔者有幸观摩了优秀教师执教的《特殊的葬礼》一课,当进入“想象说话”教学环节时,学生的发言很简单。这时,教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往下说,而是话锋一转:“我们来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中都用了哪些赞美的词句?”阅读课文之后,学生们打开了话匣子,有的学生说:“塞特凯达斯瀑布,我爱你!你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雄姿将永远铭刻在我心中。”有的学生说:“我在你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惊叹,我在你咆哮如雷的巨大声响面前陶醉。是你,让我感到大自然的神奇;是你,让我感到大自然的伟大。”
  三、多法朗读、体验、感悟
  情感朗读是感悟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薄发。不同的学生因为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感悟能力等因素的千差万别,对情感和意境的体会也会有所不同,朗读的处理方式也就各有特色。
  ⒈把握文本的基调,铺设合适的感情
  每篇文章都有其情感基调,教师应精心设计导语和衔接语,创设出语感情境,把握好课文的基调,才能通过朗读,更好地表达文章情感。
  如在教学《月光启蒙》时,笔者让学生观看在月色下的图片,配上静谧的音乐,整个课堂都沉浸在静谧的气氛中,学生的感情立刻被调动起来,入情入境。
  ⒉结合文本内容,创设生动情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情境创设法,把学生引入情境,借助朗读,去想象、体会、理解、表达,使朗读达到语言与语境的融合、情感与情理的融合、体会与表达的融合、情思与情趣的融合。
  ⒊立足学生发展,给予实效评价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出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别人的情感。”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语,也能激发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兴趣。以学生朗读《雾凇》为例,笔者的评价语是“你读得真好,看,雾凇越发显的透明了。”“你读得太棒了,梨花真的开在我们眼前了。”“你读得很认真,雾凇静静的披着外衣,好像在说‘如果你的声音再响亮点,我会盖得更厚实’”……
  恰到好处的点拨、唤醒,只需“转轴拨弦三两声”,便能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四、有机结合文本,拓展练笔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课堂上的小练笔是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方式,它把语言的运用和对文本的理解结合起来,保证了教学的流畅性、氛围的和谐性,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和情感性的高度统一。
  要想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就必须紧扣重点词句,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唤起学生的情感,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深入挖掘文本,拓展练笔的渠道,“策动”语文教学课堂,实现语文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让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新昌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是一门语文的艺术,能够综合体现一个人在心理、思想等方面的水平。小学语文口语交际对于小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口语交际的策略,建立合理有效的学习机制,从而有效评价自身,实现良好的语文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口语交际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