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分享活动,实现共同成长

来源 :天津教育·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minjie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其他文献
一    2008年5月9日二十二时三十九分,王元化先生撒手人寰、永远离开了我们!王先生年近九旬,重病缠身,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一再嘱咐家人和医务人员,到了病情危急而他又陷入昏迷之际,一定不要作创伤性抢救,让他平静地离开这个世界。王先生的这个嘱咐无疑是非常明智的,但熟知他的人听到这个消息,心里还是涌起一阵悲哀!  对被重病折磨的王先生个人来说,死亡不啻是一种解脱,但对我们这些如王先生所说“向
当前,全国有近两亿多农民工,对中国乃至全世界产生着巨大影响。尽管人们对农民工看法不一,但农民工问题关系到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社会文化、伦理道德、人口生态、国民素质等一系列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农民工对哲学、社会学研究者来说是伟大的思想宝库,具有广泛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研究空间。研究农民工问题从什么地方入手、用什么方式思考、落脚点在哪里,是一位研究者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刘翼平同志是一位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干
在我执教29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唯有不忘初心,享受教育,带着激情去工作,才能使平凡的教育教学工作焕发光彩;40多年的人生经历也使我感悟到唯有不忘初心,悦纳生活,带着激情去生活,平凡的生活才会充满乐趣和诗意。这就是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不忘初心,享受教育。  一、不惧挑战,不怕困难,点亮心灯,勇敢前行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家长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的杂事越来越多,各方面的压力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很多人忧心忡忡。我是穷人,不怕失去什么,没什么好担忧的,却非常有兴趣了解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系统性的思维总是建立在对于源头穷追不舍的基础上的。《货币战争》不仅解开了我心中的谜团,甚至彻底摧毁了我那一点可怜的政治经济学知识,并从此产生了一个可怕的意识:钱,真的是王八蛋。  先说谁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上了年纪或者没上年纪的人可能都会把票投向比尔·盖茨。我很早就不相信比尔最
小学低年级童话教学应基于“儿童立场”,注意创设故事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习得学习识字、写字、阅读、讲述故事的方法,抓住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关键词句,在精读感悟中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朗读能力、表达能力,并获得精神成长,使童话成为孩子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和精神家园。  一、谈童话,聊故事  “童话”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于儿
五四运动已经过去九十年了。当年的先驱者提出“民主”与“科学”两大价值观念也已九十多年了。遗憾的是,我们至今对于一些属于ABC层次的问题似乎还未弄清楚,例如:何谓民主?民主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中国有无实现民主的必要?等等。谓余不信,有某报文章为证:  实际上。民主作为国家的组织形式决定了它和国家一样。具有结构上的依存性和功能上的有限性。从结构上看,民主和国家一样,都是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是一种历史
说起作文,虽不是谈虎色变,也是忧心忡忡。如何让学生消除对写作的畏惧心理,变得心中有“物”,笔下生“花”,我在写作教学的不断实践中,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小练笔奠基——小游戏激趣——小比赛提高训练三部曲。“小”中见大,以“小”取巧,从“小”处着手,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写作指导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取得了喜人的硕果!  小练笔——起步作文的奠基石  小练笔,顾名思义,就是小的读写练习。它具有篇幅小、形
社区研究作为中国乡村研究的路径具有深刻的学术传承与清晰的历史脉络,历经数代学者的研磨与实践,社区研究在中国乡村研究中日益彰显出其独特魅力与观察深度。吴毅教授的代表作《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二十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以下简称《双村》)一书就属此类研究的经典性著作,而他新近出版的又一力作《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以下简称《小镇》)则尽管仍然是研究乡村政治,仍然属经验研究,也仍然
于丹在《于丹〈论语〉心得》之五的“交友之道”里,对于孔子所厌恶的三种坏朋友,也就是“损者三友”之中的第一种“便辟”之友,有着这样的描述:“谄媚逢迎、溜须拍马”,“察言观色、见风使舵”,并说和这种人交朋友,“你会感到特别舒服、愉快”,简直“就是心灵的慢性毒药”。说得好。  读完于丹先生的《于丹〈论语〉心得》,不知怎的,我也就有了同样的感觉:“特别舒服、愉快。”只是在“特别舒服、愉快”之后,竟又怵目惊
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几千年中,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结构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其政治、经济与意识形态的完美结合,使乡村社会有着极强的内在稳定性。然而,这种稳定性却构成了对现代化的严重障碍,近代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乡村变革一直有着很高的呼声。但这些呼声大多停留在口头或书面上,真正而又全面的乡村社会变革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政党)通过全面动员,将长期置身于国家行动之外的宁静乡村,全方位纳入轰轰烈烈的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