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意识与方法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b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社会对人的语言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教师,要更新观念,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深入“课中”,探究问题,体味学习的乐趣;作为学生,应把语文课作为“工具性”运用到整个学习过程中,融入课本,跳出范本,拓展思维,张扬个性。惟有如此,语文课才能“动起来”“活起来”“乐起来”。
  【关键词】语文学习;新课标;兴趣;学习方法
  
  现代社会对人的语言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现在有些学生不愿学习语文,提高语言素养,认为语文多学少学一个样,甚至学与不学差不多。这固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语文课本身的吸引力还不够强。《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转变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是很有必要的。
  
  一、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具备五种意识
  
  1.灵活处理教材的意识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的作用,教师完全可从学生实际和自身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语文教材,大胆对教育教学策略进行调整,精读课文讲深、讲透、教方法、促审美,努力做到“教是为了不教”;自读课文则“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的发挥语文教材在新课标下的价值功能。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可以留出时间安排其他相关教育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语文课堂充满兴趣和期待。
  2.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意识
  语文教材不仅涉及了大量的工具性内容,而且涉及了大量丰富多彩的人文性内容,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这让语文成为了一门充满感受和体验的学科。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趋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可见,不管是从学科性质的界定,还是从学科教学的实施来看,新课标都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重工具性而轻人文性的观点。只有将两者充分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枯燥的学习为积极的需要。
  3.主体与主导意识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帮助他们发挥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即在教学关系上,应该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大胆探索、自发质疑、努力解疑,并把握好“放”与“导”的度,让学生成为文本解读的主体、疑难点讨论的主体、资料搜集的主体。
  4.问题意识
  有疑问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必须以问题为中心。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问题,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以及充分的延展性,要能启迪学生灵性、诱发学生悟性、激发学生创造性。这样,才能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
  5.“语文的工夫在课外”意识
  《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仅凭课堂45分钟教学的有限付出,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学好语文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全方位的把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并可开展诸如见闻交流,辩论会、演讲会、社会实践调查等活动,让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需要。
  
  二、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
  
  在理解了新课标的内涵,具备了以上几种意识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指导下,努力探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适应新课标的实施需要。
  1.开设阅读课
  实践证明,大量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关键环节。吕淑湘先生就曾经谈到过这种情况:“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知识在阅读中获得,语感在阅读中培养,情操在阅读中高尚。只要阅读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和需要,语文学习就走上了一条坦途。因此,每周上一至两节阅读课,是非常必要的。
  2.巧用课前三分钟演讲
  课前三分钟演讲能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能促使学生积累资料,交流或补充摘录内容;能训练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意识和学习热情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演讲内容可以广泛、多样(如新闻、笑话、小故事、精品文章等),教师可从演讲技巧、取材等角度给予学生以一定的指导,演讲结束之后,还可以进行简要的评价,促使不断提高。巧用课前三分钟演讲,能让其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能力锻炼的平台,让语文课成为学生期待的、享受的精神营养大餐。
  3.文本解读个性化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即注重文本解读个性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找准教学的起点,把文本的解读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样,语文课就会充满吸引力。
  与此同时,教师也必须发挥好主导作用,个性化解读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层面、审美水平、生活体验千差万别,难免出现“误读”的情况,教师就应该及时扭转偏差,带领学生进入到文本的正确的、深层次的“对话”状态中去。
  4.注重拓展延伸
  新教材很多文章文质兼美,让人读完之后,引发许多启迪与思考,教师如果抓住这一契机,进行拓展延伸,就可激活整个课堂,为语文课堂注入一股新鲜的活力。
  拓展环节形式多样:文本之间的拓展、向读、写方向的拓展、向生活空间的拓展、从原文本向超文本的价值空间拓展等。在这一环节中,联想与想象非常重要,如在解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时,从对生命的感悟角度,学生会为作者的经历感慨不已,从而更加善待生活,珍视生命;从相关写作素材的积累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罗斯福总统坐着轮椅完成了世界格局的大逆转,海伦在无声、黑暗的世界里唱响了《生命的故事》,霍金以残疾的身体诠释着科学的真谛……拓展的内容可以古今中外,旁征博引,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发现,鼓励他们多读多积累。但是拓展延伸一定要结合文本,否则就会将开放有序的课程体系变成了各种知识的大杂烩。
  总之,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再比如设置情景、适时适度的多媒体演示、编演课本剧等等。但归根结底,这些方法都只能建立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必须改变,个人素质、修养不断提升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标,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其他文献
【摘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则不复也。  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  新课程性质决定了教学重心由教师转向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以能力的培养为主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学,把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的问题自主解决,把不能够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去寻找各种途径和方法,大胆尝试,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再去启发他。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于2007年1月30日通过的《江苏省电力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因其系全国首部综合性地方电力法规而受到广泛关注,也因其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公益与私权求平
一、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电力在能源工业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一)电力的消费需求将进一步呈刚性增长1.经济增长拉动电力的消费需求世界各国的发展过程表明,经济增长对能源的
【摘要】每个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实习时和学生的关系最近,师生关系最融洽。可一旦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老师的时候,师生关系就演变成了猫和老鼠的关系。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师生心灵相通,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关系呢?笔者以为,不妨将这两种身份合二为一,既保持实习时的那种亲和力,也适当增加“威信”。  【关键词】师生关系 教育理念 中学教育    “老师,你走之后,我们都很想
借来兄学术论著集出版座谈会的机会,我想谈两个意思。第一,人文和人文精神。对此,这些年大家谈得很热闹,我想来想去,人文精神的问题关键其实还是文人的问题。人文学科和其他的学科
一、我国用电量的季节特性众所周知,用电量是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晴雨表之一。如图表1,我国大部分国土地处温带,四季分明,用电量的季节特性也非常鲜明。
价值不是一种实体概念,而是一种关系概念.人的价值就是人对人的意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的价值首先在于劳动创造,衡量人的价值的主要尺度是对社会的贡献.
本篇报告原文共分四部分:一、现状和任务;二、节能减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三、电力监管机构在节能减排中发挥的作用和具体措施;四、当前我们的重点工作。在这里我们只摘登第四部分
保险利益原则作为基本的保险合同原则,既是对保险合同演变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人们运用理性思考构建的行为假设.它在法律上排除了利用保险制造经济震荡,危害社会的可能性.保
语文教师的魅力在于具备强烈的亲和力,丰富的学识,独特的创新力,用自己的浪漫情怀、哲人头脑去感染和启迪学生,教出自己的风格,使学生把语文学习变成一种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