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问题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0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全球化导致出现了一系列的文化特征,体现为科技文化、信息文化和政治文化。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西方文化对发展中国家带来强烈的冲突,把市场机制和政治话语强加于他们,同时渗透在这些国家的各个文化领域,影响其价值观和文化凝聚力,使其逐渐丧失自身的独立性。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警惕和认识。
  关键词:全球化 文化 特征 冲突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一 全球化进程的文化特征
  随着现代交通、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跨国经济、世界贸易的不断拓展,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已经形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体系。这个体系内部的不平衡性和充满矛盾与抗争的动态过程,使人们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问题的研究日益超出民族国家的界限,而采取全球化的视野。正如罗马俱乐部主席佩切伊在《全球问题研究的发端》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人类的历史进程已经走到一个重大的转折点;由于近几十年来在技术上取得了一些很不寻常的跃进,人类在过去的年代中所建立起来的联系的基础已经不再有效,他对自身、对同时代的人、对家庭、对社会和生活本身的看法,都必须深入地一一在全球范围内一一加以修正,……,”这一论点,很快成为人们的共识。1985年,奥多尔·拉维特在其《市场全球化》一文中,首次提出“全球化”的概念,用以描述各国经济的开放度、经济的相互依赖以及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的过程。这一概念很快在欧美学术界得到普遍认同,并继续得到深入研究。1994年,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发展研究中心的欧曼(0man)将全球化问题扩展,在全球范围内把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的发展变化置于一起考虑。1995年,美国全球化问题研究专家彪恩迪亚(Buendia)在一项研究报告里,把全球化过程描述为3个主要趋势,即市场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和安全的全球化,其中第一个趋势“是这3个趋势中的更全面、更基础和更发达的趋势”。全球化的基础是经济全球化,其基本特征是,民族主权国家的经济被卷入全球市场,各种生产要素呈现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的趋势,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在全球范围内运作,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密不可分,呈现出某种整体化、一体化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市场经济的世界化,亦即是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越来越在广度上和深度上冲破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而成为世界(全球)经济的共同的运行机制。这个运行机制使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的经济行为日益失去历史形成的文化个性和地域性特征,由此带来了资本的国际化、资源配置的全球化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世界化。
  现代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强有力地推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它使信息文化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准确、迅速地传递,不断缩短长距离物流所花费的时间,从而真正实现了“用时间消灭空间”的过程,使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过程连接成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整体。特别是在今天,全球性交往已经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符码化乃至虚拟化,这意味着国际资本在以电子速度流动,经济交往的方式、速度和频率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世界越来越压缩”(罗伯逊语)。对于追逐利益最大化和市场份额最大化的经济行为来说,时间和空间已不再是自然障碍。
  全球化并不仅仅是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全球化,而是包括政治文化的全球化。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基础或操作平台。一切有关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问题的争端,都是在这个基础或平台上发生的,是以这个基础或平台本身所蕴涵的种种矛盾为其深刻根源的。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依靠科技进步的优势来有组织地扩大跨国经济的范围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成为现阶段全球化的主调。已经形成起来的世界经济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利益不断向发达国家倾斜的资本的国际化体系,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维护和发展这个体系已经成为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基本手段。
