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湖南古筝艺术教育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xinguo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筝是中国传统乐器,其传承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古筝指法复杂,富于变化,因而在演奏技巧上也不拘泥于固定形式,演奏的音质清亮有质感,涌现了诸如《高山流水》等传承千年的名曲。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筝艺术也产生了新时代的特色,如何立足于传统,顺应时代的发展,是摆在每一个古筝专业人士面前的重要命题。本文通过对湖南古筝艺术教育发展的现存问题进行分析,来探讨促进湖南古筝艺术教育发展的相关对策,探索在新时代背景下湖南古筝艺术的未来出路,促进古筝艺术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湖南古筝  艺术教育  传承  发展
  一、引言
  古筝音乐是我国传统瑰宝,在我国古代,古筝有着较高的艺术地位,由于其具有优美的弹奏旋律,富有画面感的音色,受到官吏乡绅的极力追捧,同时也成就了古筝艺术的发展与传承。由于过去特定的时代原因,使得古筝音乐一度陷入低迷。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古筝音乐从以往的冷门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喜爱,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宏扬古筝音乐打造出广阔的空间,也给从事古筝演奏、 教学与研究的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机遇。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其中古筝艺术就是人们追逐的对象之一。在这种良好的大环境下,湖南的古筝艺术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积极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精神,大力宣传我国的特色文化,从而在使古筝艺术得到有序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二、湖南古筝艺术教育发展的现存问题分析
  1.现存问题
  一是宣传力度不够。现代社会充斥着“快餐文化”,如摇滚、流行音乐,其宣传铺天盖地,海报、广告、粉丝团随处可见。传统的古筝艺术被现代传媒引领下的娱乐文化的喧哗声所抑制,不为广大的民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所熟知,除了 “曲高和寡”等因素之外,宣传的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二是教育资源方面的问题分析。如果说教师资源是软件,那么教育资源便是硬件,同时受到一系列制度安排的影响。目前古筝专业的数量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已经成为最大的问题;与此同时,部分民办古筝培训班也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在办学条件上达不到标准等。由于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加之古筝音乐属于“冷门”,造成一些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根本忽略掉这一个问题。
  三是古筝音乐教师的待遇有待提高。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国音乐教师的地位与待遇等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并处于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在《教育法》(1995年)中,即明确规定了音乐教师享受的政治和经济待遇。但遗憾的是,在实际中,由于经济条件与人为的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音乐教师的待遇仍普遍偏低,音乐教师培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未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2.原因分析
  一是对古筝音乐教育的内容认识存在偏差。近年来,一方面,人们逐步认识到音乐教育在人们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意识到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社会上仍有许多人士,诸如家长和老师等对于学前教育的功能和性质问题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时代要求的观念与想法。
  二是古筝教育研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与支持。古筝教育研究的问题上还存在着不少不利因素。 与中小学相比,国家级或省市级的古筝教育科研项目无论在项目数量还是在经费支持上都仍存在很大差距,这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古筝音乐的科研工作更普遍深入的开展。
  三是活动资源不充足。民间人士与在校师生往往都组成了各类以古筝为主的小组、 团体,然而他们的活动资源大都处于贫乏的状态,尤其是对在校学生来讲,部分院校对古筝活动重视不够,没有专门的活动经费和活动场所;由于资源的缺乏,学生在自发的古筝学习、研究和演奏活动中安排不周密,形式过于简单,缺乏品牌与特色,组织实施活动随意性强,没有规划与设计,缺乏连贯性和深度,缺乏创新。
  三、湖南古筝艺术教育传承与发展的相关对策
