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意味着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着提升学生德育的重任,有着净化中学生心灵,塑造美德的教化作用。我国许多教育家早就指出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教人做人”,并且他们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把传授知识能力与进行德育渗透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材特点和学科教学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情感教育 美德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因此,要实现这个目标,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必须做到“因文释道”,“以文传道”,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对学生情感、美德教育的作用,教师通过一系列课文的教学思想渗透,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备为人处世应有的态度理念,从而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受到熏陶,得以陶冶情操,提高思想修养。
一、情感教育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深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样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具有关键的作用,而且对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1.导语中激发情感
语文课堂中,优秀的导语不仅是学生了解本课主题内容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起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新教材《内蒙访古》一文时,我曾看到中央电视台一则报道:成千上万的蒙古野驴因外蒙古生存条件的变化,进入我国内蒙古阴山一带的乌拉特旗,当地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有力措施加以保护它们。当天我就结合《内蒙访古》的教学,由地理环境的介绍切入主题,充分结合了这一信息。结果课堂教学效果极为良好,学生不仅对这一课文产生了亲切感,而且升华了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再如《紫藤萝瀑布》,我就套用了《爱拼才会赢》的歌词,从而引导学生面对挫折要勇往直前,而不是知难而退,有努力必有收获。当然,在教学中对于导语的设置,我们一定要因时制宜,因境制宜,可以选择灵活多样的形式,只要能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切合教材教学内容,均可加以运用。
2.朗诵中表达情感
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以赏心悦目的感受。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范读课文,尤其是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它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激情的语言,通过对语言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展现在学生面前。正确、动情地朗读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三者感情的桥梁,它会让语文课堂变得声情并茂,情趣盎然。特别是一些蕴含浓郁的抒情色彩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根本无需教师过多地分析讲解,只要抓住朗诵这一环节,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时,我播放旋律急骤的琵琶曲加以渲染,让同学们在朗诵中感悟诗人浓郁的悲愤之情,强烈的爱国之情;在上《望天门山》这一课时则配上气势磅礴的钢琴曲《黄河》,使得全班同学在音乐中领略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再如《出师表》一课,文中大多为对称短句,且长短句结合,读来朗朗上口,其结构亦条理分明。在教学中,我先进行文言知识梳理解读,然后让同学们分小组分读前五段内容,再自己范读后四段内容,当我用庄重的语气,语重心长的口吻进行朗读时,教室里静寂无声,当读到末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我的声音低缓,表情凝重,而全体学生亦久久沉浸其中,无不为诸葛亮忧国忧民、鞠躬尽瘁之心所震撼、所感动。朗诵可以说是一种思想熏陶,一种精神享受,一种情操感染,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心灵的陶冶。
3.讲析中理解情感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篇章充盈着浓郁的亲情氛围,情感溢香,令人沉醉其间。语文教学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善于驾驭教材内容,并结合中学生自身特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促使学生凝神于课堂之中,收获一种良好的授课实效。因此授课教师首先要被教材文章中洋溢的情感感染,然后再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讲析去感染、打动学生。比如在《背影》这一课中,我就抓住“背影”给作者带来的心理感受去讲解,并使自己首先投入其中,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那份骨肉亲情感染的力量。还有《白杨礼赞》一文,作者热情讴歌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军民,赞美了他们那种正直、朴实、严肃、团结、力求上进和坚强不屈的精神,讲解中我就抓住白杨树生存环境的“景美”,自身的“形美”和内在的“神美”进行讲析,一步步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从而使教师、教材、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当讲到小弗兰士因迟到而产生懊悔心情时,就对几个经常迟到的学生进行目光交流,情感传递,发觉他们也都有愧疚之态,而且此后上课也较以往准时得多了。
二、美德教育
1.节俭和奋斗精神教育
节俭和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没有节俭和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繁荣昌盛的;一个没有节俭和奋斗精神作支撑的社会是难以长治久安的;一个没有节俭和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也是难以自立自强的。可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节俭和奋斗这一传统美德已有所淡忘,他们的所作所为是那样不尽如人意。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节俭、奋斗这一传统美德显得尤为重要,而语文教材中体现这方面美德的内容是极其繁多的。如《俭以养德》可以让学生领会节俭的重要性,认识到“要富日子穷过”的客观原则。再如讲授《愚公移山》一文时,学生对愚公的做法颇有异议,有的认为搬山不值得,有的提出可绕道走,有的则认为凿个隧道也可以呀……当学生的讨论告一段落时,我及时发问:“愚公真蠢,实在太笨了,都年且九十了,还累什么呀。”引导同学更深入地讨论。一些同学在讨论中提到学习上的困难也像一座大山,难道碰上了就绕开吗?我就不失时机地表示了赞同,并引出毛泽东同志在第七次党代会闭幕式上的讲话,谈了自己对愚公的那種坚定决心,奋斗不止,勇克困难的精神的无比敬佩。同学们听后,积极发言讨论,都是那样的感触颇多,在写作练习中都要立志学习愚公勇于奋斗的精神品质。
