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干湖猎长调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uf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查干湖畔的村庄
  
  我知道对我和同伴而言,走遍查干湖不是企望而是奢望,它纵长37千米,湖岸线蜿蜒128千米,水域面积420平方
  
  鱼跃的频率越来越高了,网圈越来越小了,几百米的水上网域白浮漂儿在并拢,越拢越长,拢成一条耀眼的长带,长带蜿蜒到远远的半青半黄的丘岸。当网终于收缩成两个盆状的圆时,我们看到网里鱼已挤成了疙瘩,错落叠拥迸闪着青灰色的鳞光,仍有鱼在奋力跳网,跳得很成功,那都是些个头较大的鱼,年富力强的那种,它们从渔工肩头擦过时,就像一枚出膛的炮弹,大张的眼睛里满储着鱼死网破的果敢和英勇,目睹那眼神,你能感到心灵的震颤。渔工们也像动了怜悯之心,把年富力强的鱼尽可能地挑拣出来,扔回湖里,只留下惊恐不安的小鱼崽子们。长那么大不容易啊!好像在说。
  渔网就是集中营,集中营里的俘虏上船了,我这时才注意到,装鱼的船是两条,网也是两张,水面上曾经的8字网鱼阵,不过是两张网的对接。
  我们的小快艇上也被扔上来几条鱼,全是大的,每条2尺多长,粗硕肥壮,我估计,是特意为我们的晚餐留下的。观猎鱼有功。
  猜得不错,晚餐除了一些凉菜,全是鱼。
  主人是渔场的场长,他告诉我们,网鱼,一天两趟,网有30拉40拉两种,30拉是小网,1800米,40拉是2400米,一拉两翅60米。查干湖里的鱼,有15科68种,最名贵的是鳙鱼,大头的是胖头鱼,青鱼比胖头鱼还大,近年打下来最大的一条重78斤。小鱼并非就是幼鱼,它们大多已是成鱼,而且年岁不小了,不拉上来在湖里不到3年就会全部死掉,反倒是我们看到的个头不小的鱼正在童少年期,品种不同,形貌不同,身个也不一样啊。
  话题扯开,我们幸运地走进郭尔罗斯渔猎文化的历史。
  查干湖,最壮观的是冬捕。千百年来,查干湖畔的郭尔罗斯人遵循着一个习俗,开始冬捕时,要举行神秘的祭祀礼仪——祭湖和醒网。祭湖的供桌上摆着九种供品,燃着九柱檀香,堆起的冰雪敖包上插满松柏枝,挂满哈达,身穿蒙古袍的头人宣布祭湖醒网仪式开始,锣鼓法号齐鸣,手持法铃和奔巴的喇嘛围着供桌、冰雪敖包、苏鲁锭祭坛开始围绕,转过三圈,合掌立在供桌前诵经。身着传统服装,头戴面具,手舞法器,打着旗幡、罗伞的舞者,在原生态的鼓点声中跳起祭湖舞。舞有藏传佛教的查码舞,有萨满教的萨满舞,祭湖舞营造的氛围是庄严神秘的,不知道蒙族的萨满舞全是什么样,藏传佛教的查码舞又是什么样,与满族的萨满舞会有哪些不同,但那种气势,那种阵容,那种氛围的渲染却一点也不难想象,头人在舞蹈中高唱起祭湖辞,把奶酒洒向湖中,祈祷天地、湖神保佑万物繁衍,百姓生活吉祥安康。渔把头则唱醒网辞,洒奶酒唤醒冬网,祈祷丰收,渔夫们赶着装满冬捕渔具的马爬犁在舞蹈开始时已威风凛凛地进入场内。祭湖、醒网礼仪毕,盛妆的蒙族少女们捧着奶干奶酒来为开网作业的渔夫们壮行,吃了奶干喝了壮行酒的渔夫们跳上马爬犁奔赴冬捕网点的那一刻,是很有壮怀激烈的感慨,热血沸腾的豪迈的吧!
  凿冰破洞的地点是由渔把头指定的,破洞之后,串杆下网,数千米长的大网相隔百米成一字拉开阵势,几小时后,千万尾湖鱼从冰洞中蜂拥而出,鱼跃人欢,这种捕鱼方式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规模宏大,气象万千。
  冬捕仪式没有成为历史,目前它是前郭尔罗斯的形象工程,演义着厚重的多元文化的辉煌,打出的招牌是——最后的“渔猎部落”。
  
  全鱼宴和烤全羊
  
  桌上的鱼菜好吃,既鲜又美,主要是入味儿。谁都喜欢大鱼,切下一块鱼块来都一两斤重,那是多肥的鱼呀!但我从小就怵吃这种大个头的肥鱼,总有一种干肉渣滓的感觉,吃不出咸淡,吃不出油盐酱醋的香味儿。没别的,身边没人,不会做,做不好。那天,我在渔场吃到的大肥鱼却异常的香醇鲜美,无肉不入味儿,所有作料的味道都深浸在肉丝里,是炖的还是熬的?郭尔罗斯的蒙族人是怎么做鱼的?
