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离婚难倒法官

来源 :恋爱婚姻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klc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种爱叫放弃,当我们无法携手同行时,曾经的岁月是我最美好的追忆……”
  ——摘自女主人公的日记
  
  “我爱他,所以我要离婚!”“我爱她,我不同意离婚!”这是日前在樟树市法院审理一桩离婚官司时,一对男女青年发自内心的声音。
  众多法官见证了这一幕凄美的离婚官司场景,他们在由衷感叹的同时,也下了一个艰难的决断。对于一个有着二十年办案经验的主审法官王庭长来说,他审理过数不清的离婚案件,但头一次遇上为了爱情却坚决要离婚的。
  与丈夫相爱至深的女青年为何要选择分开?法院最终会作出怎样的判决?2006年10月16日,笔者来到樟树市中洲乡见到了为爱离婚的孙艳清。
  
  相恋异乡,我们为爱打拼
  
  1990年,17岁的女青年孙艳清辍学来到福州市一家工艺品厂打工,在这里,她遇上了同乡严雪荣。严雪荣比她大一岁,也是中洲乡人,两年前就外出打工了。有了这层老乡关系,严雪荣对刚出远门的孙艳清多了一份关爱。日久生情,在秋日的一个傍晚,严雪荣深情地对孙艳清说:“也许我不能让你过上富裕的生活,但我会用心来守护你一辈子。”
  “如果哪一天我生病在床,再也不能站起来,你还会守着我吗?”
  “爱是一种责任,相信我……”
  从此,两人一边务工,一边享受着甜蜜的爱情生活。
  1997年12月,严雪荣与孙艳清一起回到老家登记结婚。第二年11月,他俩的爱情结晶——可爱的女儿出生了,给这对幸福的小夫妻增添了无比的喜悦。
  一个偶然的机会,严雪荣认识了福州大学的一名老教授,老教授一眼看中了严雪荣朴实肯干的性格,经过短暂的考察后,决定把一种生产新型涂料的技术传授给他。这一消息对于严雪荣夫妇来说,无疑是上天赐福。在老教授的帮助下,夫妻俩七拼八凑弄来了十几万的资金,终于开办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实业——一个小型涂料厂。企业规模虽小,但他们秉承诚信薄利的原则,当年便产生了利润,他们紧接着扩大生产规模,工人从二十多人增加到四十人。
  
