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教师教育制度的可能路径

来源 :中国成人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aiye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中国,构建现代教师教育制度十分必要,这不仅是改进教师培训的需要、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传承教育传统的需要、呼应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教师教育常见类型有三种:单一的师范教育、综合性的教师培养、继续教育式的教师成长.实践中,教师教育制度建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制度本身较为机械、模式化;教师资格认定体系不够完备;教师继续教育单一无趣.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逐步完善教师培养制度、创新教师教育评价方式、着力改进继续教育体系等方面做出努力和突破.
其他文献
思政教育工作肩负着培养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中国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任务.课题组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供求主要矛盾以及原因,需要科学地建设高校思政教育供给系统,使之能适应时代高速发展需要,从而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使他们成长为优秀的接班人.
在人生的旅途上,谢冕与我既是老同学、老战友,也是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方面的老伙伴.共同战斗几十年.今年他已年届九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拟组编一辑有关他的文章,约我写篇对他的评论,我自然很乐意从命.
期刊
关于古元延安木刻的风格“转变”问题,研究界多强调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影响及艺术家对群众观点、民间形式的采纳.在这类断裂叙事之外,更值得探究的是古元在这一“转变”背后未曾中断的形式机制,及其在新内容与旧形式之间细腻的、富于创造性的形式改造路径.古元的形式探索真正关切的是,如何构造出富于情感性的艺术“细节”与有条件的“真实”,从根本上贴近农民的生活经验、情理结构与身心感觉.但从1945年关于新年画神像格式展开的一系列讨论可以见出,古元在新生活与旧形式之间开掘出的这一经验与情理上的关联机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
我是在1980年9月在北京定福庄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参加《诗刊》社举办的“诗歌理论座谈会”上,初次结识谢冕先生的.在此之前,我已在1980年5月7日的《光明日报》上读到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极为认同,极感振奋.随即我在8月3日《北京日报》上发表《要允许“不好懂”的诗存在》,为青年诗人的创作呼唤生存空间.我早就把他视为我的前辈、同道与知音.
期刊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框架,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创业,创新创业教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厘清了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理念,科学定位了人才目标,修正了人才培养体系;基于“专创融合”的实践体验平台建设和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持续健康发展,为进一步营造融合、协同、共享的“双创”生态环境,取得实效,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俄罗斯成人终身学习激励机制的形成受到经济、人口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其构建逻辑是通过设计国家资格框架、开发能力评估项目、搭建独立资格评估体系,以形成由目标激励、需求激励、结果激励组成的体系,其未来发展新动向包括解决成人终身学习的经费问题、开拓成人终身学习的路径、重点推动发展成人数字素养的终身学习等.
文章阐述了高校继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分析了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重心偏移、链条断裂、位置缺失等误区,并围绕高质量推进高校继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把准课堂的教授方式和时机、完善教学的评价制度和机制等对策与建议,以推动构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培养政治素质合格、专业过硬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自下而上的社区教育模式是以社区居民为社区教育的出发点、以促进每一个人全面发展及促进社区治理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是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与现代社区教育的本质属性相吻合,也是社区治理的要求.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的做法为我国社区教育实现自下而上转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龙泉驿区的自下而上模式由教育目标转变、社区教育机构职能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及评价标准的改变等部分组成,在实践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拥有了更多的创业机会,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近年来,国家开放大学针对农民大学生采取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浙江开放大学在此基础上顺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采取优化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增设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实践基地、搭建创业竞赛和交流平台,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举措,以培养和提高农民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支撑.
本文以马克思劳动与异化劳动理论为指导,聚焦于莫言《透明的红萝卜》《姑妈的宝刀》《丰乳肥臀》《月光斩》《左镰》等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打铁场景,兼及各种打铁场景在全篇文本中的位置与用意,解析其中的不同蕴含.本文兼具思想分析与艺术欣赏的双重角度,文本细读与理论阐释互为犄角,从“庖丁解牛”“art”词源和“劳动美学”及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功能等方面,展现和提升莫言笔下的乡村劳动景观的独创性和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