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上新蕾秀红梅花开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5948259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一首名曲在中华大地传唱了半个多世纪,那文辞、音律、歌声早已脍炙人口深入人心。新年前夕在第三届中国歌剧节上,12月16日开幕式,一曲《红梅赞》唱响南京江苏大剧院:12月20日,全本《江姐》亮相无锡人民大会堂,那文辞、音律、歌声仿佛犹在耳畔回旋心海激荡。2018年1月12日至14日,重庆川剧院新版川剧《江姐》闪耀登场龙凤呈祥大剧院。
  在《歌剧》杂志上写川剧听后随感,有点另类是否出圈?但若了解歌剧《江姐》创作历程,应不会太有讶异之感。空政文工团1964年9月4日在北京首演歌剧《江姐》,音乐素材大量汲取川剧川曲(四川民歌、四川曲艺)并借鉴越剧、婺剧、京剧和杭滩等南北地方戏曲中的元素。全剧优美流畅的歌唱性华章,深刻描画了英雄人物的艺术形象。
  这部歌剧前后诞生了五代江姐,从万馥香(B.蒋祖绩C.郑惠荣,1964年),孙少兰、杨维忠(1978年电影版);到金曼(1981年),铁金(1992年);再到王莉(B.伊泓远C.哈辉,2007年)。所谓五代十位江姐,基本按空政本团复排上演入选。而中国歌剧舞剧院万山红、重庆歌剧院张礼慧、甘肃歌剧院高咏梅、浙江歌舞团金永玲等领衔主演的歌剧《江姐》也有广泛影响。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歌剧院,从1965年开始排演歌剧《江姐》,已有500多场演出纪录。青年演员何晓楠与周琛成为新一代(第六代)江姐,雙秀并蒂引人瞩目,已然“红岩年年英雄来,红梅岁岁花儿开”。
  20世纪60年代,全国大约百分之七八十的地方剧种都演过《江姐》。最具代表性的有:韩少云担纲的评剧、田惠珍领衔的越剧、张一凰饰演的潮剧,更有吴琼主演的黄梅戏和张火丁挑梁的京剧。因歌剧里的《红梅赞》《绣红旗》旋律优美动人极具歌唱性,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很多戏曲原版新版都绕不开这两首名曲。吴琼在黄梅戏《江姐》中,更是干脆原曲引用翻唱歌剧的《红梅赞》和京剧的《绣红旗》,希望观众重温经典的无穷魅力。
  实际上,原著《红岩》诞生地四川、重庆从未甘于落后。一位生于成都长于重庆的剧作家陆綮,1960年代初曾先后创作歌剧和川剧《江姐》,相继上演大受欢迎。因空政文工团歌剧《江姐》一经问世传播迅猛,成都市川剧院最早采用阎肃文本移植的川剧《江姐》,经陈书舫、竞华、杨淑英和许倩云川剧“四大名旦”挂牌主演而留下珍藏版本。
  经典歌剧《江姐》汲取了川剧音乐的精华,新版川剧《江姐》也要从歌剧《江姐》往回拿东西,拿什么?怎么拿?这是引起好奇的根源所在。沈铁梅领衔主演开台大戏,再添一份特殊魅力难以抵挡。
  一片丹心向阳开
  “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数九隆冬梅林暗香,新版川剧《江姐》首演当天,正值农历丁酉冬月甘六,节令三九第四天。重庆渝北区龙凤呈祥大剧院,红灯高照人潮涌动,大厅里演出广告巨幅大牌上,一双美瞳凝眸透射出一种坚毅与沉静的神光,红衣、蓝袍、白丝巾,这就是沈铁梅饰演的江姐,还未张口开腔,已自成一派艺术形象。
  新版音乐基本按阎肃歌剧文本也是川剧文本谱曲。原四位唱腔设计均已谢世,沈铁梅乃是其中一位前辈江姐饰演者竞华的亲传高徒关门弟子。在川剧“四大名旦”中,竞华独树一帜自成一派,人称“竞派”。巴金老人生前最爱看竞华的戏听竞华的腔。中国第一届“金唱片”颁奖时,竞华与梅兰芳、程砚秋、常香玉、红线女、袁雪芬、严凤英等并列入选。沈铁梅的《江姐》既是经典剧目传承发展,又是“竞派”艺术继往创新。
