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传统“两极稳定论”认为,由于同盟主导国对体系权力分配现状较为满意,因此双方均愿意约束各自阵营内盟友的进攻性意图.但这种对盟友进攻性意图的约束并不具有普遍性,而是存在
【机 构】
: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珠海 519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两极稳定论”认为,由于同盟主导国对体系权力分配现状较为满意,因此双方均愿意约束各自阵营内盟友的进攻性意图.但这种对盟友进攻性意图的约束并不具有普遍性,而是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总体来说,两极格局下超级大国更愿意约束核心地带盟国的进攻性意图,约束边缘地带盟国的动机则明显降低.如果在边缘地带促成长期动荡有助于削弱战略竞争者的实力,超级大国甚至会对此类行为予以间接支持.两极结构下的超级大国倾向于让处于核心地带的盟国承担压力缓冲区职能,而让处于边缘地带的盟国承担利益拓展区职能.更准确地说,边缘地带出现的周期性紧张与动荡既是核心地带释放结构性压力的重要出口,也是维护两极体系整体稳定的必要条件.在国际体系从单极向两极演化进程中,大国之间在核心地带的直接冲突将逐渐减少,但在边缘地带冲突的频率和烈度会呈现上升趋势.在两极战略竞争背景下,实施边缘诱捕战略不仅能够避免陷入直接对抗的全面战争,还能够实现长期消耗对手国力的目标.这种风险较小、收益较高的战略组合构成了实施反遏制战略一方缓解结构压力并促成攻守易势的最优选择.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上海合作组织的认同问题已引起政策界与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探讨.基于关系理论,上海合作组织的认同可提炼为一种"关系认同",即在上海合作组织实践的发展过程中,成员国在对其与上海合作组织关系认知的基础上对组织产生的归属感.借助关系认同这一概念工具考察可以发现,成员国对上海合作组织的认同总体上呈现工具性认同、价值性认同和情感性认同三位一体的格局.上海合作组织的区域实践部分满足了成员国的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情感需求,因而在利益、价值和情感维度,成员国对上海合作组织展现出相应程度的积极认同.不过,上海合作组
国家形象一直被视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有研究并未考察国家形象能否发挥软实力的实际作用.基于跨国并购数据,中国国家形象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成功率呈负相关关系,基尼
国际制度的等级制是一种国际制度之间地位不对等的结构,具体表现为诸多国际制度对某一特定国际制度的单向遵从.为了阐明其生成机制,作者建立了一个以制度竞争类型为核心变量
基于中国经济外交模式的现有研究,作者试图引入软实力、义利观与"一带一路",提出中国特色经济外交模式的理论架构.赋予经济外交以中国特色并非要另起炉灶,而是以大国经济外交的一般规律为基础,充分考虑中国致力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目标,适应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现实.通过引入软实力,作者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经济外交的具体目标是要实现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相互转化.不同于西方大国经济外交奉行"附加政治条件的胡萝卜加大棒"原则,中国特色经济外交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相互转化是通过义利观来实现的,因此义利观是指导中国
欧盟及欧洲一体化进程一度被认为是和平与繁荣的典范.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深化和扩大以及多重危机的此起彼伏,成员国对欧盟的态度立场及对欧洲一体化路径选择上的差异性加大.这种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强化一体化、去一体化、维持一体化和再一体化四种路径选择.传统的一体化理论及国际关系理论未对欧洲当前的差异性一体化进行全面有效的解释.经济收益与规范认同的差异化通过欧盟成员国层面的政治化机制表现出来,并塑造了成员国对欧洲一体化的路径选择:当一国从一体化进程中获益和处于主导优势地位,并与欧盟规范认同相一致时,该成员国将支持欧洲一体化
在宏观战略、理论与微观经验层面,全球治理研究都快速发展,而从中观层面对全球治理体系和模式的一般性研究则进展有限.全球治理体系可理解为不同行为主体通过多种方式(载体)为解决特定国际问题(客体)而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通过对主体、客体、载体及其相互间联系进行理论化,可归纳出一般性的全球治理体系分析框架.这一框架包含两个核心要素(组织结构和体制互动)及五个具体维度(结构核心、参与主体、主体间关系、宏观规范和具体规则),且每个具体维度又可细化为不同指标.不同指标组合形成了四种理论上的全球治理体系模式:类政府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