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搏轮廓心排血量监测技术在严重烧伤治疗中应用的全国专家共识(2018版)

来源 :中华烧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jrcji549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脉搏轮廓心排血量(PiCCO)监测技术作为一种新型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在指导休克复苏、液体管理等方面体现出重要价值。PiCCO监测技术在烧伤患者中的应用日趋增多,但如何在烧伤患者中实施PiCCO监测,正确理解PiCCO监测参数的临床意义,以及基于PiCCO监测参数指导严重烧伤救治,尚缺乏统一认识。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组织国内烧创伤领域著名专家学者,以文献进展为主要依据,结合临床经验,撰写制订《PiCCO监测技术在严重烧伤治疗中应用的全国专家共识(2018版)》,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与中国烧伤外科一样已走过60年的光辉历程,60年来,笔者科室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创新,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不凡的业绩。本文从危重烧伤救治、创面修复、电烧伤治疗、皮瓣移植、突发事件患者抢救5个方面重点介绍了笔者科室为烧伤医学所做出的贡献。
目的探讨烟酸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ADP)对大鼠缺氧心肌细胞自噬流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取5只SD大鼠乳鼠,处死后取心脏,制备原代心肌细胞用于以下实验。(1)取原代心肌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氧组、缺氧9 h组、缺氧9 h+NAADP组,每组各5孔。常氧组细胞置于37 ℃恒温培养箱中常规培养9 h;缺氧9 h组和缺氧9 h+NAADP组细胞置于缺氧培养箱(含体积分数94%氮气、体积分数5%二氧
期刊
目的分析热力烧伤患者的创面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控制医院内感染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收集笔者单位2012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 310例热力烧伤住院患者的创面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API细菌鉴定板条和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病原学鉴定。E试验检测病原菌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及苯唑西林的耐药性;K-B纸片扩散法检测病原菌对青霉素G、庆大霉素、利福平等3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严重烧伤、创伤和出血引起的脓毒症仍然是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且可能导致宿主天然免疫及获得性免疫反应的广泛激活和功能障碍。大量有关脓毒症中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细胞亚群的研究证实,这些免疫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T淋巴细胞、调节性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在急性损伤或脓毒症时通过调节受体表达或细胞因子分泌影响免疫反应,影响着脓毒症的发展和结局。因此,准确监测脓毒症患者的免
期刊
近年来,新型含银敷料迅速发展为创面感染防治带来新的有力手段,推动了创面治疗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含银敷料种类多,如何在不同创面或创面的不同时期合理选择含银敷料,尚存在认识不一甚或错误应用等问题。本共识以文献证据为基础,从含银敷料的种类与作用机制、含银敷料用于创面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不同创面如何合理选择含银敷料,及含银敷料应用的注意事项等方面,形成有操作指导价值的全国专家共识,希望为从事创面修复
急、慢性创面微环境影响因素众多,本文综述了创面外部微环境中的温度因素与创面愈合之间的关系。不同类型创面和创面不同阶段的温度变化与创面愈合状态存在密切关系,因此创面温度的监测为评估创面状态提供了及时、无创、可靠的方法。创面低温状态影响创面生理的变化,缓解创面低温状态和保持创面微环境的正常温度可以促进创面愈合。但创面微环境所需的最佳恒定温度和加热治疗时间还有待验证,需进一步研究明确温度对于创面修复相关
值此中国烧伤医学创建60年之际,笔者有幸回顾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发展历程。1969年支援"三线建设",大连医学院附属医院整体搬迁至遵义,并更名为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1978年国务院决定复建大连医科大学,仅少数工作人员留在遵义。近30年来,笔者科室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各种复杂创面的皮瓣修复,尤其是穿支皮瓣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并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包含周围血管介入+自体脂肪细胞/脂肪源性干细胞
本文简述了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原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烧伤外科60年的发展历程。经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和创新发展,笔者科室在危重烧创伤伤员的救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优异的疗效。在临床医疗、科研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上海市乃至全国的烧创伤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