2.道德情操和人生观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其实,在这方面祖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已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人文精神财富。像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语文教材中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除此之外,我们语文教师还要要充分运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行,对中学生要加以榜样塑造,施以良好的影响导向。像《纪念白求恩》一课中的白求恩大夫,《“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船长等人物形象都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再如课文《贝多芬传》讲了贝多芬在逆境中仍然执著地追求,讴歌了那种笑对人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我们可以以此来教育学生当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要如何坚定自己的意志,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总之,教材中到处闪耀着高洁美德的光芒,只要善于掌控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让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盛开出和谐之花,学生自然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升人生修养境界。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必须紧扣作品中的语言文字,剖析文中主人公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业绩,从而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爱的丰碑,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及健康积极的人生观。
“没有水就不会有鱼,没有情就不会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语文教学既是一个复杂的教学过程,又是一个繁难的教育过程。我国古代的许多教育家早已认识到学与德的统一,指出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教人做人”。孔子主张:“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们在教育实践中,一直把传授知识与进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因此,语文教师更应该把语文教学和德育渗透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教材文字的思想内涵,寓德于教,有效地做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工作,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寻求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逐步培养起科学的人生观和德育观。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期、复杂且细致入微的工作,必须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进行,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们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挖掘语文教材底蕴,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真正促使中学德育工作得以贯彻,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渝生主编.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祈来主编.短小文言文阅读与欣赏[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
[4]列宁.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5]谢华.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探讨[J].科技资讯,2007,(5).
[6]俞大明.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甘肃教育,2009,(1).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情感教育 美德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因此,要实现这个目标,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必须做到“因文释道”,“以文传道”,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对学生情感、美德教育的作用,教师通过一系列课文的教学思想渗透,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备为人处世应有的态度理念,从而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受到熏陶,得以陶冶情操,提高思想修养。
一、情感教育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深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样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具有关键的作用,而且对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1.导语中激发情感
语文课堂中,优秀的导语不仅是学生了解本课主题内容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起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新教材《内蒙访古》一文时,我曾看到中央电视台一则报道:成千上万的蒙古野驴因外蒙古生存条件的变化,进入我国内蒙古阴山一带的乌拉特旗,当地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有力措施加以保护它们。当天我就结合《内蒙访古》的教学,由地理环境的介绍切入主题,充分结合了这一信息。结果课堂教学效果极为良好,学生不仅对这一课文产生了亲切感,而且升华了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再如《紫藤萝瀑布》,我就套用了《爱拼才会赢》的歌词,从而引导学生面对挫折要勇往直前,而不是知难而退,有努力必有收获。当然,在教学中对于导语的设置,我们一定要因时制宜,因境制宜,可以选择灵活多样的形式,只要能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切合教材教学内容,均可加以运用。
2.朗诵中表达情感
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以赏心悦目的感受。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范读课文,尤其是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它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激情的语言,通过对语言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展现在学生面前。正确、动情地朗读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三者感情的桥梁,它会让语文课堂变得声情并茂,情趣盎然。特别是一些蕴含浓郁的抒情色彩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根本无需教师过多地分析讲解,只要抓住朗诵这一环节,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时,我播放旋律急骤的琵琶曲加以渲染,让同学们在朗诵中感悟诗人浓郁的悲愤之情,强烈的爱国之情;在上《望天门山》这一课时则配上气势磅礴的钢琴曲《黄河》,使得全班同学在音乐中领略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再如《出师表》一课,文中大多为对称短句,且长短句结合,读来朗朗上口,其结构亦条理分明。在教学中,我先进行文言知识梳理解读,然后让同学们分小组分读前五段内容,再自己范读后四段内容,当我用庄重的语气,语重心长的口吻进行朗读时,教室里静寂无声,当读到末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我的声音低缓,表情凝重,而全体学生亦久久沉浸其中,无不为诸葛亮忧国忧民、鞠躬尽瘁之心所震撼、所感动。朗诵可以说是一种思想熏陶,一种精神享受,一种情操感染,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心灵的陶冶。