  关门弟子并未原封不动照搬宗师传谱。老谱旧腔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戏剧性张力,某些唱腔虽优美悦耳却显得陈旧老套,难以兼及人物性格差异和情绪气氛变化。沈铁梅在《江姐》中的角色不单是领衔主演,还任艺术总监亲率导演组,亲任唱腔整理改编设计。全剧近20段包括江姐独唱领唱的六大段唱腔,沈铁梅和刘枫两人,一段一页、一行一句,从头到尾重新梳理,有机调整适度改编,既保留川剧声腔特色,又赋予《江姐》新的生命。
  “看长江战歌掀起千层浪”,江姐出场气度不凡,蓝色斗篷米色裙装:“望山城红灯闪闪雾茫茫”,西南公署长官的小姐没有多余的肢体动态,沈铁梅饰演的江姐,开始一派名门淑媛风范,高傲端庄娴雅淡定。此后的江姐,从县城教师、山村农妇到游击队长、革命志士,沈铁梅演出了一个兼有悲喜爱憎、更有理想信仰的江姐,在她身上闪耀着女性的美丽、人性的光辉、英雄的力量。
  在川剧旦角里,沈铁梅声腔艺术以其音乐性与歌唱性著称。她音色圆润甜美,音域通达宽敞,行腔流丽婉转,吐字清晰准确。她承袭“竞派”声腔特色,借鉴民族和美声唱法,从京、昆、越、梆等地方戏曲中寻找无界通识技巧。自由开放不拘一格,广纳并蓄灵活化用,形成自身独具的唱腔特色,可比作川剧中的“梅派”。早在2004年沈铁梅与郭文景合作,将川剧声腔《凤仪亭》《思凡》首次作为中国民族新歌剧,带入西方音乐殿堂,在荷兰、意大利、瑞士、法国、德国等数十个欧洲城市备受好评。
  新版《江姐》集中体现了“竞派”唱腔艺术精华魅力,同时很好发挥展示了“梅派”发声运腔独创特性。“……我怎能在这里痛苦悲伤”采用四川扬琴原声原腔,一个“伤”字,一咏三叹曲曲弯弯,绕来绕去如诉如泣。既能施展川剧演唱的特殊技巧,又宜表现人物此刻的内心状态,深度悲恸却无法言说的强制隐忍。这个人物是沈铁梅运用中低声音区最充分的一个角色,原本清亮甜脆的天然音色,有意识调暗拉宽加厚,使之更符合女主角的本性与身份,坚忍顽强与沉稳镇定,互为依存相得益彰。
  在新版《江姐》中,“三度梅”沈铁梅联袂孙勇波(饰演甫志高)和胡瑜斌(饰演沈养斋),“三朵梅”同台竞艺竟异彩纷呈。所有角色回归戏曲表演范式,圆场造型化的“手眼身法步”,一个亮相、一个眼神,举手投足动静之间,既在锣鼓“点”上,又在人物“眼”上。演唱中声与情贯通交融丰富生动,最大限度发挥出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强力优势。
  中国戏曲的“假定性”应时随机灵活便捷,手上挥鞭象征神驹一匹,脚下迈步意味夜行千里。川剧《江姐》正是走了一条回归戏曲本体的路,很多被遗忘丢弃的表现手段,用于该剧毫无违和感。第五场“被捕”前江姐和甫志高、蓝洪顺的背工轮唱,依照戏曲表演方式走位调度,自由穿越室内室外,三个人物内心活动的外化表现,恰如其分恰到妙处。一条围巾、一把雨伞,可能于话剧演员就是道具,沈铁梅却将其化作无声的语言,围巾一搭、雨伞一抖,耐人寻味意味深长。江姐的举手投足神韵身段,一派正气凛然视死如归革命者风范。   高歌欢庆新春来
  新版川剧《江姐》特邀作曲家指挥家王晓刚,从音乐编配上新翻杨柳“整旧如新”。按照作曲家原先的想法,肯定用管弦乐队最能体现发挥交响性的厚度与力度,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海港》《龙江颂》《杜鹃山》等现代京剧。但面临种种客观因素所限,只能围绕重庆川剧院自家民乐队做文章。重点是歌剧音乐对社会的深远影响,新版川剧如何处理两者关系?