  二 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冲突问题
  如果我们从比较广泛的意义上使用“文化”这个概念,不难看出,全球化必然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的文化过程。经济全球化作为市场的世界化,本身有一个文化构造,包括相互联系的4个方面的构成因素:其一,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以及在制造和使用生产、经营、管理、交往手段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文化,其所反映和体现的是生产对象的客观属性和工具系统的技术性质;其二,反映或体现市场运作机制和运行规律的市场文化;其三,维护市场机制、保护市场主体基本权利的民主政治文化;其四,彰显个人价值,追求平等、自由的精神文化。这4个因素是建立、维护、推进市场机制的文化条件,具有客观普遍性。因此,全球化的进程,必然会出现把各个民族国家的文化结构,纳入到有利于市场机制的文化构造中的趋势。
  文化冲突的发生主要基于如下的事实:目前有利于市场机制的文化构造是在西方国家的文化系统中孕育成熟的,因而必然带有西方文化的种种特征。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在世界体系中占据明显的优势地位,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把市场运行机制在世界范围内贯彻到底,因而他们也必然会把市场机制的文化构造与西方文化等同起来,从而把全球化变成用西方文化来同化世界的过程。这就是所谓“后殖民批判”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第三世界国家所付出的不仅仅是经济和政治的代价,而且还付出了更为沉重的文化代价。印度裔批评家伽耶屈·斯皮伐克认为,后殖民不是指一个地域区别的概念,也不是一种思想潮流(因为事实上并不存在一种后殖民“主义”),而是指一种新的世界格局,它既包括“经过非殖民化的区域”(“decolonizedace”),也包括那些并不能用“殖民”一词加以描述的区域。她说:“全世界都是后殖民的。”她强调新旧世界格局之间的延续性,使用“后殖民”这个概念能够表述一个不同于旧资本主义却又与之相联系的新国际资本主义。她说:“我认为,后殖民性正是一条将我们带入全球性国际资本主义的轨迹。”
  后殖民批判,以第一世界通过国际资本主义对第三世界的压迫和控制,来把握当今的世界秩序,但它的批判矛头却往往不是直接指向作为经济体制的资本主义。后殖民批判特别注重的是西方通过知识话语对第三世界控制的特殊意识形态,其中尤以西方现代观为甚。后殖民批判认为,以客观普遍的知识话语面目出现的西方意识形态,使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能以不断交化的形式延续至今,并能为维持西方的控制及其知识权力结构,不断产生和再生产与之相适应的殖民主体。后殖民批判把关注点放在西方话语对第三世界主体、文化身份和历史建构上,这些建构使得第三世界因无法形成和表述自己独立的主题和历史意识,而不能不屈从于西方意识形态,成为政治和文化上的“被压迫者”。
  西方对第三世界的话语控制,并不只是简单地将西方观点强加给第三世界,这种控制是以现今世界上通用的科学话语形式为基础的,这些话语形式可以有效地消解容纳其中的任何反对意见,而使反对意见本身成为它的容纳性和客观性的证明。诸如人类学、人类文化学、文学、哲学、政治科学等这样的系统话语形式,不仅本身就是西方的,而且还已经被等同为普遍的客观性知识。在它们所形成的强大的话语支配领地中,第三世界的文化和知识不能不处于屈就和边缘的地位,自然也就无法伸张与西方话语平等的合法性。
  文化冲突的发生所基于的事实还有:在文化交流的方式下实施不平等的文化霸权。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大力推销品种繁多的文化消费品,将他们所附带的价值密码和生活情趣推向世界,如美国制造的所谓“世界文化”已在全球泛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广告、流行音乐、通俗文化等,侵入每一个家庭,深入于个人与社会的无意识之中,对第三世界影响巨大。从内容上看,在大众媒介中所大量传播的,就是在西方日益膨胀的消费主义,以及鼓吹绝对的个性自由,攻击社会公德准则,宣扬非理性和价值相对主义的后现代文化。扼杀了第三世界人民的创造性和参与精神,使他们停留于维持性的学习境地,永远处于落后的状态。
  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的文化霸权相伴随的另一现象,就是英语在当今世界所呈现的语言霸权。美国凭其经济、科技、军事的实力称霸全球,将英语进一步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西方文化在全世界的扩张与英语在全世界的扩张同步进行,相辅相成。现在,国际交往中的许多文化知识信息,主要是通过英语这个渠道传播和获得。在全球覆盖面最大的因特网上,英语信息占90%以上,法语占5%,汉语信息则连1%也不到(有的资料说只有0.4%)。连同法国人也意识到他们的民族语言危机。
  语言,并不只是一种单纯的信息交流的工具,它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载体、文明的载体。现代社会里,全球范围内若干语种的陆续消亡,不能不视为人类文化的严重损失。据统计,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由于种种原因,全世界共有1000多种语言陆续消亡。一些专家估计,在21世纪中,目前世界上尚在使用的6000余种语言,将有一半再无人使用。这就意味着,每两个星期就有一种语言消亡。明眼人不难看出,语言的同化即意味着文化的同化,语言的霸权即意味着文化的霸权。