  对于以上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政府支持,出台各种政策措施,支持古筝音乐软硬件的完善,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应该大力支持古筝音乐的发展与普及。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加大宣传力度
  古筝艺术由于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传承特色,所以从古至今一直被人们所传承与发展。自古以来,我国有多少文人骚客被它的声音所迷倒,被它的韵律所陶醉,同时古筝艺术以其独有的音色、优美旋律更是感染着一代代人,丰富着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所以,在现阶段的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校以及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加大古筝艺术的校内宣传,成立专门的古筝弹奏班,为更多学生提供接触古筝、了解古筝的机会,实现古筝艺术的发展传承;其二,教师应通过开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古筝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古筝历史,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三,教师应对乐于学习古筝的学生,给予积极、及时的教学评价,并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奖品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以此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有效的进行宣传既要有技术也要有艺术:首先凭的是音乐创作者与演奏者的技能水平,其次是要有让人们认识、了解的宣传方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视、手机、网络、音像制品等多种多样媒介已经渗透到千家万户,古筝音乐利用现代技艺与手段进行宣传普及是必由之路。同时,创作者和演奏者的努力是根本,如备受人们关注的“女子十二乐坊”在她们的音乐中充分利用声、光、电、色的多种效果,融入了诸多现代元素,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展示,通过媒体和市场实施商业化包装,就有效地扩大了传统艺术的社会影响力。
  2.采取有效的支持方式
  目前政府部门与高效对古筝的学习、研究和演奏的支持非常单一,也起不到作用,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建立经费来源和奖励机制。其中,学校作为培养古筝人才的主阵地学校,要充分重视学生,给予经济支持也是激发其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目前的支持方式主要是对学生经济上的奖励或名誉上的支持。但对学生的支持和奖酬应当更注重人本关怀,比如通过让学生接触高级音乐研讨活动来让其建立有效人脈,拓宽视野,学校可以争取更多的表演名额或分配更多名额给学生(而不是指导教师)参与到专业古筝培训、研究和表演中去,并提供优厚的经费以应对各种开销,同时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古筝音乐的发展与普及。
  3.建立古筝人才储备
  新时代成长起来的中国年轻一辈,深受外来文化影响,更加开放;同时对古筝等传统中国文化有一定疏远倾向。为了维护古筝文化的发展,有必要建立起大量的后备人才储备库。文化管理部门应当扶持民间爱好者对古筝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出台政策选择有志于古筝的爱好者进入音乐院校进行深度研究。同时,要积极倡导青少年投入到中华传统艺术复兴的道路上来,在推广及宣传渠道上,要善于运营新媒体等电子时代的传媒工具,结合青少年的兴趣点,设计与时俱进的古筝曲目,深化古筝的艺术影响,带动古筝学习的热潮。
  四、结语
  古筝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中国及世界舞台上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古筝有极高的音乐魅力和价值,这价值不应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在传统基础上推陈出新,对古筝艺术进行推广和宣传,是当代古筝艺术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责任。随着中国文化的复兴热潮和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大力支持,古筝艺术将愈发弘扬广大,为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挥自己的力量。湖南古筝艺术教育虽在不断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需改进之处,我们应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激发人们的学习兴趣,提升公民的精神水平,创新高校教育教学模式,完善古筝艺术的产业化道路,培育更多的古筝文化传承人,从而在丰富国民生活质量的同时, 促进现代社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朝辉.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尹红.音乐教学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曹理,缪裴言.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刘娜.论少儿古筝教学的三要素[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
  [5]黄晓梅.论古筝器乐的有效教学[J].神州民俗教育科技,2010,(7).
  [6]曾洁婷.新时期古筝的教学与发展之我见[J].黄河之声,2012年07期.