  在经典歌剧与老版川剧里,《红梅赞》独具光彩。那就从中演化主题,再围绕主题想辙。可以这样改那样编,唯独不能让人听了说“这不是川剧是‘四不像”’。新版《江姐》音乐,必须留住川剧的根保住川剧的魂,否则,沈铁梅就通不过,且所有川剧爱好者也不答应。
  全体15个人,不算打击乐。弓弦乐器五件,还要分出声部各自为政,再让弹拨乐吹管乐黏合到这个小弦乐组,真是难为作曲家。原谱最大的问题,还是音乐的戏剧性张力不够,悲哀、高兴、愤怒、思索……所有情绪基本采用一类腔型,十分不利于音乐的推动与发展。《江姐》的题材决定其必须具备英雄性、革命性,王晓刚显然不想做成“样板戏”式的主要角色清一色的“伟光正…‘高大上”。他希望沈铁梅的江姐,走下神坛、褪去光环,在音乐中还原成为一个人、一个女人,一个有丈夫的妻子、有孩子的母亲。在坚定理想与执着信仰中,用情感的温度、情怀的宽度,尽可能软化一些硬度与锐度。江姐的形象,应带给人们更多的美好记忆。
  在全剧提纲概括式的序曲里,《红梅赞》的主题成为点睛之笔。重庆的故事、重庆的英雄,音乐用浓重笔墨刻画重庆地貌特色质感,岩石般的坚硬、雕像化的坚韧、英雄式的坚强;同时,一条悲剧性式的副线若隐若现,预示隐喻一种不祥之兆,潜含着光明降临前夕江姐被害的不幸命运。铿锵锣鼓引出一声川江号子:“哟嘿嗬/长江流水长又长/哟嘿嗬嘿/波浪滚滚向前方”,牵动观众随之入戏。
  在主旋律的走向与结构下,作曲家编配用心思、下功夫,采用复调音乐的对位技法,尽量回避传统戏曲简单常规的伴奏方式。某些地方采用五声部、四声部、三声部,最多的是两声部对位。全剧音乐并未贯穿一个全面完整的和声构思,和声體系无从一而终的固定风格,自由灵活不受约束。在强烈全奏时,大小调体系与五声调式置换结合以渲染气氛营造高潮。
  一部戏两个多小时,再美妙动听的旋律,重复太多也会引起审美疲劳。《红梅赞》若每次原封不动出现,从技术上和情节上都不是最佳方案。音乐为避免主题单一化,所有再现都有调式调性、节奏速度的变通,使之更加丰富多彩耐人寻味。原本川剧高腔极富特色,天然具有中国式“歌剧”的品相与特质,它能为音乐的创作编配提供足够的空间。王晓刚融合现代作曲技法,借鉴歌剧有机元素,使和声的织体、色彩别有新意,但又绝对不是要把川剧《江姐》搞成一部歌剧。
  新版《江姐》远非一部川腔渝调的歌剧,而是一部新意迭出的川剧,许多处理和歌剧或其他剧种有着显著差异。最抢眼的是《绣红旗》的处理,别具匠心与众不同。曾经见过的舞台作品,基本都用大幅红绸,江姐和狱友飞针走线随之呈现五星红旗。新版川剧则通过舞动金色长绸,在调度与动态中最后“编织”成金星,满铺红色背景天幕与之合成一面高度艺术化的国旗,视觉心理的冲击力分外强烈,全场观众报以如瀑掌声。
  重庆市川剧院自觉担当本分,重现红色历史再塑英烈形象,更为文化名城增辉添彩。新版《江姐》在本土化、本体化上有所突破,歌剧的神采与川剧的声韵,互为相衬浑然一体。如果接下来主创班子听取意见,全剧还能精雕细刻一些,音乐与声腔之间融合度再讲究一些,重要唱段《红梅赞》《绣红旗》情感与美感更丰富一些,相信回归故里的“江姐”将攀至艺术新高峰,百花园中红梅迎春,新蕾挺秀香飘云天。
其他文献
4月26日,历时4个月的“演艺大世界——2019上海国际音乐剧节”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主剧场正式落下帷幕。作为中国首个具有专业度和系统性的音乐剧节,“演艺大世界——2019上海国际音乐剧节”由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主办,上海市黄浦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文化广场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承办,由“一季展演”“一届论坛”“一项计划”与“一个活动”四大品牌板块内容组成。闭幕式上,主办方正式公布了本
期刊
自我夫妇1995年夏天初访拜罗伊特乐剧节以来,直到2016年第十度访问,看了将近70次演出,对这座演艺圣殿可算相当熟悉了。回想23年前初次到访,曾经写过一篇长文同载于多家知名报刊,下面部分有关乐剧节的简介,也是取材于此。  1995年的夏天,我夫妇首度应邀造访德国的拜罗伊特乐剧节(the Bayreuth Festival)。此行看了七出乐剧,包括四联剧“《指环》系列”及三出“非指环”乐剧,前后为
期刊