  天降灾难, 我们为爱哭泣
  
  然而,正当涂料厂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时,1999年4月,孙艳清接连几天感到头痛得厉害,在丈夫的一再催促下,两人来到福州市人民医院检查。检查结果让严雪荣无法接受:孙艳清被诊断为患有罕见的先天性脑动脉畸形。医生告诉他,患者需要多次手术治疗,每次手术需花费几万元,还不一定能痊愈。
  与老家的岳父母商量后,严雪荣决定立即动手术,并一再安慰孙艳清:“你患的是小病,做了手术就会好的!”手术后,在丈夫的悉心陪护下,孙艳清的病情很快有了好转,不久就出了院。
  但好景不长,一年后,孙艳清又感到头痛。严雪荣赶紧带妻子到医院,结果是残酷的,疾病又复发了!他不敢把这一事实告诉妻子,只是劝慰她要相信医生,再做一次手术就可以痊愈。
  第二次手术后,严雪荣不敢再让孙艳清受累,他劝慰妻子好好在家休息,照顾好女儿。但是不幸再次降临,半年后,孙艳清的病又发作了。这一次,病情再也瞒不住了。当得知自己得的可能是一种反复发作的不治之症时,孙艳清痛苦万分,她深爱着丈夫和女儿,可她给他们带来的将是挥之不去的灾难。“既然治不好,就不要治了,白白浪费钱,不能因为我的病把整个家拖垮了。”孙艳清忧伤地对丈夫说。
  “说什么傻话,你要是不治病,我要钱还有什么用?”严雪荣爱怜地抚摸着妻子苍白的脸。
  由于在孙艳清患病住院期间,严雪荣无暇打理涂料厂的生意,不少业务都被同行挖走了。看到两人苦心经营的企业刚刚红火,就因自己的一场病而被拖累,孙艳清又急又悔,没隔半年又发病住进了医院。就这样,到2006年上半年,孙艳清一共做了9次脑部手术,每一次手术的痛苦和几万元的费用,都沉重地压在了严雪荣的身上。
  孙艳清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为了不成为丈夫的负担,她想到了死。2004年12月25日,严雪荣买来了蛋糕,深情地看着妻子说:“今天是我们结婚7周年纪念日,尽管命运对我们如此不公平,但我们的爱始终没有改变,有爱就等于有了一切,我很知足,请你一定要陪伴我走完这一生!”说后,他掏出一枚闪亮的戒指,给妻子戴上。孙艳清的眼睛湿润了,夫妻俩紧紧地抱在一起。这天夜里,望着丈夫熟睡的面庞,沉浸在幸福的余波中的孙艳清决定离开这个她深爱的男人,让自己在幸福中悄悄地离去,她平静地服下了安眠药。
  幸好,严雪荣醒来得及时,孙艳清被抢救过来了。他望着弱不禁风的妻子,不忍心责备,只说了一句:“你要记得对我的承诺,要相伴到老。”刚读小学一年级的女儿也死命摇晃着妈妈的身体,哭喊着说:“妈妈,你要是死了,我就没有妈妈了,我不让你死。”
  丈夫和女儿的哀求让孙艳清暂时打消了死的念头。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她的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一天天加重,最后连生活都不能自理,全靠严雪荣整天陪护。
  一天,工厂的一个老工人来医院看望孙艳清,似乎想说什么,但几次欲言又止。终于,在孙艳清的要求下,他吞吞吐吐地说,工厂已经拖欠工人三个月的工资了,尽管工人们理解老板的难处,但还是希望严雪荣能把厂子抓起来,可千万不能让厂子倒了。
  老工人的话惊醒了孙艳清,是啊,辛辛苦苦创下的事业,可不能因为自己的病给毁了!一番思索过后,孙艳清去意已定。在随后的大半年时间里,她离家出走,三次服安眠药自杀,却都没能如愿。她觉得这辈子欠丈夫的太多,来生恐怕都偿还不了,毕竟丈夫已陪伴在自己病床边七年了,涂料厂几年经营挣下的30余万元全部用光,还欠下了近10万元的债务。
  
