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在高中旅游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JUANJUAN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知识经济席卷全球的时代,构建创新型国家、打造创意产业已成为各国的共识。有研究表明,公民的审美素养已是彰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经济、文化以及未来国际竞争中综合实力的基础。来自日本、韩国创意产业成功的经验显示,国民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提升是促成该产业迅速发展的动力,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政府在中学教育和艺术上的巨大投资。然而当下国人审美能力亟待提高,国家审美教育理应加强。
  高中旅游地理是高中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地理教育界对它的探讨却相对贫乏。本文以其为研究视角,欲考察其蕴含的审美教育价值,并试图以此为契机,引发广大的地理教育工作者对之进行探究,以深化高中旅游地理的教学与实践,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明确指出:“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而高中旅游地理的教学正好有助于这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
  旅游资源审美按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审美,二是人文旅游资源的审美。按照旅游资源审美的深入程度,我们将旅游景观审美系统的状态又大致分为“物境”、“情景”和“意境”。旅游资源审美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活动,它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之大成,融文物、古迹、绘画、园林、民俗于一炉,涉阴柔、阳刚、壮丽、奇秀等审美形态,有利于满足人们从生理到精神等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
  
  一、高中旅游地理训练审美感知力
  
  尽管审美的主体感知力的敏感与否受到先天生理条件的影响,但后天的培养、训练对于发掘潜能、提高感知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通过搭建观察平台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审美观察的目标首先是指向景观的形式。通过有意识地留心观察,可以使自己的感知活动逐步和熟悉景观中的对称、均衡、和谐等美的形式相统一,并形成一种敏锐把握和选择的能力。高中旅游地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泛观察世界的平台,使其知道如何选择绝佳的观赏位置、把握最佳的观赏时机、抓住景观主要的特点,从而提高审美感知力。
  
  2、通过营造体验意境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敏锐的感知力最容易在复杂、有序、和谐、统一的生命活动体验中得到培养。生命在于运动,一切物质的运动形式均符合自然规律,有自己的强度和节奏。旅游景观中汹涌澎湃的江河、峻峭挺拔的山峰、云雾缭绕的庙宇、巍峨雄伟的宫殿、精致典雅的园林,无不包含着生命的律动。结合旅游地理的教学与实践,使学生意识到多体验在日常生活和景物观赏中的重要性,并且领会这些富有生命力的外部动态形式和情感色彩,以引发特定的感受。
  
  二、高中旅游地理培育审美理解力
  
  审美理解力是在感知基础上,领悟自然事物内涵的一种能力。在审美文化业已非常丰富的今天,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不积累一定的美的意象图式,没有一定的审美经验,审美理解就难以进行。
  
  1、学会形象思维
  审美理解要求情感与事物外在形式相互渗透,甚至无生命的也有了生命的意味。基于旅游地理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的生命化、情感化、人性化,借助旅游地理赋予学生形象思维的手,从而开启审美理解之门。
  
  2、提升文化修养
  审美能力的高低与文化素养的高低有着密切联系,文化素质高的人,其审美能力也较高,特别是游览人文景观,游客对所游景点的历史背景、建构特点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审美质量。
  旅游景观涉及地理学、旅游学、建筑学、民俗学、文学、美学等多种学科的相关知识。通过高中旅游地理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其审美理解力,而且可以使他们意识到多学科涉猎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不断的学习中汲取知识养分,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反过来又有助于理解景观的内涵与意味。
  例如:教材中讲到园林常用的构景手法有主配、层次、框景、借景,学生在学习该章节的时候,会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知识储备的贫乏和不足,这便激发出学生涉猎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欲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文化知识得以补充、更新和积淀,审美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三、高中旅游地理丰富审美想像力
  
  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如果说感知力打开了门户,并且同理解力一起准备了相关材料,那么想像力则将感知力和理解力的各种相关内容有机融合并进行自由创造,最终孕育出美的形象。由此可见,想像力在旅游景观审美中不可或缺。
  
  1、储存丰富的意向
  丰富的想像力要依靠丰富的意向来支撑。积极参与景观审美,就会增加大脑中与情感相对应的审美动态结构形式的信息存储。这些形式是审美联想和创造性想象的依据,借助旅游地理学习的平台,学生在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同时,不断储存丰富的意向,无形中提升其审美、爱美,甚至创造美的能力。
  
  2、积蓄炽热的情感
  情感是想象的动力,想像力的活跃直接受炽热情感的推动。一个不易调动审美情感的人,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将会漠不关心。在景观审美中,如果心理距离过远,就无法使学生进入审美状态,审美想象也就成为无稽之谈。学生在学习高中旅游地理之后,便可利用以情观景的方法,通过移情于景的途径,最终获得情景交融的体验。
  由上可知,三者存在相互渗透和融合的关系。感知是审美的出发点,理解为它指明了方向,想象则为审美插上了翅膀。随着学生对审美能力的灵活运用,就会自然产生审美心境和怡悦的审美体验,最终使其高雅的审美能力获得升华。
  以旅游地理教育为突破口,大力开展旅游教育和审美教育,提升学生自身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最终会增强年轻一代的竞争力,乃至提高中华民族的国际竞争力。正如著名雕塑大师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诚如《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所倡导的:“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课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美,启发学生欣赏美,最终让学生能够创造美。
其他文献
嘉善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又处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近年来面临着“用工荒”的问题.化解难题的办法就是“机器换人”,通过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近年来嘉善县一些领域的机械化水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提高,过去单一的传统教学正在向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方向转化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正在从宏观向微观研究领域纵深发展,而传统的教学手段对微观世界的动态变化却显得无能为力比如,分子本身已很微小,要让学生搞清分子的结构就比较困难,特别是分子间的有机立体化学反应,学生往往难以理解通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把以往只能在头脑中建立的抽象形象,变成肉眼看得见的形
新课程改革呼唤主体意识的回归,笔者认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首当其冲。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课堂上多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宽容学生的误解,保护他们的创造性。可先请基础较好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授课环节中,让他们更多地走上讲台做一回小老师,请他们用不同的方法演示同一题目,久而久之,全体学生的内在竞争潜能必将被激发,形成“春色满园”的景象。    一、当代数学教学的历史性解读  
山西省陵川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县,小地块、小农户、小机具的“三小”是全县农业生产条件的真实写照。2010年以来,陵川县金茂农机合作社结合当地农村实际,从立地条件、耕作模式、机
回顾今年的“三夏”作业,用“时间过得真快”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据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提供的信息,从5月下旬全国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启动到6月19日河北唐山、京津地区小麦
2007年,乌苏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四区一线”产业布局,大力开展农业节水设施建设,到2009年春,全市耕地面积为120.33万亩,其中建设高新节水设施棉田74.35万亩,有45.98万亩为利用地表水
英语教学在我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一代又一代的英语教师和科研人员为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这一语言进行了不懈的实践与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随着传统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和新的教学方法的相继出台,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出现了多种教学模式并存的喜人局面。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论采取何种教学模式,运用哪种教学方法,英语教师都应该重视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文化教学的界定    
一数学课堂教学是信息传输与反馈的过程    数学课堂教学涉及教师知识(教学大纲和教材)和学生诸多因素,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性过程从信息理论的角度看,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它具有信息传输三要素:信源(教师)信道(知识载体)和信宿(学生)知识属于信息范畴,教师既是信息的输出者,也是学生反馈信息的接受者;学生既是反馈信息的输出者,也是教师输出信息的接受者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根据现行教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