  聊开了,才知道,查干湖畔蒙族厨师的烹鱼技术并不比汉族差,炖、煎、炸、爆……样样都有,做成的鱼菜冷、热、生、熟俱备,软、嫩、酥、脆俱精,香、甜、麻、辣俱全,而且历史悠久,早在辽金时期,查干湖全鱼宴就已负盛名了。出土文物表明,查干湖畔一万年前是青山人居住的地方,他们是渔猎民族,是此地的土著,后来的演变,文字上没有记载了,辽时,这里是辽帝“春捺钵”、“头鱼宴”的地方。辽帝四季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春捺钵,春天到查干湖,设帐住下,凿冰取鱼,取的第一网冰湖里的鱼,要挑出最好的给皇帝做鱼宴,皇帝一直吃到春尽乃还。那时的鱼宴,不是今天的全鱼宴,今天的全鱼宴是在查干湖传统炖鱼方法的基础上,以胖头鱼为主料,结合湖产的15科68种野生鱼类的特点,按季节的不同,鱼种的不同,数量的不同,用各种烹调的方法做出的鱼宴,全宴是鱼,惟鱼是举,不排除各民族烹调方法的大借鉴、大融合。辽代的皇帝再讲究吃,也吃不过当今盛世,有全国烹饪做后盾,还有世界料理在掺合呢。听历史,我颇感欣慰,场长招待我们的是便饭,有黄瓜蘸酱之类的小菜,鱼可是最尊贵的客人才能享受到的的大胖头鱼,而且热菜也是惟鱼是举,不是鱼菜不上席。什么叫全?四个人能把68种鱼全吃到了?有个两三种,别无杂菜就是全鱼了,只是比辽国皇帝少几种鱼,少几盘鱼菜罢了。
  说到辽国皇帝的鱼宴,我想,郭尔罗斯蒙族部落在到查干湖畔定居之后,是肯定受了契丹人渔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的。冬猎的祭祀礼仪中,醒网仪式的传统来自契丹,醒网仪式和祭湖仪式本是分开的,郭尔罗斯蒙族兴祭湖,契丹人兴醒网,后来才渐渐合二为一了。
  查干湖全鱼宴是查干湖风情宴的核心,查干湖风情宴在中国第三届美食节上共获7项金奖,几种鱼菜被评为中国名菜,烤羊腿也在金奖项目之中,查干湖烤全羊是郭尔罗斯最高贵的菜肴,以前是非王公不能享用的,我们在查干湖之行却享用了。
  吃烤全羊的礼仪很是繁杂,入蒙古包之前,有民族乐队伴奏,有盛装的蒙族少女敬奶酒,献哈达.开始,我是躲了,不会喝酒,不敢喝酒,三十六计,以躲为上.进了蒙古包,没办法了,人家说我年岁最大,得坐上席,总不能不吃饭吧,又是满桌的美味。坐下,就是一连串的麻烦,烤全羊上来了,这是用一整套特殊的烤制方法烤制的,烤羊要选膘肥体壮的四齿三岁绵羊做原料,屠宰时必须用攒心法,从羊的胸部开刀,把手伸进羊腔里攥住心脏把羊攥死,以使羊不会大量出血,肉格外可口,羊宰杀后不剥皮,先把前腿挂起来开膛,掏出五脏,洗净胸腔,然后用开水烫去羊毛,用碱水洗净羊皮,在羊腔内放上各种作料,让羊四肢向上,羊背向下,用铁链吊起来放在炉里慢火烧烤,烤好后,在羊的脖子上系上红绸子,羊以卧姿摆入有彩纹花饰的推车内,推进蒙古包。进了蒙古包,不是展示一下大家就开吃,要把最尊贵的客人请上台,手持刀叉剪彩,剪彩时有民族小乐队演奏,有蒙族姑娘伴唱。推我上去时,主人客人怕我这最尊贵的客人端不住架子,显不出尊贵来,又选了一位副手给我,两贵合为一贵。剪彩我行,切肉的仪式交给副手了,喝酒出了毛病。副手大概是久经阵仗的,蒙族姑娘举盘敬酒时,他端起酒碗,用手指蘸了一滴洒向天,又蘸了一滴洒向地,再蘸一滴洒向前方,然后把酒碗原封不动又放回盘中。敬酒的姑娘们就认可了,不再唱歌,放他过了关。问题是先敬的是我,我在没看到他这一套之前要喝掉盘里的酒,不喝就为不敬,就不行,姑娘们就一直唱着歌,乐队一直拉着曲儿。不能让人家太受累不是,我把酒端起来喝了,谁知不是一碗是三碗,非三碗不过关,悉数喝完,歌声曲声戛然而止,皆大欢喜,我可是傻了眼,面如紫茄,双目血红,颜色跟烤全羊已是一个级别。恰好又能撑得住看副手——第二尊贵客人的表演,看他弹指三滴酒全部搞定,我真就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倒是没钻地缝,钻出了帐篷,跑到压水机那讨了碗水喝,然后躺在草地上,让小虫子满身爬,在我的脸上亲吻。
