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与启示

来源 :决策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hngah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这意味着我国从过去一味追求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到开始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文明建设;指导作用;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容
  (一)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这一观点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不断被证实是正确的。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马克思承认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但更倾向于自然界与人类相比具有优先地位。
  (二)自然界具有客观性
  马克思理论对自然界先在地位这一学说持肯定态度。自然界孕育了人类和万物,所以人类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好生态系统,并将这一使命作为自己的终身职责。人类要在维护生态系统中认识世界,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
  (三)自然界具有实践性
  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化自然的概念,他認为人化的自然被人在实践活动中,打上了明显的目的与意志的标签,人化自然是历史地发展着的。从远古到现代,人化自然的发展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改造日益深入、人对自然的控制力日益增强。远古时代“人们与自然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而在现今高科技时代,达到了人对自然界的深度改造和控制。
  二、生态文明的含义、特征及理论意义
  (一)生态文明的含义
  生态文明是指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统一,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下,人类获得的各类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总和。生态文明要求人类用文明的方式去改造千疮百孔的自然,它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生态文明是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总结与归纳,我们应该把生态文明与其他几个文明相融合,使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走向成熟。
  (二)生态文明的特征
  1.生态文明具有可持续性。生态文明建设中,人类从文明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促使人类努力维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从而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伴随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与经济危机的出现,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人类为修复自然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重构生态文明不仅需要人与自然重回友好时期,还应在各方面约束人类的行为,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文明具有自然性和自律性。生态文明强调的是人的自律性,在科学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人类肆意开采自然资源,并试图主宰自然,直到出现一系列生态问题才意识到自然的重要性,才意识到应该遵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建立生态文明规章制度,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的是人的自律性,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科学地改造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
  3.生态文明具有反思性。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时期由于没有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而过度开发并遭到自然报复后的一种反思,它反思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应如何相处,是反思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明形态。
  4.生态文明具有伦理性。当我们不能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生态文明要求我们转变自身的生态伦理观。工业文明时期强调人对自然的统治,认为人是主体,自然只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生产生活实践而从中获取原材料的基地,人可以无条件地利用自然。
  (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打破了以往的旧观念束缚,从实践的角度重新梳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出人类要持续发展下去就要坚持环境与人类的和谐统一。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这样理解的:自然作为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它为人类生产活动提供所需的物质资料,离开自然界,人类什么也干不成,更不可能生存。所以人类要学会适应自然,在改变自然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个度的把握,一旦超出了自然界所承受的范围势必遭受其反噬。工业文明时期,人类为了获取更大的资本价值,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造成了生态的污染,所以说环境的污染不仅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更深刻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利益集团与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是自然被卷入了人类内部的利益之争。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与启示
  (一)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
  可持续发展即在实现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前提下,经济、社会与环境可以共同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其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强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不谋而合。面对生态危机,我们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人与自然以实践为基础形成统一,使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统一有了理论基础。
  (二)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但也要注意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具有先在性和客观性,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必须依赖自然界才能完成生产生活活动,但他并不否定人在自然界面前具有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生态环境恶化、能源危机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时,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采取各种措施防止生态环境恶化。
  四、结语
  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以往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我们要运用马克思对立统一规律看问题,辩证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候,要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放在同一位置考虑,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进行经济建设,否则必然会导致经济社会的停滞不前。
  参考文献:
  [1]余小林.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22).
  [2]张守君,周新辉.马克思的生态观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7(03).
  [3]王贤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时代价值[J].现代交际,2019(22).
  [4]吴瑛霞,夏从亚.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文明建设——评《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07).
  [5]马聪,曹雷.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J].法制与社会,2017(02).
  [6]周倩.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价值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11).
  (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全体党员的终身课题,是强化党员意识的重要法宝,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体党员牢固树立党员意识就是在思想上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宗旨和原则相统一,使之成为自觉性认识和自觉性行动。本文旨在使全体党员认清初心与使命,树立正确的党员意识,认清和把握党员身份。  【关键词】 初心;使命;党员意识;全体党员  一、初心、使命、党员意识的基本内涵  初心,就是
【摘要】英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脊梁。在开启“十四五”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期,需要我们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理论内涵,领会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当代价值,并以马克思主义英雄观为指导,营造全社会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的良好氛围,鼓励人人担负时代责任,人人争做新时代英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理论内涵;当代价值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我们要深入研究
【摘要】随着疫情防控趋于常态化,后疫情时代的来临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当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正当其时、非常必要,高校要深刻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意蕴。本文从思想引领、手段创新、多维协同、舆论场域、法制保障五方面探索了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一、后疫情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内涵概述  (一)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深入阐述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深刻阐明了“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标要求,向各级党组织及党员个人部署了“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时代课题。正确认识党的历史,深入了解党的历史,客观分析党的历史,不仅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基本素养,也是新时代党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是我们党的一线队伍,是直接服务于人
【摘要】红色文化是高校进行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资源,具有人民性、先进性和育人性的特征。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高尚情操;坚定“四个自信”,承担历史责任;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厚植爱党爱国情怀。新时代开展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要以高校思政课为抓手,以网络新媒体为载体,以实践活动为纽带,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关键词】红色文化;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  党的十八大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种思想观念不断出现,并相互融合和碰撞,给高校的教育带来了诸多的影响,不仅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且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建立。因此,加强高校教育中的党史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关键词】高校教育;党史教育;作用;途径  党史是我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宝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党建工作,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运筹帷幄、谋篇布局,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进入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许多新挑战,需要进一步苦练内功,加强标准化建设,增强组织力和战斗力。本文将围绕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实现路径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进一步提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水平。  【关键词
【摘要】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摇篮,对高职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其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因此高职院校要灵活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对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路径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肩负着为社会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
【摘要】要想有效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就需要重塑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角色,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增进高职学生在立德树人中心任务实践教育中的学习获得感,达成“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本文围绕专业教师角色重塑,从坚定为国育才理念、推进教学相长落地、加强教学模式优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对策。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院校;教师角色重塑  习近平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