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教学的探索与创新

来源 :教育·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德树人,以美育人
  北京市东城区五十四中学是一所有着良好艺术传统的学校。在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教育背景下,学校多年前就提出了“上艺至真”的美育理念,所谓真就是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与创作实践让学生知道,真是美的前提。在艺术创作中敢于做真人,求真知,立真言。在泥塑人物课中,我要求每个学生做一个穿校服的自己,最后组成一组群雕,以此纪念自己的高中生涯。大部分学生很听话地听从老师的指导,还有一部分个性突出的学生强烈建议按照自己的意愿创作,虽然破坏了课程的设计意图,但我并不反对,当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望的时候,会全情投入,主动学习。而且我们发现这些有着强烈表现意图的作品往往更打动人,这就是艺术中的真。在教学评价中我对学生说,这些同学敢于向老师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用艺术表现自己的内心,更接近艺术的本质,为大家做了表率。从此,美术课上,“不听话”的孩子越来越多,学生具有了更强的表现真我的创作热情。
  实践是创新之本
  创新是引领一个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众所周知,人在进化的过程中,是在不断地接触材料、改造材料的过程中开发了大脑,创新了科技。动手可以获得直接经验并引发思考,但这也是当今学生最缺乏的基本技能。我的课上甚至有的孩子不知道用钳子的哪个部分去剪断铁丝。因此,我设计了一节《综合材料》课。这个课上,学生可以接触多种材料和工具,在动手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更多的思考与探究。在这一课中,有一个探究环节是让学生用一根铁丝制作一个几何形体,并总结制作方法。简单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贴近学生的能力,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出一种几何形体,但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大家所用的方法却截然不同。有的用的是边框法,有的是缠绕法,还有同学用的是团块的方法。最后学生将用到的方法总结出来并进行艺术创作。一个简单操作,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理论,再到运用创作,三个过程完成了深度学习。而教师只作为提问者与引导者,一切思考源于学生的动手。
  课程设计,尽精微致广大
  十年前,北京市几乎没有老师会开设雕塑课。因为老版雕塑教材,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转化为适合中学的雕塑课程。我从头做起,通过十年的实践积累编写了新版雕塑教材,并设计了《民间泥塑动物》《人物动态雕塑》《泥塑头像》等课程。
  传统的浮雕课,大部分老师采用雕刻石膏板的形式,这种形式学生会把大量时间用在无思考的劳动中,而且有安全隐患。我借鉴汉代模印画像砖的方式,设计两课时就能让学生完成成品,大大地提高了效率,让学生减少机械学习和重复性劳动,增加了安全系数,课程衔接紧密,效率更高。
  为了提高效率我还研发很多教具学具。雕塑创作中人物全身像是最难制作的。尤其是具有动态的人物更受条件制约,因为传统泥塑需要人字支架支撑。我在创作中发现超轻黏土这一材料后,结合材料特点,简化了人字支架,无须支撑,大大地降低了雕塑的制作难度,而且可以創作一些高难度动态,给学生更多的表现空间。
  在材料上,我一直想找一种更易保存的材料代替泥塑。最终我把目标锁定在陶瓷这种材料上。陶瓷具有悠久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制作工艺,又是泥塑的升级版,也更具产品效果,我在雕塑造型的基础上开发陶艺课程。在学校的支持下,还购买了高温窑炉,这样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体验整个陶瓷制作的流程,在短时间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我的课程和灵感都来源于创作,艺术创作与艺术教学是美术教师的两条腿,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教学过程,学生的天真与想象力会影响到我,我也可以把我的经验与技巧反过来用在教学当中,师生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整合模块,学以致用
  积累了不少课程后,我又有了一个新的思考。学生为什么要学雕塑?这个问题恰好符合新课标对于情景教学和大单元的思考。我的一位毕业生帮我解决了这个难题。刘飞同学是2011级毕业生,高中接触到了我的雕塑课程,并展现出过人天赋,后来一直自学雕塑,大学毕业后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潮流玩具设计师。当他回到学校看到学弟学妹的作品时,给了我一个建议,可以包装这些产品。当今社会文创产品、潮流玩具、创意集市如雨后春笋一般兴起。我们为什么不能让我们的美术课变得更时尚,跟社会跟市场跟文化衔接得更紧密一点呢?也许学生今天在美术课上学到的点点滴滴就能成为日后的事业理想和就业方向。况且我手中有现成的商标设计、海报设计的课程,整合之后就变成了产品设计课。现在,我们以现实文化潮流作为大情景,学生一下就转换了自己的身份,感觉自己也可以成为一名设计师把自己的作品推广出去,在课程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法国画家马蒂斯说:我理想中的艺术能够为每一个人带来精神上的松弛和平静,就像一把供人放松、摆脱身体疲乏的舒适扶椅。我希望美术课就是这把扶椅,让学生能够松弛、平静、快乐。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五十四中学)
其他文献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在发挥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具备“科学精神”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包括学生学习时的思维方式、批判精神和探究精神。教师授课时应当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时独立思考的意识、养成批判与探究精神,用数学的思维方式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根据学生情况合理选取教学内容,有效组织教学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数
期刊
目前我国教育在发展中提出了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表现出了对新时期教育的思考,自然也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文化知识,同时也要具备活跃的创造能力、思维
研究发现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不是靠教师的引导,家长的督促可以实现的,而是要靠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自己的潜能,产生对英语学科的兴趣,才能调动其内在的动力,大大提高英语学习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优化,使得教师不仅仅只关注于学生知识层面的提升,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就通过对核心素养现状的分析,重点
魅力体育源自魅力课堂,魅力课堂是教师的追求,也是学生的向往。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想拥有充满特色的魅力课堂,让学生真正有所发展,就应该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进一步研究与实践“把握学科核心,构建乐学课堂,促进学生发展”并使之落实在常态教学中。于是,带着这种理念与决心,笔者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与各位同仁分享,期待能得到各位的共鸣。  把握学科核心  “把握学科核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
期刊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核心素养理念的深入,尤其是地方戏曲等进课堂给初中音乐课堂增添了新活力,使音乐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有趣.绍剧是萧山和绍兴及其他浙沪一带的地方戏曲
期刊
为探索歌唱作品欣赏课的教学策略,创设高效的实践体验课堂,文章以“苏少版”小学四年级歌曲欣赏教学为例,研究国际三大音乐教学体系与图形谱教学法的融合实践,为歌唱作品欣赏
亲子共读也被称为分享式阅读,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新西兰著名教育家Holdaway提出的关于学前儿童早期互动式的阅读法,随后逐步成为家庭父母与孩子的阅读方式。父母、儿童与绘本三者匹配并构成早期亲子共讀的参与要素。绘本源于18世纪的欧洲,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开始传入中国大陆地区,2010年之后才逐渐进入普通民众家庭。  家庭是儿童早期阅读的最主要场所,是儿童自出生起第一个接触的
期刊
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功能,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数学教学要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中国古代数学取得的辉煌成就,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例如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古代世界最先进、科学的记数法,从发现的陶
期刊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既可让学生深入全面地学习与掌握更多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弘扬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