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合并毛霉菌病七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来源 :中华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00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血液病合并毛霉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治与转归,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8年9月7例血液病合并毛霉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治疗过程和转归。

结果

7例血液病合并毛霉菌病患者中,男4例,女3例,中位年龄36(19~79)岁。基础疾病:急性髓系白血病2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外周T细胞淋巴瘤、慢性髓性白血病急髓变、骨髓增殖性肿瘤及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移植后)各1例。毛霉菌病临床类型:4例为肺型,1例为鼻眶脑型,1例为皮肤型,1例为播散型。7例患者均通过活检组织病理确诊。治疗药物为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脂质体及泊沙康唑。手术治疗4例,其中3例术中彻底清除病变组织,1例仅行局限性清除。治愈2例,好转1例,死亡4例。

结论

血液病合并毛霉菌病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多样,死亡率高,确诊主要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早期诊断、控制基础疾病、改善免疫抑制状态、尽早行有效的抗真菌药物治疗及彻底的手术清创治疗是提高血液病合并毛霉菌病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血清补体与脂代谢水平检测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至6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体检并进行骨密度检测的老年人群215例,根据骨密度T值分级,将研究对象分为骨质疏松组74例与非骨质疏松组141例。分析入组人群血清补体C3、补体C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CHO)与骨密度的关系,并采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
目的探讨假性缺陷等位基因携带情况对荧光法检测干血滤纸片酸性α-葡萄糖苷酶(GAA)活性进行新生儿糖原贮积病Ⅱ型(GSDⅡ)筛查的影响。方法对2017年5至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的30 507份新生儿干血滤纸片(dried blood spot, DBS)通过荧光法检测其酸性α-葡萄糖苷酶(GAA)活性进行GSDⅡ筛查,对筛查疑似阳性新生儿原DBS经GAA基因分析确认
期刊
目的评价我国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接受国产伊马替尼(商品名:格尼可)治疗后伊马替尼及其代谢物血浆谷浓度水平与疗效的关系。方法以2012年10月11日至2013年5月8日入组编号为YMTN1.0临床研究的21例接受国产伊马替尼治疗的CML-CP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其血浆药物谷浓度与疗效、年龄、体重、体表面积的关系。伊马替尼及其代谢物浓度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结果①伊马替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中ISS-Ⅲ期伴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HRCA)1q获得/扩增或17p缺失双重打击的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8年5月就诊的270例NDMM患者的临床资料,将ISS-Ⅲ期和两种HRCA(1q获得/扩增和17p缺失)定义为打击因素,根据患者携带打击因素的数目分组,应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各组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时
期刊
目的分析并探讨"双打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2016年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诊断的89例MM患者,通过FISH检测染色体变化,基因测序检测TP53基因突变情况,根据最新Walker BA学者提出的"双打击"骨髓瘤定义,分析"双打击"M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双打击"MM患者15例(16.85%),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8.4个月)和中位总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