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新时代乡村社会新格局———论肖勤小说的叙事伦理及美学经验

来源 :民族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y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书写新时代乡村社会新格局,是肖勤创作的问题导向.在脱贫中体验乡村社会的生存伦理,在治理中理解基层社会的行政伦理,在日常生活中透视纷繁的家庭伦理,肖勤的创作描绘了新时代乡村脱贫致富、基层治理和家庭生活的新格局,从而为乡村文学提供了特定而复杂的美学经验.
其他文献
李榖、李穑父子是先后考中元朝进士并接受元廷任职的朝鲜半岛士人,他们的仕元为两地文学交流带来契机.李榖、李穑父子诗歌创作倾向在总体上表现出一致性,有投身大都,向往与留恋并存的一面;又有游离大都,怀归与旁观共在的一面.朝鲜半岛与中原王朝复杂微妙的关系,是李榖、李穑父子诗歌创作倾向形成的主要语境.受箕子记忆和朝鲜半岛身份认同的共同影响,李榖、李穑父子在中心与边缘的张力中选择进退,并为朝鲜半岛文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正> 今年二月二十五日中国音乐学界的杨荫浏先生在北京去世了,我们听到这消息都感到失去了一位老前辈。他整岁是八十四,最后几年他虽然因病身体很弱,但是在学术上的工作可以说是一直没有停。他喜欢朋友们去看他,我们一些从海外回国到北京去拜访他的人,都忘不了他的那种热情。为了省力,省时间,他见到我们一句废话也不说,想到什么音乐上的问题马上就谈起来,每次总是给我们很多启发,有时看护他的护士们怕他太兴奋还得劝他休息一下再继续谈。杨先生是中外公认的中国音乐学界的领导者,
元好问在绘画方面倾注了较多的心力和精思,不仅乐于鉴藏及题咏古今名画,还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主张.就人物图像来说,除载仪容、写性情外,他还注意到自赞写真时的道德内省,以及圣贤图像在宣扬儒学过程中的特殊意义.他对于山水图画的空间迁移功能也别有会心,认为纸上看山可以疗救烟霞痼疾.在诗画关系上,他提出了诗画同宗的观念,赞美诗人的写景如画,更推崇画家的笔墨含诗,于诗词创作中也常有画家思维的跃动.元好问的绘事游艺实践与文艺观念表达,是宋金元时期诗人群体有意介入绘画领域的微观缩影,也为其后诗画融合的文艺思潮接续了意脉
萨都剌是元代中后期诗风转变的体现者,其诗作脱胎于并突破元代中期诗风,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风格.顾嗣立称他是"于袁、赵、虞、杨之外别开生面者".萨都剌诗的"别开生面"可从几方面把握,其一是"风流俊爽"与"开阖变怪";其二是变元代中期的"元气"为诗成后期的"清气"为诗;其三是中期诗雍容、蕴藉、儒雅,而后期诗动感、直白、放浪.萨都剌诗中最能体现其独特精神的,是那些直接暴露元朝在帝位争夺中的阴谋与杀戮的时事诗.这样的诗,此前从未有过,不仅是诗歌内容的拓展,更是诗歌精神的新变.如何在元代中后期
康熙帝在推行诗教与乐教的目的下选拔了大量江南士人来编纂《钦定词谱》,并以浙西派词人为主导.浙西词派所偏爱的词学文献成为纂谱的重要依据,该派所追求的醇雅词学观念也随之渗入其中,促成了这一地域词学的官学化.这种政治与文学的互动缘于醇雅词学观与清廷文治需求的契合,并在客观上推动了词律的规范和词体地位的上升.
南方文化的北传往往被视为北魏文学发展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忽略了北魏自身的社会变革和思想需求.孝文帝"绍晋定德",以复归晋制作为文化导向,是北魏中后期文学兴盛的关键原因.文人雅集在洛阳的重新上演,谈玄之风在洛阳的复兴,都与"绍晋"的国策密切相关.由此引发了北魏文学新变化,即注重诗歌表达情性的功能、山水题材在文学作品中的涌现."绍晋"的社会意识塑造了北魏文学的面貌,亦推动了北方文学向更成熟的方向发展.
文章对云南傣族作家母语创作的文体实践的演进发展、表现特征和相关内容进行了整体性、综论式考察与研究,重点探讨傣文现代诗歌、小说、散文等在本民族口头传统形式与现代文体观念转型实践影响下的独特发展轨迹,尝试建立傣族母语文学创作独有文体现象研究的有关范畴.
抗日战争时期,由老舍和宋之的共同创作的四幕话剧《国家至上》一经发表,便由陪都重庆迅速传遍整个大后方,在战时甚至抗战结束之后的中国各地不断被传阅、排演和讨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该剧作为抗战文学的重要标志性作品之一,从起意、创作再到发表和排演,整个过程都是由当时中国回民最高抗日救亡机构"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和中国的汉、回、满各族知识分子合作完成的.在全面抗战的历史时刻,该剧肩负抗战文化动员和团结各族人民抗战的重任,同时抗战结束之后还起到了沟通台湾与大陆之间感情的重要作用.
"十七年"时期,人民文学出版社坚持政治性和民族性的出版标准,通过"丛书"策略和"出版说明""序言""评论"等形式,出版并推介了大量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促进了少数民族作家成长,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学进入主流话语空间和经典化建构.
吉狄马加诗歌的接受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时间,其间经历了从主题阐释到文本细读的转变,在被国内的接受主体接受的同时,其诗歌也被国外的批评家和诗人们所关注.文章对吉狄马加诗歌的国内接受和国外接受二者之间的不同和建立联系的连接点进行综合梳理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