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教学环境的创设,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它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以学生为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增强实践能力的基石。如何真正做到言出必行,使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得到同步发展与提高呢?
1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形成是深处信息环境下衡量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理应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力,直正达到创新精神与实践的融合。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而且同时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2 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
问题的学习环境
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
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它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穿连在一起。學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学生学习的重心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且会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达到创新精神与实践相结合的境界。
当然,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3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过去那种教师一贯说教的传统模式也逐渐被要求淡去。学生被看做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在学习中,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他们自己去主动、有目的地获取素材来实现,教师仅仅只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
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且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是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取决于教师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信息技术在这之中仅仅只是作为一种辅助学习的工具,而学生则始终是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这些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旅游类问题、环境保护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最好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真正达到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来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使学生及时得到有关自己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
4 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意
识和创新能力
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想象能力。学生是富于想象的。在小学阶段,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想象力,以初步培育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能更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想象思维。
4.1 针对性想象
教学有情有景的课文,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想象,边学课文边在头脑中勾画出画面,然后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把想象的画面展示出来。比如,教学《燕子》一文,先让学生理解课文,想象春天的景象:春风吹拂着柔柳,花、草、叶、树聚成斑斓的色彩,伶俐可爱的燕子斜着身子飞来了……让学生在充分想象之后,与电脑上教师收集的画面进行对比,入情入境。再让学生看图复述课文。这样,图文结合,既培养了读写能力,又培养了想象能力,更加培养了创新意识,使学生在以后的阅读学习中能自然而然地进入阅读材料的情景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
4.2 延伸性想象
对课文中写得精练,但有着丰富内涵的段落,教师要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有依据地进行延伸性想象。如《白杨》一文中,父亲给子女介绍白杨的一段话,写得精练概括,每一句都写出白杨的一个特点。教学时,教师可抓住“哪儿……哪儿……”,让学生想象具体是哪些地方需要白杨;教师再根据学生想象,利用多媒体播放边防哨所、沙漠等图片(若有合适的动态录像则更好),让想象变成形象可见的情景;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想象这些地方如何“呼唤”白杨的到来。若是采用童话形式,学生想象思维会更活跃。又如“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一句,可用多媒体展示风沙对白杨的袭击,再次让学生想象,用童话式语言描述风沙的袭击,以及白杨在风沙面前毫不畏惧的样子,并当场让学生给白杨配上画外音。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充分体会该段的主旨,从雨雪、洪水、干旱的袭击体现出白杨树的精神。多媒体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学生意犹未尽,还会继续想象白杨是如何面对雨雪、洪水、干旱的侵袭。这样,既使学生加深对白杨品格的理解,又达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这是普通教学手段不易达到的效果。
4.3 推理性想象
对于课文的空白处,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推测结果。这样的推理性想象能使学生发挥写作或口语表达才能。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就可得到充分培养。例如《月光曲》一文中“……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到“朝着岸边涌过来……”写的是《月光曲》的内容,这“涌过来”后面的省略号,蕴含着丰富的语意。教师在教学时,可将自制的课件“月光下的大海”中“浪涌过来”的镜头定格,让学生推测想象。由于创设了情境,学生很容易地拨动了想象思维这根弦,具体想象了浪涌向岸边沙滩的情景、浪冲向岸边岩石的情景,以及浪退去的情景。这样,学生不仅领略了美景,还充分发挥了想象力。通过这些想象的情景,再让他们回到课文中,就能够把握好课文蕴藏着的意味。之后,可以配上《月光曲》这首音乐,发挥想象力,融入课文情景,体会课文的意境。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郧县南化塘镇南化中心小学)
1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形成是深处信息环境下衡量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理应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力,直正达到创新精神与实践的融合。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而且同时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2 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
问题的学习环境
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
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它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穿连在一起。學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学生学习的重心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且会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达到创新精神与实践相结合的境界。
当然,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3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过去那种教师一贯说教的传统模式也逐渐被要求淡去。学生被看做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在学习中,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他们自己去主动、有目的地获取素材来实现,教师仅仅只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
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且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是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取决于教师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信息技术在这之中仅仅只是作为一种辅助学习的工具,而学生则始终是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这些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旅游类问题、环境保护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最好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真正达到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来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使学生及时得到有关自己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
4 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意
识和创新能力
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想象能力。学生是富于想象的。在小学阶段,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想象力,以初步培育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能更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想象思维。
4.1 针对性想象
教学有情有景的课文,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想象,边学课文边在头脑中勾画出画面,然后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把想象的画面展示出来。比如,教学《燕子》一文,先让学生理解课文,想象春天的景象:春风吹拂着柔柳,花、草、叶、树聚成斑斓的色彩,伶俐可爱的燕子斜着身子飞来了……让学生在充分想象之后,与电脑上教师收集的画面进行对比,入情入境。再让学生看图复述课文。这样,图文结合,既培养了读写能力,又培养了想象能力,更加培养了创新意识,使学生在以后的阅读学习中能自然而然地进入阅读材料的情景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
4.2 延伸性想象
对课文中写得精练,但有着丰富内涵的段落,教师要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有依据地进行延伸性想象。如《白杨》一文中,父亲给子女介绍白杨的一段话,写得精练概括,每一句都写出白杨的一个特点。教学时,教师可抓住“哪儿……哪儿……”,让学生想象具体是哪些地方需要白杨;教师再根据学生想象,利用多媒体播放边防哨所、沙漠等图片(若有合适的动态录像则更好),让想象变成形象可见的情景;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想象这些地方如何“呼唤”白杨的到来。若是采用童话形式,学生想象思维会更活跃。又如“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一句,可用多媒体展示风沙对白杨的袭击,再次让学生想象,用童话式语言描述风沙的袭击,以及白杨在风沙面前毫不畏惧的样子,并当场让学生给白杨配上画外音。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充分体会该段的主旨,从雨雪、洪水、干旱的袭击体现出白杨树的精神。多媒体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学生意犹未尽,还会继续想象白杨是如何面对雨雪、洪水、干旱的侵袭。这样,既使学生加深对白杨品格的理解,又达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这是普通教学手段不易达到的效果。
4.3 推理性想象
对于课文的空白处,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推测结果。这样的推理性想象能使学生发挥写作或口语表达才能。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就可得到充分培养。例如《月光曲》一文中“……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到“朝着岸边涌过来……”写的是《月光曲》的内容,这“涌过来”后面的省略号,蕴含着丰富的语意。教师在教学时,可将自制的课件“月光下的大海”中“浪涌过来”的镜头定格,让学生推测想象。由于创设了情境,学生很容易地拨动了想象思维这根弦,具体想象了浪涌向岸边沙滩的情景、浪冲向岸边岩石的情景,以及浪退去的情景。这样,学生不仅领略了美景,还充分发挥了想象力。通过这些想象的情景,再让他们回到课文中,就能够把握好课文蕴藏着的意味。之后,可以配上《月光曲》这首音乐,发挥想象力,融入课文情景,体会课文的意境。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郧县南化塘镇南化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