  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湖南少儿古筝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8C1059。
其他文献
以前有个叫徐伯鹰的,很屌,他说要好好孝敬自己的两只眼,每年得遇一绝代美女,每月得一本奇异之书,每日得佳山好水……才不枉生一对眼。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这无外乎是一种更具使人偾张强烈的掷地金声。  想必,现在人于摄影的热爱,也都是不想枉生了一对眼吧。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只不过缺少更多的发现。而于摄影,我并没有接受过什么系统的培训。更多无非是器材的越来越便捷,比如手机,可
期刊
曾繁桢,朋友们都称其“小不”,江西赣州龙南市人。学过几年美术装潢,做过设计经过商,现从事广告展览展示设计制作行业。喜欢自由,兴趣广泛,爱读闲书。近年突然兴起,迷上雕刻,竹木玉石,玩得不亦乐乎。闲暇常以看电影、听音乐、拍拍照片搪塞时日,聊以自娱。不是正牌摄影師,所以自以为自己所有的拍摄,只不过一时遣聊,全不值一提。业余那一丁点的闲情、小爱好,都不过不得已所谓逃之游冶,以消块磊,以消疲累而已。
期刊
写画有蹊径六则:对景不对山、对山不对景、倒景、借景、截断、险峻。此六则者,须辨明之。  上一章为《境界》,却讲的“分疆”。从表面来看,是虚实分隔,有悖于题目,但实际上石涛把两者一以贯之,融通而论。  本章名为《蹊径》,但其说蹊径而不落蹊径,方有辙迹,随即扫除。  “蹊径”,即是小路。依山形地势而在,又融合于自然之中,必须有人不断摸索、反复经过,才开辟出来。而且,人常行走即显,无人行走即隐,故其隐显
期刊
收到李更新出的自选集,或者说他自选的新作集。拿着就想笑,因为好笑,好笑至极。头一张作者像就是在摆酷,两鬓已斑,眼还斜着,脸上的痦子就不说了。  前面的畫作也有味,数数上了一百幅,都是近年的新作,但我不懂画,也不敢乱说,看看画上的题字吧,随便摘几句:“退休工人农民样”“青春的日子”“深山亦有红太阳”“既入佛门,焉能不跪?”“神兽合一,雌雄同体,此自我循环也。”“花开了就是春天吗?”等等。好玩不?好笑
期刊
每个人都可以是历史境遇和现实生活的认知者、解析者和批判者。而我选择的是站在城市之中,去审视当下都市人复杂不定的内心世界,并企图借画笔来传达当下都市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情感状态,从而产生一种能够与心灵相呼应的情感共鸣,表达一种当代都市人在特定时间段之下的精神状态。因此本人创作出了《城·夜系列》《肖像系列》与《城·梦系列》来反映“夜是城的归宿”这一创作主题,是围绕现代都市人的内心境遇而展开的,而正是夜晚
期刊
长沙对于我,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青年、中年、老年的交接,意味着知识、阅历、事业的积淀。长沙是我的第二故乡,也是诗歌的起点与终点。  从1984年7月进入这座城市,至今已有35年。当我带着文凭、诗歌、清贫与梦想,与长沙第一次接触的时候,充满新奇,充满期待。  作为诗人,早就应该为长沙写诗,写很多的诗,但迟迟没有动笔。  2012年11月11日,我在老家宁乡参加“关山诗会”。闲聊时说起“关公战长沙”,说
期刊
摘要:李自健是当代中国油画的领军人物之一,其围绕“人性与爱”主题,创作了大量现实主义油画作品。本文尝试以艺术人类学视角,从四个方面分析李自健油画作品。第一部分结合李自健成长经历,挖掘其作品的形象原型和情景原型;第二部分以“身份”为切入点,研究其作品的异文化阐释;第三部分解读其画作的叙事特点、历史影响等;第四部分阐释其画作超越民族与地域之间界限的原因,探寻艺术作品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
期刊
毛笔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其发展与我国的书画艺术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是回顾整个历史,对毛笔工具的研究远远不如纸、砚、墨。翻看中国的关于毛笔的记录,多为只言片语的描述,著录十分少,著名的笔谱为北宋苏易简的《文房四谱》和清代梁同书的《笔史》,其中《文房四谱》中笔谱部分是将历代对毛笔的研究如王羲之的《笔经》,韦仲将《笔墨方》等文章进行收集整理,不同于砚谱墨谱,多有直观的图录,中国现存笔谱皆是文字性叙述,
期刊
安塞尔姆·基弗(Anselm Kiefer)童年时期,便经历了二战,残酷战争经历深深渗透到他的艺术创作。他的创作中充斥着晦涩酸楚,隐含一种隐忍寂寥的历史情感。当我们真正面对他的作品,仿佛能感受到那种画家本人在画布下留下的那一声声沉重的无声呐喊,一遍遍拨动着我们内心深处那敏感而又脆弱的情感琴弦。 基弗作为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画家之一,成为了德国乃至世界现代艺术的一帜旗杆。为什么他能从众多云派的艺术人
期刊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前后,时值文革结束前夜和改革开放前奏之际,地处湘南一隅的郴州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城市,那时活跃在郴州的画家(时称“美术工作者”)屈指可数,其地域身份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出身于本土的画家,如李儒光、廖代月、孙国成、邓立衍、彭本人、颜复兴、李宗孝等,另一是外省或外地入郴画家,如钟式震、丘耀秋、张华光、欧阳振武、王西里等,他们当时分别工作于文化馆、电影公司、展览馆、剧团和企业等部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