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移植后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

来源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0762237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总结小肠移植术后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治疗经验和教训.方法 将1994年至2009年6月间15例小肠移植患者分为3个阶段,1994-1995年的3例患者为第1阶段,2003-2006年的7例患者为第2阶段,2007年以后的5例患者为第3阶段.第1和第2阶段患者围手术期真菌感染的预防方案采用静脉注射氟康唑,IFI的治疗以静脉注射氟康唑为主,在病情危重时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首次用量为1~5 mg/d(或0.02~0.10 mg·kg~(-1)·d~(-1)),视患者耐受情况每日增加5 mg;第3阶段患者围手术期真菌感染的预防方案采用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IFI时,两性霉素B脂质体首次给药便达到目标治疗剂量,用量高达6 mg·kg~(-1)·d~(-1),并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肝肾功能及电解质的变化,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和肾功能的状况调整剂量.结果 15例患者中有4例术后发生IFI,发生率为26.7%,其中第1、2和第3阶段患者中分别有1例、2例和1例发生IFI.第1和第2阶段3例发生IFI的患者经治疗无效死于严重IFI,第3阶段1例发生IFI的患者经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44 d后被成功救治.治疗期间,患者尿素氮和血清肌酐水平均显著升高,停药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3个阶段患者总体病死率为75%.结论 小肠移植术后IFI是极其凶险的并发症,病死率极高;两性霉素B脂质体能够成功救治IFI患者,在严密监测肾功能下,大剂量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是安全的。

其他文献
期刊
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中仅有30%的患者能找到合适的同胞供者[1],随着移植技术的进步和移植相关死亡率(TRM)的降低,目前非血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URD-HSCT)的疗效接近于同胞间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2].为评价URD-HSCT的疗效和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现对45例URD-HSCT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期刊
目的 总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50岁以上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经验.方法 2002年5月至2010年1月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35例,患者年龄均超过50岁,其中18例接受减低剂量的预处理(非清髓组),17例接受清髓性预处理(清髓组).统计受者干细胞植入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存活情况.结果 35例中,32例的粒系造血获得重建,粒系植入的中位时间为12 d,血小板植入的中位时间为17 d.急性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对大鼠慢性癫痫模型腺苷系统的重建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腹腔注射氯化锂及硝酸毛果芸香碱制作癫痫模型.将取自正常Wistar大鼠的MSC在培养后移植入癫痫模型大鼠的海马CA3区(MSC组).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及海马区注射磷酸盐缓冲液的正常Wistar大鼠为对照(对照组).移植前和移植后3个月时进行大鼠脑电图检测,移植后3个月检测大鼠脑内腺苷A1及A2a受体
肾移植在最近的半个世纪中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主要归功于移植免疫学的发展和各种免疫抑制药物的不断涌现.遗憾的是,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并未就此绝迹,作为移植临床医师,我们还是经常看到排斥反应事件,因此导致的移植肾功能丧失也并不少见.这一现实说明我们对排斥反应特别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的理解还有待深入。
期刊
2011中国器官移植峰会暨器官移植医师高级研修班于2011年11月18—23日在杭州良渚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移植界及相关领域的300余名医学专家、教授应邀参加本次大会。
期刊
目的 总结小肠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治疗经验.方法 1994年至2009年间完成15例小肠移植,分为3个阶段:1994-1995年为第1阶段(3例),2003-2006年为第2阶段(7例),2007年以后为第3阶段(5例).第1阶段术后未进行CMV感染的预防;第2阶段通过肠镜、病理检查和血清学检查(CMV IgM、CMV pp65和CMV DNA)进行CMV感染的诊断,术后静脉注射更昔
患者为男性,43岁,乙型肝炎病史20年,因间断呕血、黑便1周入院,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功能分级为Child B级,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为27分,采取常规止血、补液、抑制胃酸分泌等处理后症状基本控制,3周后行经典原位肝移植,手术顺利.术后8 h撤离呼吸机,按常规行抗感染、抗病毒、预防排斥反应等处理,受者的生命体征平稳.术后24 h,受者的神志清楚,但精神差,血钠为132
期刊
近年来,器官移植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寻找最佳器官保存液是目前移植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氟碳化合物(PFC)作为一种良好的人工氧载体已在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近期则在移植器官保存方面崭露头角,现综述如下。
期刊
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类多能祖细胞,最早从骨髓中分离得到。由于MSC具有独特的多谱系分化特性和天然的免疫抑制与调节功能,以及强大的组织修复能力,并参与骨髓造血微环境的建立,因此,MSC是当前临床与基础研究的热点。本文现就MSC的体内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在实体器官移植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前景论述如下。一、MSC的体内免疫调节作用MSC具有低免疫原性。体外实验显示,MSC能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抑制树突状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