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腓肠肌逆转筋膜瓣移植结合缝合锚固定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duiz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应用腓肠肌逆转筋膜瓣移植结合缝合锚加强固定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的长期疗效. 方法 自2007年9月至2010年2月,应用腓肠肌逆转筋膜瓣移植结合缝合锚加强固定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20例,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23 ~ 50岁,平均36岁.单侧损伤19例,双侧损伤1例.肌腱缺损5~9 cm,平均6.7 cm.术后使用小腿支具制动,早期功能锻炼.应用Amer-Lindhohm评分以及Leppilahti评分评估疗效. 结果 患者术后顺利康复,无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2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0 ~ 42个月,平均3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均可以患侧足趾踮脚站立.与健侧相比,患侧小腿肌肉力量恢复至89%.根据Amer-Lindhohm评分,患侧踝关节功能恢复优10例,良10例.Leppilahti评分平均85分(60 ~ 100分),优9例,良10例,可1例. 结论 应用腓肠肌逆转筋膜瓣重建跟腱并以缝合锚加强固定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固定强度高,术后患者可早期功能锻炼,可有效避免肌腱粘连,功能恢复良好。

其他文献
由宁波市第六医院主办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第二届腕关节损伤新技术学习班,拟定于2014年5月17日-18日在宁波举办。本次会议将对腕关节损伤进行深入探讨,特别对于腕关节损伤的诊断,腕关节镜下TFCC损伤修复、舟状骨骨不连的治疗以及下尺桡关节重建等进行全面讨论,以进一步推广腕关节损伤新技术。
期刊
目的 建立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动物模型并探讨其早期影像学表现. 方法 选取25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只兔)、轻度DAI组和重度DAI组(6只),轻度DAI组又分3h(6只)、1 d(4只)及1周(4只)组,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检查,并测量各项异性分数(fractional
1.浏览器中输入http://www.cma.org.cn/ywzx.asp(或从我刊主页http://zhcszz.eom的“专家在线审稿”进入);2.点击“登录”,进入到中华医学会信息管理平台;3.输入“登录名”“密码”点击“登录”进入系统;忘记登录名和密码的专家可联系杂志编辑部或通过登入框中的“忘记密码”找回密码登录系统;
期刊
目的 分析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血液乳酸水平变化及其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09年5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48例,其中男32例,女16例,设为损伤组.选择同期进行健康体检无系统性疾病的健康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5例,女15例.患者于入院时、诊断为迟发性颅内血肿时、治疗7,14 d时测量静脉血乳酸值,并与对照组静脉血乳酸值进行比较.
目的 对比腰椎双节段不同固定方式的力学稳定性. 方法 取6具正常成人甲醛固定腰椎标本(L2 ~S1),递进式采用不同固定方式行L3/4、L4/5固定并分为5组:A组(正常标本组)、B组(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椎间融合器置入组)、C组(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器置入组)、D组(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椎间融合器置入组)和E组(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器置入组).加载下分别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价儿童及青少年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发生情况.方法 系统检索2000-2013年PubMed、Springer Link、Elsevier-SDO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中有关儿童及青少年PTSD发生率的研究文献
穿支皮瓣的概念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穿支皮瓣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逐步明确,不同形式的穿支皮瓣得到解析和细化,技术推广应用越发广泛."穿支皮瓣"这一理念和技术的成熟,将显微外科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高度.2003年穿支皮瓣根特共识("Gent"consensus)的正式发表,极大促进了穿支皮瓣的应用[1].我国钟世镇院士、朱家恺教授曾多次对穿支皮瓣的发展提出过指导性建议.在侯春
期刊
目的 比较分析复杂性髋臼骨折手术中应用腹主动脉阻断与髂内动脉结扎两种方法在手术中控制大量失血的实用价值. 方法 67例复杂性髋臼骨折手术中应用腹主动脉阻断方法35例,髂内动脉结扎32例,对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血量进行比较. 结果 两种控制出血方式中,腹主动脉阻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分别为(648.00±170.20) ml、(231.18±21.90)ml;髌内动脉结扎组分别为(1 631.50
目前临床上治疗枕颈交界区失稳时,颅侧主要固定方式是枕骨钢板螺钉固定.但这种固定方法存在一定的颅脑损伤、静脉窦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枕骨薄弱、缺损等手术禁忌证.近年来,Uribe等[1]提出后路经枕骨髁螺钉固定技术的可行性,成功应用到临床,获得满意的临床及影像学效果.随后相关文献报道了通过体外生物力学试验证明经枕骨髁螺钉固定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2].但由于枕骨髁周围毗邻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
期刊
目的 探讨前方经咽后入路治疗C2.3骨折脱位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11年11月-2013年4月应用前方经咽后入路治疗的C2.3骨折患者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19 ~65岁,平均35岁.骨折部位:C3骨折7例,Hangman骨折2例,C2椎体前下缘骨折3例.均采取前方经咽后入路显露C2~C4,行C2,3椎间盘、骨折块切除或C3骨折椎体的次全切除,摘除相应椎间盘,椎管减压、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