  法官作证, 我们为爱分离
  
  眼看着夫妻俩打拼起家的涂料厂就要垮掉,孙艳清不愿看到这样的现实,可上帝连死的机会都不给她,无奈之下,她想到了离婚,几次和丈夫交涉,都遭到了严词拒绝。2006年5月,孙艳清的父母再一次来福州看望女儿。当着亲人的面,孙艳清又一次对严雪荣说:“如果你还爱我,就看在父母和女儿的分上,送我回老家离婚;不然的话,我必死无疑。”看到孙艳清这么坚决,严雪荣只好暂时答应先送她回老家休养。
  2006年8月初,严雪荣在福州突然接到老家法院的传票,原来,孙艳清已向法院提出离婚,定于9月22日开庭审理。严雪荣急匆匆地赶回家,跪在妻子的面前,请求她撤诉。但孙艳清却背过脸去,任凭泪水肆意流淌,也不答应丈夫的哀求。女儿也在一旁哭着说:“妈妈,你不要离开我和爸爸,你爱我们,我们更爱你啊!”
  9月22日,樟树法院黄土岗人民法庭。身为原告的孙艳清穿着新婚时的衣服,在被告严雪荣及父母的陪同下坐着轮椅来了。主审法官王小根庭长问孙艳清:“你为什么要选择离婚?”
  “因为我爱他,所以我要选择离婚。”孙艳清说,“他为了给我治病,没有心思打理工厂,我们辛苦打拼办起来的厂子眼看着就要倒掉了。为此,我坚决要求离婚。”
  “不行,不能答应她。”听完孙艳清的陈述,严雪荣急忙说,“我爱她,我不同意离婚!”
  “离婚是最好的结局,你不同意离的话,死是我惟一的选择。”孙艳清的口气不容半点置疑。
  “尽管你身体不好,但你是我和女儿的精神支柱,如果你不在我们身边,我无法忍受,女儿也无心读书。”严雪荣继续哀求。
  当了二十年法官的王庭长差点听糊涂了,自己经手办了那么多起离婚官司,还没有听说为了爱情要选择离婚的。一方声称如果不判离婚就停止治疗,宁愿死去,另一方又坚决不同意离。王庭长犯难了,对法官来说,只有夫妻感情彻底破裂了才能判决离婚,对这桩特别的离婚案,又该如何裁决呢?
  为了怕女儿受影响,这天上法庭的事都是瞒着孩子的。但就在严雪荣与孙艳清作为原被告你一言我一语争执不休时,女儿突然出现在法庭上,哭喊着说:“妈妈,你不要离开我们,我们爱你,没有人嫌弃你。”顿时,一家三口抱在一块,哭成一团,一同来的亲友们也拭着眼泪。
  为爱离婚的诉求让参与开庭的法官们无不为之动容,法庭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决定进行庭外调解。王庭长在了解了孙艳清坚持离婚的态度后,找到严雪荣,告诉他如果一味地坚持,不满足孙艳清的离婚要求,可能会给她的心理造成更大的压力。经过一番思考后,严雪荣答应了调解离婚,但提出了四个条件:一是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和困难,孙艳清都要坚强地活下去;二是孙艳清一直身患疾病,今后治疗的各项费用和生活费他要负责到底;三是女儿由他抚养成人;四是他每月承担孙艳清不少于300元的生活费,直至原告生活能够完全自理。
  9月24日,在法庭主持的调解下,严雪荣与孙艳清签下了一份特别的离婚调解书。为了免除岳父母对自己能否履行承诺的顾虑,严雪荣向法官提出,将今后孙艳清每次的手术费、二老的赡养费等都写入调解书,承办法官再三解释,写入的协议应符合相关法律规定,所以这两条承诺没有写进调解书。
  调解结束后,严雪荣租车把孙艳清领到樟树城区休闲广场游玩后,买了一台彩电和VCD机,让她在家休养时能看看电视,听听音乐,又为她购置了许多新衣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一切安排妥当后,他才含着泪踏上去福州的创业之路。
  当承办法官将这件案子向院领导汇报后,樟树市法院的全体法官都被这对夫妻间的真情感染了,院党组讨论决定,欲启动法官逐年捐赠的法院扶贫帮困基金帮助这个特殊家庭,用实际行动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为爱离婚的官司很快在樟树城区传开了,市民纷纷感叹孙艳清的大义和严雪荣对重症妻子的不离不弃。都说现代人的爱情是“多变的星辰”,让人“雾里看花”,越看越不明白,太多形形色色的人为了达到离婚的目的,不惜一切代价,只想享受权利,不愿承担义务。而对于孙艳清与严雪荣这对在都市奔波了十余年的打工夫妻来说,虽然罕见的先天性疾病终使双方签订了一份奇特的离婚协议书,终于使相爱了十年、在病床前厮守了七年的两个人分隔两地,但他们凄美的爱情故事也许会在樟树城久久流传,他们的爱情永远不老。
  (责编/俞媛媛)
  E-mail:amfyyy@sohu.com
其他文献
复读生小张今年终于收到了北京一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在激动之余,他和父母首先想到要感谢的人竟是近一年来为小张精心治疗的男科医生。  小张从小就品学兼优,但在高二下学期末,一次他在洗澡往生殖器官上打肥皂时,无意中使劲地搓揉了几下,阴茎很快就勃起了,并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快感。这让他既兴奋又害怕,之后便有了第二次、第三次……每次手淫的感觉都是不做又想做,做了又后悔,渐渐地晚上睡不好,白天精力不集中,学习成绩
