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唐代的补凿与加建

来源 :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n_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位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西山中部,根据像座上开元十年(公元722年)补刻的《大卢舍那像龛记》[1](后文简称为《像龛记》),其为唐高宗所建,并载"皇后武氏助脂粉钱二万贯",毕功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像龛坐西向东,正壁一铺五尊,主尊为结跏趺坐的卢舍那大佛,左右有阿难、伽叶及二胁侍菩萨,两侧壁对称,由内向外为供养人、神王、金刚(图一)。
其他文献
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至公元前256年周赧王病逝,东周时期共有25王。其中,周平王至悼王居于王城,敬王为避王子朝之乱而迁居成周,至赧王时又返回王城。此外,战国早期周考王将其弟封于王城,是为西周桓公;战国中期西周惠公又封其少子于巩,号为东周。于是,周王室又分裂出西周、东周两个公国。周天子及两周君居于洛阳,其死后也应葬于此。因而,在洛阳地区寻找周王陵及两周君的墓葬便成为一项重要的学术课题。
《华阴兴乐坊——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著,科学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发行。本书为16开精装本,正文294页,字数约56万字,文后附彩色图版396页,定价298元。兴乐坊遗址位于陕西华阴市桃下镇兴乐坊村南部,渭河的二级阶地上,为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的遗址。
《登封方家沟遗址发掘报告》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编著,科学出版社2020年2月出版发行。本书为16开本,正文175页,字数约38万字,文后附彩色图版72页,定价228元。2014~2015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河南登封方家沟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发掘。
唐乾陵陪葬墓的发掘是20世纪重要的考古收获,其中发现的众多精彩壁画尤为引人注意。在这批壁画中最常被引用的章怀太子墓墓道东西两侧的壁画《客使图》(图一;图二),自发表以来,迄今已40多年,但是对于它的内容题材以及画中人物身份的研究却长期没有降温。有关这两幅壁画解说的各种不同观点纷至迭出。
胡家草场墓地西汉墓M12出土了4642枚简牍,内容有岁纪、历、日至、法律文献、医方及杂方、日书、簿籍、遣册等。简牍的红外扫描和释文工作已初步完成。这批简牍是了解西汉简牍收卷和存放方式的珍贵标本,也是了解简牍形制和书写体例的重要例证,为研究秦汉时期社会生活诸多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
胡家草场墓地的长方形土坑竖穴木椁墓M12出土了陶器、铜器、铁器、漆木器、竹器、石器等遗物。漆木器最多,有生活用器、妆奁器具、模型明器、娱乐用具等。2件竹笥内有大量简牍,内容有岁纪、历、日至、法律文献、医方及杂方、日书、簿籍、遣册等。根据出土器物和简牍内容,推断M12年代在西汉文帝时期。
近些年来,随着反山遗址大型贵族墓葬、良渚古城、莫角山宫殿区和大型水坝的发掘,良渚文化成为研究的热点。依据碳十四年代测定结果,良渚遗址的时间上限为距今5300年左右[1]。良渚文化尽管年代开始较早,率先跨入早期国家的门槛,但是到距今4300年前后突然消亡,持续了1000年左右的发展历程中断。
2011年,在安徽寿县定湖大道发掘了长方形土坑墓M6,葬具为一椁一棺。出土了陶器、铜器、铅器、玉器、漆器等。其中,铜车马器大多制作精细,装饰精美,方形兽首异形车构件以及漆鼓提手为首次发现。根据出土陶器和车马器的形制及装饰风格,对比本地区的相关墓葬材料,推测该墓年代应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为配合广元市水柜路北沿线工程建设,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广元市文物局和广元市博物馆,发掘了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东坝街道办事处水柜村三组的一座南宋墓(编号为2013GSM1)。墓葬所在的小地名为吴家山,地处一座土山的山腰,前方50米处即为水柜村三组居民区(图一)。现将本次发掘的情况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该墓为双室石室墓,墓向为187度。
与西周和战国时期遗存对比,成都平原地区的考古材料中可辨析出部分春秋时期遗存,可分为两期四段。春秋时期成都平原的考古学文化上承十二桥文化,但有了明显变化,十二桥文化的年代下限应在西周晚期和春秋之前。古蜀文化与国文化存在关联。楚文化因素进入蜀地当在春秋中期前后,文化交流仅限于社会上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