  世界上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文化,但从大的文化范畴来讲,主要是西方文化、东方儒家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非洲文化等。在1992年之前的近500年中,主要是西方文化称霸世界,搞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当人们说起牛顿、爱因斯坦、歌德、莎士比亚、贝多芬等人时,一般都不会再理会或突出他们的国籍,而认为他们是属于全人类的。马克思就说过,会出现一种为各民族都喜爱的“世界文学”。现在,西方人一般不敢明目张胆地宣扬“西方文化至上论”,即使在种族主义势力依然存在的美国,无论是政治家还是著名学者,如果公开发表了类似言论,那就得付出沉痛的代价。但西方人在内心深处还是有一种优越感,依然认为西方文化是最好的。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认为,21世纪对西方文化最具挑战力的文化就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儒家文化以及伊斯兰文化。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和古老的文化之一,中国又是世界上的第一人口大国,在21世纪世界大文化范畴中,中国文化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文化民族主义搞好了,会创造出一个百花齐放、五彩缤纷的多元世界,否则会引起民族间的矛盾甚至冲突,互相看不起,互相排斥,一般情况下不至于发展为军事冲突,但也不能绝对排除引发战争的可能性。要使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辩证统一起来,既要接受西方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例如竞争观念、公平思想与效率意识,也要坚决拒绝西方文化中的腐朽思想,如拜金主义、商品拜物教以及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等,即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三 结语
  现代化、全球化可以说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西方文化的强势地位也是较短的历史时期里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民族文化及民族语言面临的挑战及危机是严峻的,合理而有效的应对选择确实是艰难的。在如今的形势下,最要紧的是要有一种清醒的意识,一种文化连同语言的危机感意识,切莫陶醉于现代化的物质成就、经济成果,而陷于盲目乐观。深刻而冷静的认识,才能保证不迷失方向。在这个复杂问题上的应对与选择无疑是艰难的;在这里,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要在两难中兼顾的选择。既不能放弃现代化,抗拒全球化,也不能听任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民族语言渐趋衰落甚至消亡。要渗透民族文化平等、语言平等的观念,尤其要使青年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这将是一个重大而深刻的话题。
  
   参考文献:
   [1]王兴成、泰麟征编:《全球学研究与展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2] 0man charles,(1994)Globalisfi.n and Regi.nalisation:ne chal-geDeveloping Countffes,Paris:OECD.P.L.
  
   作者简介:白玉,男,1956—,陕西西安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哲学、文化学,工作单位:西安医学院。
其他文献
2008年,打上草根创新、群众智慧烙印的山寨文化在手机领域摧城拔寨,在数码领域跃跃欲试,以无所不用其极的方式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什么是“山寨文化”  “山寨”一词源于广东,是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主要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通过小作坊起步,以极低的成本快速模仿主流品牌的外观或功能并加以创新,最终在外观、功能、价格等方面全面超越该产品,涉及手机、数码产品、游戏机等不同领域。 
“创意产业”一词,最早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在2001年出版的《创意经济》一书中提出来的,它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
曾经,我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当炎炎夏日时我便会显现出自己最光彩夺目的一面。我很开心,因为我有粉红色的脸蛋,袅娜的腰肢,且有荷叶老兄当我的“护
西岳庙荟萃着华山文化的精华,是华山文化的灵魂所在。游华山,必先拜谒西岳庙。古典:五岳第一庙西岳庙位于华山以北5公里处,是中国历代帝王祭祀华山神以“祀神治民,而福生灵”
烽和鸩的关系可不是一般的复杂:两人的家门对门,所以他们是邻居;两人从托儿所到高中都念同一所学校,所以是校友;两人又都是体育健将,双双参加校篮球队,所以也是队友,再加上从
美国对外观设计及其相关权利的保护李明德《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都要求对工业品的外观设计予以保护,但对于成员国或缔约方以何种方式保护,却
“嘀嘀嘀”,在搬场公司汽车的鸣笛声中,小女孩进入了新家。那是三室一厅的住房,她有一个自己的房间,铺着漂亮的木地板。这天晚上她一夜无眠,她太兴奋了,太舒适了,太……然而
读高中时,我们班上有一个公认的“歌星”,无论多么高难度的歌曲,到了他的嘴里,总变得无比动听。有一次,学校里举办歌咏比赛,他连预选都没参加,直接被班主任保送进决赛现场,但
联想是探索、发现、创造的前提。在解题时,如果能根据题目合理联想,全方位、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常能使人茅塞顿开,使思维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下面以中考题为例,说明这一思维方
有一个小精灵,从天而降。撞到了我的手心,溅起了一个透明的流动的水晶般的皇冠。我踮着脚尖,举着它,戴在你的头上,让你成为一个公主,让你静静等候一个王子。雨点儿$湖南省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