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90年代国际资本供求关系的趋势

来源 :国际金融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xiangjin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当前,国内外经济学界普遍存在着一种“国际资本短缺”说,认为在90年代,由于若干因素的作用,国际资本的需求将大大增长,而资本供应由于种种抑制因素的影响难以扩大,以致在全球范围形成资本供不应求的局面。笔者则认为90年代在全球范围内不会形成普遍的资本短缺局面。考察国际资本流动及供求关系的变化,不能以潜在的资本需求与现实的资本供应相对比,因为前者是无止境的,后者在任何时候都是有限的,而应从资本流动的规律性和现实的格局变化来探讨。资本是能产生剩余价值的价值。它的流动不是以短缺和需求大小为导向,而是以利润高低为导向的。安全、盈利和自由是资本选择去向的基本条件。具备这些条件的国家和地区自然就成为国际资本的去处,反之,资本则难以惠顾。
其他文献
<正> 资本是衡量一家银行实力强弱的标志,也是其扩张业务的基础。资本越多,自然所做的业务也越多,资产业务也越大。资本对资产负债的比率越高,则该行资金安全性越强,但相对来说也就限制了资产业务的扩张。譬如,如果资本对资产的比率为8%,则8元的资本可以做100元的业务,如果资本对资产的比率为4%,那么4元的资本就可以做100元的业务,8元的资本可以做200元的业务。可见在资本量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对资产的比率缩小一半,资产业务则可以扩大一倍,但它的风险也增加了一倍。一些银行为了获
<正> 1990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国际金融研讨会上,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提出建立和发展中国的共同基金,以加速利用外资并进一步推动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同年11月,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共同基金,名叫上海基金。与此同时,许多外国银行及证券公司都纷纷提出建议,希望与中国有关方面进行合作,探讨建立共同基金的可能性。显然,对于共同基金这样一个新东西,我国的一般大众还感到相当陌生。那么,什么是共同基金?共同基金有什么特
<正> 一、实现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难点分析和存在的问题在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发展过程中,德洛尔报告较好地吸收了各国特别是德国的观点,并吸取了前两次货币联盟半途而辍的经验教训,不是急于求成,时间上也没作出硬性规定,但明确了建立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最终将欧洲货币单位由一揽子货币演变成单一货币的前景目标。更重要的是欧共体90年代与70年代相比,在经济实力、凝聚力、内外影响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德国统一、东欧变化及内部大市场的目标等,均给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新启动提供了契
<正> 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利用外资开放政策的产物,其兴建和发展离不开国内融资。融资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内投资环境的好坏,国内提供融资便利是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重要条件。目前,三资企业国内融资的现状如何?又具有哪些特点呢?一、多渠道的融资环境已经形成1986年,国务院发布鼓励外商投资的22条优惠政策,其中之一就是提供融资便利。《中国银行对外商投资企业贷款办法》作为
这篇文章向大家介绍一种银团贷款收益的计算方法。关于银团贷款收益的计算方法有多种,这里介绍的不是唯一的,可能也不是最好的计算方法,但具有准确性和简练性的特点。所以我们刊登此文,把这种计算方法介绍给大家参考。
<正> 关于国际金融专业教材的体系与内容问题,我曾在《国际金融研究》杂志1986年第3期发表过一篇“对国际金融教材体系的设想”的文章,谈了这方面的一些看法,并拟订了一个以货币流通为核心的国际金融教材大纲。根据这个大纲,我在1987年编写了一本《现代国际金融》讲义,作为讲课的材料。在此之前和最近还和几位同志共同编写了两本《国际金融基础知识》教材。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出版的国际金融教材为数不下30多种,真是琳琅满目、各有千秋。但我们也看到还有美中不足之处,感到有些教材(包括我编写的和我参加编写
<正> 《国际金融研究》1990年第11期刊登了由南开大学钱荣堃教授担任主编的国际金融教学大纲的简介。这个大纲的体系将我国对外金融问题单辟一章,放在整个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后面讲授。这是一个新的设想,但笔者根据几年的国际金融专科教学体会,对钱教授的观点不敢苟同,故提出来与钱教授商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我国对外经济关系得到了迅猛发展,而对外经济贸易必然伴随着国际间的货币活动即国际金融关系。我国开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都离不开
<正> 过去一个时期以来,整个经济的发展不时地存在着一些波动。经济学家们发现,这种波动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整个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有些行业生产严重不足,而另有一些则存在饱和和过剩的趋势。这就加大了人民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难度。放松银根,固然能控制长线行业的发展,但短线行业却又留出了更大缺口。正是这种困难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近几年来老是处于放松和紧缩的不断变换之中。因此调整结构,特别是调整产业结构已成为各投资主体的战略目标,因为这关系到我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与否。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试图探
<正> 研究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目的是为了更准确、更有效地实施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传导包括两个相互交叉的过程:一是货币政策的实施对金融体系的影响;二是货币政策的实施对金融体系以外的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影响。货币政策从以下两方面影响国民经济:一是为经济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二是积极地调节经济结构。人民银行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以产业政策为依据,同时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专项贷款、对专业银行信贷指标的分项控制、优惠利率和差别利率、再贴现措施等等是人民银行实现其调整经济结构的主要手段。本文作者对80年代特别是近
<正> 90年代国际资本流动的新变化表明,80年代宽松的国际金融环境已经终结,目前我国正面临着国际资金短缺,资本流向逆转和国际银行危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资本“争夺”战日益加剧的严峻形势。在我国利用外资已经取得巨大成绩,并且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化的情况下,如何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继续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满足“八·五”规划和今后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尚需深入研究,采取相应的对策。第一,充分认识90年代国际资本流动变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和我国利用外资面临的新的国际竞争环境。当前国际资本流动变化最根本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