期刊
q没有节制与道德约束的放浪,终将让才情成为一把伤人的双刃剑。  ——题记    2007年6月25日上午9时许,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中国将门之女”、“美国伯克利大学博士”、“某国议会主席前妻”、“外籍女董事长”方蓝翔低垂着头站在被告席上。原来,这位女富豪竟是广东一个客车司机的女儿。  对外声称只有36岁的方蓝翔其实已经52岁,她采取整容的手段,不仅和一个小她16岁的香港帅哥订婚,而且还活跃商
期刊
一储户因轻信ATM取款机旁的“操作须知”而被忽悠掉了13万余元的巨款,却把银行告上了法庭,那么,银行要不要为储户遭受诈骗的损失买单呢?2007年6月29日,苏州中院的一纸判决在全国开创了银行为储户遭遇ATM机诈骗买单的先河……    轻信“须知”:13万元一夜被卷空    现年44岁的蒋先生,是江苏省苏州市人。蒋先生曾向中国工商银行苏州分行(简称苏州工行)办理了一张工商银行牡丹灵通卡。2006年4
期刊
患难与共的爱情在生活安逸时就开始变质,荒唐的妻妾协议为惨剧的发生埋下浓重的伏笔。  最好的猎物后面总是跟着好几个猎人。    2007年6月29日凌晨,长江航运九江段一艘货船突然发生爆炸,船上三人一死二伤。据目击者称,当时听到“砰”地一声巨响,货船就突然起火爆炸,一时间火光冲天。水上警察大队不到3分钟就赶到 现场,因为当时和爆炸货船绑在一起的还有一艘装载了40吨汽油及柴油的运输船,将两船之间的链条
期刊
天才是少数的,更多的孩子天资平平,如何将一个天资平庸的孩子培养成材,本文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办法。    刘则华小的时候天资平平,一度曾是令老师头痛的差等生,可2006年,他却在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中获得了山东省二等奖的好成绩。2007年高考时,他的分数又超出了重点线100多分,被清华大学提前录取……  是什么原因使这个“差生”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呢?他的父母是怎样把他培养成功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向
期刊
△:咨询者   ▲:宁静  ※※※※※※※※※※※※※※△:我心情特别差,又没处可以诉说,鼓起很大的勇气才决定跟你聊一聊,因为我怕做了之后我会后悔!  ▲:别着急,慢慢说,你遇到什么事了?  △:我想自杀!  ▲:啊?你怎么会这样想呢?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这个家,我实在呆不下去了,冰冷得让我窒息!我婆婆见了我跟见仇人似的,甚至不许我管教女儿,她还总在丈夫面前说我的坏话,现在丈夫居然要跟我离婚
期刊
“他们就像从海上升起的太阳,或许他们自己跳不出海面,可只要有人托一把,他们一样也会光芒四射。”  ——本文主人公    他是一名小学老师,却要去儿童白血病中心当“病房学校”的校长,为白血病患儿营造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孩子们在这里接受教育和心灵的辅导,或得到临终关怀,或安然地走出病房,心灵得到了拯救!就在这个过程中,他自己的家庭却解体了。他真的能从一片死亡之海中托起一轮轮爱的太阳吗?    为了更小的
期刊
亲情超越了血缘。在得知养育三年的儿子并非亲生后,这位父亲及其家人仍执着地选择了用心血建立的亲情。    婚姻当儿戏,三年后归来“偷”走亲儿    今年35岁的阳海原是湖南省怀化市一家事业单位的公务员。1998年9月,26岁的阳海辞职南下深圳,成立了一家信息咨询公司。不久,阳海与他公司的业务员申晓珍相恋了,两人决定于2000年3月回阳海老家怀化结婚。  2000年1月,阳海认识了一位叫柳玉的富婆,于
期刊
离奇的冤案,顽强的抗争,5年漫漫申诉路的背后,是对亲人清白的坚信和不变的一腔深情。    2007年5月21日,河北省保定市中级人民法院对2000年唐县村民宋保民强奸邻居宋小丽一案作出终审判决:宋保民无罪!听到宣判,宋保民的妻子韩佩英喜极而泣!7年前,承受着家破人亡的巨大痛苦,她踏上了血泪斑斑的申诉路,而今,她终于为丈夫讨还了清白!案件虽然真相大白了,可宋保民却在5年前的羁押中离奇死亡!于是,悲喜
期刊
这里有舍身救人的美丽,有罪恶与良知的交锋,也有被善良感动的浓浓爱心。  一个女人应该有好几个追求者。    湖北省巴东县农民陈明全和妻子张玉芳先后生育了四个孩子,都因患一种无名怪病先后夭折。今年4月上旬,第五个孩子陈苗苗来到人世,经医院检查,小苗苗也患有无名怪病。陈明全夫妇心如刀割。紧要关头,一群善良的山民伸出了援助之手,在数家医院的紧密配合下,展开了一场生死大营救,使世界罕见的“Rh溶血病”患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