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做一件事——谢冕的学术人格

来源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yueguangx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在1980年9月在北京定福庄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参加《诗刊》社举办的“诗歌理论座谈会”上,初次结识谢冕先生的.在此之前,我已在1980年5月7日的《光明日报》上读到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极为认同,极感振奋.随即我在8月3日《北京日报》上发表《要允许“不好懂”的诗存在》,为青年诗人的创作呼唤生存空间.我早就把他视为我的前辈、同道与知音.
其他文献
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并与教育融合的新时代,数字化终身教育体系应融入新元素,为教育主体、学习主体提供新的教育、学习工具、思路、模式.教育主体与学习主体都应深刻把握人工智能在新时代的教育功能,将其视为建设数字化终身教育体系的有力工具,从而推动传统教育体系的改革.文章简述了人工智能的内涵与数字化终身教育体系的特征,提出了建立新终身教育理念、建设终身教育网络课程模型、构建精准化智能教学模式、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思路,为在人工智能时代建设数字化终身教育体系建言献策.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技术,如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助力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教学,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效果是小学科学教学创新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文章结合小学科学教学的难点和VR技术的独特优势,以《昆虫记》为例,介绍虚拟现实技术在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效果中的应用.实践证明: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科学知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与社会环境关系的重要性.
教师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师资来源和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加快落实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助力教育一体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现实所需与关键所在.然而,当前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仍面临意识、制度、组织与实施困境,须以加强理论研究厘清职前职后教育关系为基础,以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律体系为保障,形成“四维一体”的培养共同体,共同搭建一体化课程与目标体系,以突破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困境.
现今,我国成人教育培训机构体量巨大,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为此,2012年,国家出台了关于规范成人教育培训服务的三项国家标准.在三项国家标准刚出台时,各地政府便大力推广宣传,并进行相关培训和试点工作,但后续并未见全面开展工作.此外,由于三项国家标准为“推荐性标准”,不具有强制性,且围绕此三项标准的相关研究过少,更未见将地方政策与三项标准进行对标的研究.以上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导致三项国家标准的贯彻执行度不甚理想.
高职院校的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培养社会需求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还无法真正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探索更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双循环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能够体现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未来国家与社会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所在.因此,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成为职业教育发展大势的情况下,本文在针对双循环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简要概述的基础上,阐述目前高职院校双循环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构建,最后在探索实践中总结出高职院校双循环递进
毕业生就业质量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指标。通过对某高校地信专业5届毕业女生就业跟踪调研结果开展实证分析研究,得出女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就业质量提升策略,以期对理工科女生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有一定启发。
摘要:劳动教育自身的复杂性与实践的条件性,决定了劳动教育的有效推进不是学校自身就能够独立实现的。在很大程度上,劳动教育对象的获得、目标的落实、实践的路径等方面均需得到社会物质层面、文化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大力支持。目前,在劳动教育的社会物质支持、文化支持和制度支持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教育性不足、价值观念冲突和制度不够健全等诸多现实问题,严重影响了劳动教育效果的取得。为此,需要在劳动教育的物质支持方面凸
思政教育工作肩负着培养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中国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任务.课题组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供求主要矛盾以及原因,需要科学地建设高校思政教育供给系统,使之能适应时代高速发展需要,从而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使他们成长为优秀的接班人.
在人生的旅途上,谢冕与我既是老同学、老战友,也是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方面的老伙伴.共同战斗几十年.今年他已年届九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拟组编一辑有关他的文章,约我写篇对他的评论,我自然很乐意从命.
期刊
关于古元延安木刻的风格“转变”问题,研究界多强调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影响及艺术家对群众观点、民间形式的采纳.在这类断裂叙事之外,更值得探究的是古元在这一“转变”背后未曾中断的形式机制,及其在新内容与旧形式之间细腻的、富于创造性的形式改造路径.古元的形式探索真正关切的是,如何构造出富于情感性的艺术“细节”与有条件的“真实”,从根本上贴近农民的生活经验、情理结构与身心感觉.但从1945年关于新年画神像格式展开的一系列讨论可以见出,古元在新生活与旧形式之间开掘出的这一经验与情理上的关联机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