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双低技术联合迭代重建算法在颈部CTA中的应用价值

来源 :中国现代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fv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64排双低技术联合迭代重建算法在颈部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高州市中医院收治的开展颈部CTA患者共5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包括对照组27例,观察组28例,对照组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常规剂量联合滤波反投影重建(FBP),观察组患者行64排双低技术联合迭代重建算法,比较两组患者不同层面动脉CT值(HU)、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有效辐射剂量(ED)及碘摄入量.结果 观察组不同层面HU值、图像噪声、SNR、CNR与对照组相比更高,ED及碘摄入量相比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双低技术联合迭代重建算法用于颈部CTA中时不但可以保证图像质量,还可以减少对比剂使用量,降低辐射剂量,因此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较高.
其他文献
目的 建立标准化急诊创伤复苏单元,组建合格的创伤小组,发挥急诊创伤复苏平台在创伤中心建设中的作用.方法 借鉴国外及香港创伤中心急诊创伤复苏平台的建设经验,分阶段推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急诊创伤复苏平台标准化建设及运行管理.结果 急诊创伤复苏平台硬件部分于2015年全部完成,创伤小组成员历经3年于2016年全部完成高级创伤生命支持课程培训,2018年正式成为创伤中心重要组成部分,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逐年增加,死亡率明显降低.结论 急诊创伤复苏平台标准化的硬件建设及合格的创伤小组,是严重创伤患者早期救治的必要构成
思政元素如何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关系到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针对目前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在《冲压模具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以项目化教学为主线,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思政元素、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探讨了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
目的 调查儿科重症护士核心能力及职业认同感现状,为培训和提升儿科重症护士的专科技能提供实证依据;同时,探究儿科重症护士核心能力和职业认同感的相关性,为医院管理者进行护理管理提供指导,采取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来提高儿童重症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同时提升其职业认同感水平,稳定队伍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方法 采用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和护士职业认同评定量表,对江西省儿童医院的120名儿科重症护士进行匿名电子问卷调查.结果 儿科重症护士核心能力总分为(147.13±33.62)分;儿科重症护士职业认同总分为(108.
“1+X”证书制度对技术技能人才有了新的评价依据,高职院校必须重视“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模具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目前模具专业教学中还存在与“1+X”证书试点工作不适应的现实障碍,从构建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1+X”证书制度引领教师提高技能、创新“现代学徒制”教学新内容、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资源等方面探讨了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路径.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玻璃体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确诊的70例玻璃体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回顾性研究,利用常规超声检查观察玻璃体病变的位置、内部回声、形态、边界、运动及后运动情况,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频谱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判断玻璃体病变内部和边缘的血供情况,将高频超声检查的结果和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高频超声表现,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内条状或类似“V”形的条带状回声,其上可见与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相延续的彩色血流信号;球内异物:玻璃体内
针对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8机组六号高压加热器在低负荷工况的水位波动问题,利用Python的Pandas模块将厂级信息监控系统(SIS)中10年的运行数据按照年份分组并进行可视化处理,通过水位、进水温度、出水温度、疏水温度等参数的变化趋势分析了六号高加水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疏水温度、进水温度是影响液位波动的主要因素,进水温度过高是低负荷工况下高加水位波动的主要原因.为有效解决低负荷工况下的六号高加水位波动问题,建议在实际运行中减少给水泵入口的热源引入以降低进水温度.
目的 探讨对癌性疼痛患者采用针刺+阿片类药物进行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山东省枣庄市中医医院收治的70例癌性疼痛患者进行治疗研究,将其随机分为西医治疗组(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和中西医治疗组[针刺+盐酸羟考酮缓释片(阿片类药物)],每组各35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中西医治疗组治疗总缓解率为97.14%,高于西医治疗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治疗组QOL评分高于西医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
目的 探讨皮肤纤维瘤(DF)的临床特征和组织病理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整形外科收治的皮肤纤维瘤66例患者(80个病灶)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66例皮肤纤维瘤患者,男女比例1:1.13,中位发病年龄33.5岁,病程1个月~12年,肿瘤的大小从0.3~5 cm不等,多数肿瘤的大小≤2 cm(85.00%),部分患者有自觉症状,如瘙痒、触压痛等.80个病灶位于四肢者51例(63.8%),且下肢多于上肢,多表现为单发褐色结节.术前确诊“DF”12例,拟诊“
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主要是由新型隐球菌及格特隐球菌引起的全身不连续的两个及以上部位病变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均无特异性,诊断困难.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收治1例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患儿,男性,15岁,因“咳嗽、腹痛、间断发热半月余”以肺部病变查因、血液系统疾病,收住学生儿童结核科.通过该病例报道,分析治疗思路,旨在提高对儿童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的认识.
基于以硫化氢为硫源合成丁硫醇的国内外文献,论述了各类方法的特点,重点分析了烯烃硫化法,探讨了路易斯酸催化剂、分子筛催化剂、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过渡金属盐改性铝基催化剂的催化行为.分析认为:过渡金属盐改性铝基催化剂由于载体与活性金属之间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能使处于亚稳状态的活性物相趋于稳定并拥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为去除恶臭气体硫化氢并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硫源可采用还原性烟气中的硫化氢,碳源可采用石油催化裂化、甲醇制烯烃等工艺过程中产生的低碳烯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