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始终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最贴近自己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课堂教学,教师教学实践专业化的提升主要来于课堂。而校本教研是以学校实情为出发点,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产生的问题为载体,以校长、教师、学生自主参与课堂中来为主角,以开展有效的教学研究,解决学校、教师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产生的实际问题为归宿。为此,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打造优质课堂,使之成为教师教学实践专业化发展的催化剂,也就成了我们教学工作的重笔。
“一课多上”。以语文教学为例,近两年,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由于受一些思潮影响,对语文课堂要教什么不是很清楚这一问题。东莞市东城第三小学以课例研究为核心内容,以学习反思为基础,为教师搭建一个“备课—上课—反思—研讨—培训”的交流平台。开展一课多上的课例研究,重点解决语文教什么的问题。课堂研究全过程由“独立备课(三分散)——集体备课(三集中)——第一轮上课——反思——第二轮上课——反思——第三轮上课——反思——第四轮上课——反思”环节组成。备课采取“三分散、三集中”的形式进行。第一次分散备课,各自备课标和单元组教学要求,明确课标及单元组教学的目的与要求;再备教材,根据课标和单元组教学要求确定每篇课文要教什么、怎么教。在这基础上第一次集中备课,由主备人做主讲,其他人作补充,主备人做好记录,归纳大家意见,并汇总作为第二次分散备课之用。第二次分散备课时,各人根据第一次汇总情况再次钻研教材,修改教案,并进入到第二次集体备课,主备人做归纳小结后,各人根据汇总情况进行第三次分散备课。第三次备课后把教案确定下来,各教师跟据自己本班学生实际和个人素养对教案稍作修改,做教学用。主讲人进行第一次讲课,全科组老师参与听课,听课后集体议课、评课,带着修改后的意见组织第二次教学,第二次教学后进行第二轮评课,及时总结,再一次进行反思。如此备课—上课—反思—上课—反思—上课—反思。同一个教学内容,主讲人上课和反思一般进行4次,“三分三聚、四课四反思”。两年下来,老师们在不断的实践研讨中总结了一些经验,收获了一些成果,得到了一些启发,达成了一些共识,基本上解决了语文“精读课”课堂要教什么这一疑难。
“一课同上”。“一课同上”指的是教研活动时,全科组老师针对同一教学内容上课。东城第三小学根据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不强这一疑难问题),及编写的《语文口语能力训练系列》和《数学口述能力训练系列》要求,各科组采取“三分散、三集中”的形式进行集体备课,多维理解教材,设计出基本教学思路,然后每位教师再针对不同学生需求,精心预设。上课时把目光聚焦在学生身上,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课后教师自发地谈自己的感受,通过课例对比,整理教师们的不同认识,再次复备,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设计,并把最好的课拍成录像,作为资源纳入学校资源库。两年来,教师们积累了大量案例,反映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如师生探究知识的曲折过程,师生情感交流中的感人故事,学生个体或群体的成长日记等。
实践与反思结合。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 反思。这个公式揭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在校本研究中,关注更多的是实践价值,即着重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教师的经验来自于教学实践,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发现一些新问题,产生一些疑惑。在校本研究中,对新问题及疑惑,教师必须通过自身的不断的实践——反思——实践——反思及同伴的帮助才能解决。为此,我们要求老师对课堂教学要多反思。其做法是:
创设反思环境。开展主题反思交流会。每学期围绕重点要解决而教学中又没有处理好的问题进行反思,反思没有处理好的原因。
提高反思意识。采取专题学习、树立榜样、建章立制三结合的方法提高老师的反思意识。丰富反思的内容。课前反思,反思教材的处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是否合理;课中反思,反思预设与生成;课后反思,反思成功与失败。
采取多种多样的反思方式和方法。方式为:内省式反思、学习式反思、交流式反思;方法为:自我提问法、教学诊断法、案例分析法、交流对话法、总结记录法。就这样,针对常规教学课例的得失,做到实践——反思——实践——反思——实践,每课有所得,每课有所获,从而使到教师的教学实践专业化不断提高。
责任编辑 潘孟良
“一课多上”。以语文教学为例,近两年,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由于受一些思潮影响,对语文课堂要教什么不是很清楚这一问题。东莞市东城第三小学以课例研究为核心内容,以学习反思为基础,为教师搭建一个“备课—上课—反思—研讨—培训”的交流平台。开展一课多上的课例研究,重点解决语文教什么的问题。课堂研究全过程由“独立备课(三分散)——集体备课(三集中)——第一轮上课——反思——第二轮上课——反思——第三轮上课——反思——第四轮上课——反思”环节组成。备课采取“三分散、三集中”的形式进行。第一次分散备课,各自备课标和单元组教学要求,明确课标及单元组教学的目的与要求;再备教材,根据课标和单元组教学要求确定每篇课文要教什么、怎么教。在这基础上第一次集中备课,由主备人做主讲,其他人作补充,主备人做好记录,归纳大家意见,并汇总作为第二次分散备课之用。第二次分散备课时,各人根据第一次汇总情况再次钻研教材,修改教案,并进入到第二次集体备课,主备人做归纳小结后,各人根据汇总情况进行第三次分散备课。第三次备课后把教案确定下来,各教师跟据自己本班学生实际和个人素养对教案稍作修改,做教学用。主讲人进行第一次讲课,全科组老师参与听课,听课后集体议课、评课,带着修改后的意见组织第二次教学,第二次教学后进行第二轮评课,及时总结,再一次进行反思。如此备课—上课—反思—上课—反思—上课—反思。同一个教学内容,主讲人上课和反思一般进行4次,“三分三聚、四课四反思”。两年下来,老师们在不断的实践研讨中总结了一些经验,收获了一些成果,得到了一些启发,达成了一些共识,基本上解决了语文“精读课”课堂要教什么这一疑难。
“一课同上”。“一课同上”指的是教研活动时,全科组老师针对同一教学内容上课。东城第三小学根据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不强这一疑难问题),及编写的《语文口语能力训练系列》和《数学口述能力训练系列》要求,各科组采取“三分散、三集中”的形式进行集体备课,多维理解教材,设计出基本教学思路,然后每位教师再针对不同学生需求,精心预设。上课时把目光聚焦在学生身上,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课后教师自发地谈自己的感受,通过课例对比,整理教师们的不同认识,再次复备,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设计,并把最好的课拍成录像,作为资源纳入学校资源库。两年来,教师们积累了大量案例,反映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如师生探究知识的曲折过程,师生情感交流中的感人故事,学生个体或群体的成长日记等。
实践与反思结合。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 反思。这个公式揭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在校本研究中,关注更多的是实践价值,即着重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教师的经验来自于教学实践,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发现一些新问题,产生一些疑惑。在校本研究中,对新问题及疑惑,教师必须通过自身的不断的实践——反思——实践——反思及同伴的帮助才能解决。为此,我们要求老师对课堂教学要多反思。其做法是:
创设反思环境。开展主题反思交流会。每学期围绕重点要解决而教学中又没有处理好的问题进行反思,反思没有处理好的原因。
提高反思意识。采取专题学习、树立榜样、建章立制三结合的方法提高老师的反思意识。丰富反思的内容。课前反思,反思教材的处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是否合理;课中反思,反思预设与生成;课后反思,反思成功与失败。
采取多种多样的反思方式和方法。方式为:内省式反思、学习式反思、交流式反思;方法为:自我提问法、教学诊断法、案例分析法、交流对话法、总结记录法。就这样,针对常规教学课例的得失,做到实践——反思——实践——反思——实践,每课有所得,每课有所获,从而使到教师的教学实践专业化不断提高。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