  查干湖畔,夜晚最具风情的是篝火火会,郭尔罗斯人敬重火,祭火神,拜火神成亲,重要的节日,在夕阳西下后投入查干湖畔草原的怀抱,围着篝火唱歌跳舞,热烈狂欢。我们赶得巧,恰好是一个几日,现在最时兴最隆重的节日——旅游文化节、民族风情节,专业舞蹈队被请了去,民族歌手被请了去,马提琴手被请了去,炽热的篝火下,看不见星光月光,看得见七彩欢乐之光,奔腾的欢舞之光,酒香、茶香、烤鱼串香在鼻前飘逸,奔腾的马蹄声在耳边回响,那是乐器模仿出来的,豪放的歌声悠远而苍凉,如同管乐队中的长号,不知是辽阔的草原被吸纳入歌声里还是歌声唱出了草原的辽阔,欢乐的安代舞飘逸的彩巾又如一朵朵彩云给夜幕下的篝火添了浓浓的柔情。安代舞本是驱病舞,有唱有跳,起源于郭尔罗斯的一个传说,以后又由驱鬼疗病安代生发出了相思安代、求子安代、祈雨安代,现在的安代是至纯的民间歌舞安代,舞蹈可从几人、几十人到数百人,是节奏明快,舞步轻盈,歌声动听的喜庆欢乐之舞,舞者每人手里一条彩巾,舞得上下翻飞。坐观的客人们终于按捺不住了,蹿入场内,手拉手,围着篝火蹦啊、跳啊,舞步的踢踏声和烈火干柴的噼剥声融成了特殊的交响。我没有跳,也没有唱,只是默默地注视着,观赏着,脑海里萦绕着查干湖畔的村庄。我不知道查干湖畔有没有典型意义的渔村和渔民,我只知道这里早已是典型的定居之区,渔场的房子是钢筋水泥的楼堂,红砖砌筑的大房,连蒙古包都不再是毡帐,藏传佛教的寺庙,王府的高楼和汉民族聚居地的建筑一样崇丽辉煌。蒙族村民大都有汉名,最典型的蒙族数来宝也深融了汉民族数来宝的艺术要素,蒙族汉子腰间别的荷包,鼻烟壶等等都成了文物,但你绝不能说定居和农耕文化的渗入就是汉化,这是一曲融农耕、渔猎、游牧文化于一体的多元文化共辉的绚丽的文化长调,一曲独具查干湖特色的美丽渔歌。
其他文献
最近,我重看了由日本作家井上靖原著改编的1980年代电影《敦煌》,其中有个情节:佐藤浩市扮演的北宋青年举人赵行德在殿试中被西夏考题难倒后,莫名其妙地被卷入一场与西夏军队的战争。军队长官问侥幸活下来的他是否可以把战争的经过记录下来,赵举人决定发奋学习西夏文。  在山西高平县的长平之战遗址博物馆,陈列柜里摆放了《太平广记》《淮南子》《山海经》和《尚书》,独独没有后人公认的记录这场战争最可靠的历史文本—
清晨,呼和浩特市旧城的大昭寺那扇朱红色的大门还没打开,旁边通顺街上早已经热热闹闹地开市了。    老街路口牌坊上“塞北老街”四个金色大字,沐浴在一片朝阳的光辉里;街道两旁那些青砖灰瓦的店铺,还有那些颇具蒙古民族传统风格的铜器、皮件,仿佛是送给每一位过客的一本陈旧相册,翻开了就是老街的前世今生。  卖古董的张秀臣在青石板铺就的街道旁,一件件摆好自己收藏的“宝贝”,身后一家皮货店的门窗,也刚刚卸去护窗
马旭,女,汉族,黑龙江省木兰县人,1933年3月出生,1947年7月入伍。曾任原空降兵第15军45师医院军医、副所长、所长、副院长等职,现为湖北省军区武汉第七干休所离休干部。2019年2月,马旭当选为“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  今年6月底,在老家乡亲和当地领导的盛情邀请下,我和老伴回到阔别70余年的家乡黑龙江省木兰县。当我踏上家乡的土地时,美丽富裕的黑土地、父老乡亲的热情、孩子们天真的笑脸出
70年前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为什么毛泽东同志会把前往北平喻为“赶考”?就是担心党内部分同志由于胜利产生骄傲自满、贪图享乐、不求进步的情绪。启程的前夜,他久久不能入睡,站在窗前眺望着夜空,想着我们党决不能重演李自成进北京的历史悲剧。这就有了临行前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关于“进京赶考”的那一段著名对话。70年来,我们党在“赶考”路上始终牢记政治初心和执政使命,经受住了历史和时