3.讲析中理解情感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篇章充盈着浓郁的亲情氛围,情感溢香,令人沉醉其间。语文教学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善于驾驭教材内容,并结合中学生自身特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促使学生凝神于课堂之中,收获一种良好的授课实效。因此授课教师首先要被教材文章中洋溢的情感感染,然后再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讲析去感染、打动学生。比如在《背影》这一课中,我就抓住“背影”给作者带来的心理感受去讲解,并使自己首先投入其中,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那份骨肉亲情感染的力量。还有《白杨礼赞》一文,作者热情讴歌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军民,赞美了他们那种正直、朴实、严肃、团结、力求上进和坚强不屈的精神,讲解中我就抓住白杨树生存环境的“景美”,自身的“形美”和内在的“神美”进行讲析,一步步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从而使教师、教材、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当讲到小弗兰士因迟到而产生懊悔心情时,就对几个经常迟到的学生进行目光交流,情感传递,发觉他们也都有愧疚之态,而且此后上课也较以往准时得多了。
二、美德教育
1.节俭和奋斗精神教育
节俭和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没有节俭和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繁荣昌盛的;一个没有节俭和奋斗精神作支撑的社会是难以长治久安的;一个没有节俭和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也是难以自立自强的。可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节俭和奋斗这一传统美德已有所淡忘,他们的所作所为是那样不尽如人意。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节俭、奋斗这一传统美德显得尤为重要,而语文教材中体现这方面美德的内容是极其繁多的。如《俭以养德》可以让学生领会节俭的重要性,认识到“要富日子穷过”的客观原则。再如讲授《愚公移山》一文时,学生对愚公的做法颇有异议,有的认为搬山不值得,有的提出可绕道走,有的则认为凿个隧道也可以呀……当学生的讨论告一段落时,我及时发问:“愚公真蠢,实在太笨了,都年且九十了,还累什么呀。”引导同学更深入地讨论。一些同学在讨论中提到学习上的困难也像一座大山,难道碰上了就绕开吗?我就不失时机地表示了赞同,并引出毛泽东同志在第七次党代会闭幕式上的讲话,谈了自己对愚公的那種坚定决心,奋斗不止,勇克困难的精神的无比敬佩。同学们听后,积极发言讨论,都是那样的感触颇多,在写作练习中都要立志学习愚公勇于奋斗的精神品质。
2.道德情操和人生观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其实,在这方面祖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已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人文精神财富。像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语文教材中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除此之外,我们语文教师还要要充分运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行,对中学生要加以榜样塑造,施以良好的影响导向。像《纪念白求恩》一课中的白求恩大夫,《“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船长等人物形象都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再如课文《贝多芬传》讲了贝多芬在逆境中仍然执著地追求,讴歌了那种笑对人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我们可以以此来教育学生当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要如何坚定自己的意志,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总之,教材中到处闪耀着高洁美德的光芒,只要善于掌控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让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盛开出和谐之花,学生自然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升人生修养境界。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必须紧扣作品中的语言文字,剖析文中主人公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业绩,从而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爱的丰碑,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及健康积极的人生观。
“没有水就不会有鱼,没有情就不会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语文教学既是一个复杂的教学过程,又是一个繁难的教育过程。我国古代的许多教育家早已认识到学与德的统一,指出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教人做人”。孔子主张:“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们在教育实践中,一直把传授知识与进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因此,语文教师更应该把语文教学和德育渗透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教材文字的思想内涵,寓德于教,有效地做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工作,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寻求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逐步培养起科学的人生观和德育观。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期、复杂且细致入微的工作,必须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进行,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们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挖掘语文教材底蕴,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真正促使中学德育工作得以贯彻,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渝生主编.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祈来主编.短小文言文阅读与欣赏[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
[4]列宁.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5]谢华.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探讨[J].科技资讯,2007,(5).
[6]俞大明.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甘肃教育,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