唐璜的故事源于中世纪的西班牙传说。其原型是出自西班牙著名的古城塞维利亚显赫的贵族家庭——特诺里奥家族的浪荡公子堂·胡安,他不但勾引了城中修道院骑士团长的女儿,且在事件败露之后残忍地杀死了骑士团长。由于堂·胡安家族势力很大,修道院的修士奈何他不得,便设计将堂·胡安引诱到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墓地,就在堂·胡安又恣意侮辱骑士团长的石像时,石像突然复活了,把罪孽深重、不知悔改的堂·胡安拉进了地狱。当然,这只
期刊
香港踏入2019年的首季(1月至3月)音乐剧舞台,可谓是一个不同形态特色的音乐剧制作展示的平台。如以笔者自1月22日至3月25日之间所看的五个制作来说,制作背景、形式风格、内容情节虽然不同,但却全都直接或间接紧扣着男女两性的关系,所呈现的,却是很不一样的五个“世界”。  其实,这五出背景截然不同、制作形式风格都很不一样的音乐剧制作,其中三部都集中在1月22日至26日这几晚观看,便仿如是一个音乐剧节
期刊
终于来到了拜罗伊特,便更没有理由剥夺瓦格纳兄弟试听的乐趣。试听是我想象中最糟糕的事情。演员需要保持最佳的状态,扮相和嗓音都如此。这让我想起了乡村的骡马市场——唯一的不同是,他们不会检查你的牙齿,看你是否在年龄上撤了谎。在我唱了《女武神》《罗恩格林》和《汤豪舍》中的咏叹调后,维兰德·瓦格纳把我请进他的办公室。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他真的在我面前跪倒在地!我非常慌乱,简直有些恍惚,心里想:“这是理查德·
期刊
“过去一年至一年半以来,由于技术上的进步,电视摄影机能灵敏捕捉到歌剧演出中的灯光变化了。”1976年凯林·金(Kerryn King)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曾这样说。金所在的美国德士古公司(Texaco)此前数十年来一直赞助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电台放送,当1976年电视直播歌剧在技术上成为可能后,他们立即追加20万美元,用以资助一档新的电视节目《来自大都会现场》(Live fromthe MET)
期刊
近期热点:2月2日至6日,由多明戈领衔的国家大剧院歌剧《泰伊思》在北京迎来首轮演出,并将于7月分别在马德里皇家歌剧院和卡斯泰尔佩拉拉达音乐节上演。2月多明戈还将在英国皇家歌剧院指挥歌剧《托斯卡》,在巴黎国家歌剧院演出歌剧《茶花女》:3月将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出演歌剧《路易莎·米勒》:5月将指挥《罗密欧与朱丽叶》,并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演出《茶花女》:6月将在柏林歌剧院演出《麦克白》:7月在拜罗伊特音乐
期刊
“水泥丛林”“无休止的工作”“考试分数”……抛开舞台上的所有场景,从以上个别唱词便不难察觉,这是一部描写大都会现代人生活压力的作品。亚洲协会香港中心(Asia Society Hong Kong Center)委约美国、中国香港和菲律宾的创作和表演团队的室内歌剧《米拉》(Mila)于2018年1月18日至21日,在香港金钟正义道9号的亚洲协会香港中心进行了全球首演。  《米拉》这部相当发人深省的当
期刊
2018新年伊始,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以原版引进、连演24场和几乎原版首演的卡司阵容强势登陆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一时在网络平台和爱好音乐剧的群体中激起不小的热议和近乎痴狂的追捧。据说,早在半年前的首轮开票时,每天的售票情况是四、五百张,更有痴迷粉丝为连看24场演出在剧院附近租房!这份热情足以证明——此剧有“毒”!  《摇滚莫扎特》是一部描绘音乐家莫扎特艺术人生的法语摇滚音乐剧。该剧从莫扎特的1
期刊
“歌剧”被称作西方艺术皇冠上的明珠,这当然是指其在艺术世界中的重要地位,也说明了歌剧是一门综合了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等众多元素的复杂艺术,是成本很高,有如宝石般的“贵重”制作。歌剧的“贵重”之处并不一定在于投放的制作经费,更在于歌剧人才的培养过程所要投入的大量资源,包括可以用金钱衡量的物质资源和难以用金钱衡量的心血。去年秋天,香港舞台上演了三个歌剧制作,正好展示了香港现今培养歌剧人才的三种不同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