在我上小学前奶奶每周总要带着我去上几次翠湖公园,我童年的记忆中有太多的回忆与翠湖有关。    翠湖环路就是环翠湖的路,由翠湖西路和翠湖南路组成。我奶奶家住在龙翔街57号,向东走过一个十字路口到文林街,走到文化巷口沿钱局街向南走到中段再折向东沿着陆军讲武堂的一侧不到10分钟就能走到翠湖公园的西门。在我上小学前奶奶每周总要带着我去上几次翠湖公园,我童年的记忆中有太多的回忆与翠湖有关。  翠湖,原称“菜
长城脚下,山清水秀。  一个多月以来,在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的中国,2019北京世园会园区——这座绚丽多姿的“大花园”张开双臂欢迎五洲宾朋,向世界展开一幅锦绣中华的秀美画卷,昭示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6月6日是世园会中国国家馆日。记者走进中国馆,走进世园会,“看”中国绿色发展之路……  中国绿色发展之路源远流长  原生态的人字支撑屋顶造型、“四水归堂”的唯美水院、先进的雨水
搭车,让旅行充满了风险,也充满了对未知的诱惑,对每天充满期待。    在网上看谷岳的博客,觉得他胆子大,很有冲劲儿,性格应该是特别开朗外向的。他敢把美国一个不错的工作辞掉,背着行囊走世界,而且还是以一路搭陌生人车的方式。另外,他还应该是很滔滔不绝的人,他在电话中告诉我,路上遇见了很多好人和好玩的事,似乎不说不快。  见了面,觉得他更像个腼腆的大男孩。穿着牛字裤,T恤衫,英俊的脸上是美国人追求的健康
余耀明 汶川克枯人,1963年生,羌族。1984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中文系,新闻从业20年。从事羌学释比文化研究近20年,与人合编《羌族词典》、《羌族文化大观》、《西羌释比古唱经》等20多部羌学文集。曾任中央电视台《云朵上的羌族》6集电视系列片撰稿编导,发表诗词100余首。现为阿坝州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阿坝州羌学会秘书长,四川省羌学会秘书长。迄今已在全国举办《羌族释比的神性天空》等8个专题影展。  
“等风雨经过,等我们相见,你微笑仰望着天,我们一起种下心愿,等花开,等它实现……”每當我听到这首歌,想起抗疫中那些最美“逆行者”,便心潮澎湃,乐曲像汹涌的波涛一样冲刷着我心尖上的石岸。  作为战“疫”最前沿的湖北,聚齐了全国各地前来支援的防疫战士。他们为了战“疫”,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与自己的爱人,只能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玻璃嘘寒问暖;与自己的孩子,近在咫尺却不能拥抱;也有夫妻、父子同上战场的,虽战斗
在中关村千篇一律而有显得十分招摇的高楼大厦间找到一个低调的四合院落,不是一件易事。当打电话去羲和雅苑与服务员确认地址时,对方最后那句“海淀法院斜对面”很有用,坐落在海淀中路上的那带国徽的灰色庄严建筑在这一带非常显眼且几乎尽人皆知。从此处过马路向东再往北一点,就看到了四合院门脸的“羲和雅苑”。记得不要沿眼前的大路而行,那样会直接走进四合院身后某写字楼的地下停车场。在这些写字楼的夹缝中,能留存这么个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