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由平面迈向立体化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she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已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学同仁的共识。但是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仍停留在对文本知识讲授的平面静止状态,学生没有对文本直接的接触、观照、感受和解读,作品对他们只能是外在的、疏远的、异己的,谈不上什么艺术接受更谈不上创造性的思维,因此,使语文教学由平面,迈向立体化,无疑是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品质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就本人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浅谈几点小见。
  一、让文本解读由平面迈向立体化
  艺术接受是化作品为我所有的过程,即阅读主体创造性实现作品和再生产作品的过程。但由于阅读主体(学生)生活条件、学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品质等方面均有差异,所以在学习中,每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自己生命的流程美的体会也不大相同,因而,再生产的“具体作品”是不一样的,为此,执教者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观照、鼓励、尊重学生的鉴赏所得。让他们依据教材的例子拓展自己的体验思维,写出百花齐放的生命流程体验。
  二、让人物评价由平面迈向立体化
  例如在读周立波作品《分马》时,有学生对郭全海的“高、大、全”形象提出质疑:①在分马时,他为什么优先?是不是有特权?②“郭全海对自己的事总是随随便便的”,但为啥不“随随便便”牵去老王太太不满意的“热毛子”马?可见,郭全海也是人,也需要好牲口。老王太太分到“热毛子”马不满意时,郭全海想到,毕竟自己是干部,为了“搁得平”,才主动地对她说“我跟你换……”。因此,郭全海“大公无私”也不是绝对的。我很欣赏学生对这个文学形象的评价。迄今为止,研读《分马》的文章没有一篇有这种眼光。
  三、让语言鉴赏由平面迈向立体化
  文章是作家心灵开放的世界,其语言是作家的生命意识流。因此,对文本语言的鉴赏不能只停留在“意义”的静态平面;而应上升到“涵义”(情景、意象)立体化的生动境界,才实现审美再创造的飞跃。
  如《故乡》中作者除了用20年前后润土、杨二嫂的变化揭示主题外,还有自然环境景物和母亲心情刻画的语段,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同时进行词语内涵补白。教材中有这样一句“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这一句不是一句单纯的自然景物描写,而是包含着与文章主题有关的丰富内涵。从外观上补白,枯草,说明是一种没有生气快要死亡的草。断茎,说明残缺。当风抖着,更是遭遇不幸。从内容上补白,说明此屋主人生活艰难与润土、杨二嫂相比也好不了多少。
  四、让文本空间立体化
  由于课文文本提供的是一个意义框架,即所谓的“召唤结构”或“空旷结构”,因此,拓展文本空间,能使学生、教师的创造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激活与发挥。
  教材文本提供给我们执教者、学习者非常大的“空间”只要我们的教学诱导不是平面静态的,学生就很很易进入文本意境,走进作家、文本人物形象的心灵世界。如《社戏》,可让学生写《我和迅哥儿船头看戏》,学生能把自己幻化为作品人物的原型(双喜或阿发),较细腻地写出“陪”的心理。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人我合一”的主动情感体验者,灵感就会降临,创造的火花就会喷发。文言文改写白话文(不等于翻译,翻译仅是平面,缺乏立体的深度)。诗词改写成散文等形式,都能诱使学生进入创造的广阔天地。
  五、课堂速写与发表
  无论是用多角度立体化的形式审视教材文本主题,或是对人物形象的立体化的评价,或是对文本语言的立体化鉴赏,亦或是拓展文本的空间形式,都不能把阅读与写作割裂开来。把阅读与写作相融在一起的较好的途径是课堂速写与发表。它是指教者诱导学生进入积极阅读思维状态后,快速形成较有条理的思维结果,紧接着进行自由发表。进入思维误区的学生听了别人的发言后,也会很快调整自己的思维或修正补充自己的观点,使之趋于合理。如执教《桃花源记》时,学生对“桃源社会”发表个人看法。有人说它美:①社区文明,民风淳厚;②生态美。也有人说它不美:①贫穷落后;②封闭。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的学生说它是古代仁人志士的一个理想王国,不能拿今天的尺度去衡量过去的历史;也有学生说想回到桃源社会去,因为那个社会人人心地善良、民风淳朴、人人劳动,相处其乐融融。不像现代社会,表面上不封闭,事实上人心是封闭的,君不见防盗门、防盗窗、防盗网比比皆是?也有人说社会是发展进步的,现代物质文明、现代人物质享受比桃源社会好千百倍,人们也在努力寻求精神文明来平衡。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只要突破平面静态,走向立体生动,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是能够真正落到实处的。
其他文献
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她典雅华美的语言,深邃丰富的内涵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显然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理解、背诵、默写,而更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比如爱国主义教育、德育等。那么,如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壮丽、秀美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期刊
大纲呈现: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考点导引:   探究学习的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其考查,不可能是无限开放的。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还是由命题者说了算,这有利于考试公平和评卷公正。其特点是题目的回答具有选择性,个性化色彩较浓。但是,选择应该是符
期刊
中国传统文化中,爱情文化始终是整个文化阵地中一朵不可替代的蔷薇花,特别是中国古代女性的爱情文化,微香满枝,却始终遭风雨吹打,长久以来,低吟浅唱的,大多是凄凉的爱情殇歌。  《诗经卫风氓》中的农家女子,是一个率性追求自己的爱情的典型代表。“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媒。”女子,聪颖灵慧,爱情蔷薇花在心头悄然绽放的时候,她丢弃了往常女子的娇羞,“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大胆
期刊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  学生活跃的思维、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问题意识难得的种子。而这颗种子能否发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土壤环境。新课程改革的东风吹来了教学的民主化,吹来了鲜活的空气,为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师道尊严”仍蛰伏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学生对老师既敬又畏,教师永远是正确的,对书本质疑,向老师发问,便是对老师不敬,便是没有好好听讲,便是捣乱,钻牛角
期刊
(一)要训练学生进行选材创新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因此,我们训练学生写作时,要求学生用新材料来写。一位作家曾说:“别人没有看到的,你看到了,这是新;别人看到了但没有想到,你看到了,想到了,这也是新;别人看到了,想到了,但没有写出来,你看到了,想到了,写到了,这也是新。”由此看来,在选材上要有创新,就要见他人之所未见,想他人之所未想,写他人之所未写。我们教师应要求学生深入生活,收集写作素材
期刊
如何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我的教学经验,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对学生写作以口头或者是书面的方式给予积极的,向上的富有激励评价的诱导方法,成功是人人所企盼的,渴望成功,获得成功的经验和体验成功的快乐,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最佳途径之一。学生大多数对自己都是充满信心,具有好表现的心理特征,时刻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评价。对于一篇文章,不管是口头表述的,还是书面表达的,教师在评改的时候,当面
期刊
一、“学”有目标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的效果与学习的目标有很密切的关系。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学习的目标越明确,学习的效率就越高。因此,在每节语文课开始时,我们要明确本节课的目的任务;在每次自主学习之前,要明确研究目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是居支配地位的,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师要发挥主导地位,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来制定明确、全面的教学目标,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
期刊
一、初读感知,通读全文   1、以读通为标准   先让学生自己默读。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等,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让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正确理解词义;自己尝试疑难文句的断句,慢慢领悟其含义。达到于句知晓其义,读之顺畅。选择基础较差的同学朗读,充分暴露朗读环节的缺漏,以便及时纠正。  
期刊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有声有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精彩迭出的提问。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从学科论的角度来看,有效的提问基于对教材的正确、深刻解读。就语文教学来说,提问的设计与答应是为了语文的学习,特别是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一)语文课堂提问需要坚持的原则   1.明确的目的性。教师设
期刊
中考语文120分,50分的作文在试卷中所占比重之大是人皆共知的,其得分直接影响着语文成绩,一篇好的作文得分能在48分以上,甚至满分,而一篇较差的作文得分可能不足25分,要想使中考作文取得一个令人满意的成绩,以下有几个方面的小秘诀:  一、思想内容应深刻  思想内容深刻是作文得分关键。我市中考作文命题大多是内容丰富的作文,考生或表达对学习的感悟,或阐述自己对生活独到的见解;而那些得分较低的考生作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