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的疗效观察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y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对间歇性外斜视(小度数)合并调节性内斜视的患者进行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门诊收入的4例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采用非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结果 4例患者经治疗后眼位矫正满意。结论 对于此类患者在治疗时我们应先对调节性内斜视进行矫正,而后针对间歇性外斜视进行治疗。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调节性内斜视;疗效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进一步评价松龄血脉康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仪对58例I、II期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进行监测, 并对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多数老年患者服用松龄血脉康1周后, 血压即开始明显下降, 2~3周后维持在稳定水平; 偶测收缩压、24小时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偶测舒张压、24小时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及夜间平均舒张压均显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腹腔镜和传统开腹术在治疗化脓性阑尾炎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52例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出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阑尾切除术124例,开腹阑尾切除术128例。对两组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止痛药使用率、切口感染率、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以上指标项比较,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 < 0. 05)。结论: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化脓性阑尾炎具有
期刊
【摘要】 目的:对腹腔镜下贲门食管区局部解剖的临床意义进行评价分析。方法:随机抽取在2010年4月-2012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行腹腔镜下尾部手术者36例,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6例患者中经腹腔镜下贲门食管区局部解剖手术之间在35-120分钟之间,术中的失血量在10-100ml之间,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均在术后1天将引流管拔除,全部治愈。结论:腹腔镜下贲门食管区局部解剖对术式的选择
期刊
【摘要】 十二指肠气憩室多为一种先天性疾病,早在1710年由CHOMEL描述,临床上病不少见,在消化道憩室病中其发病率仅次于结肠,男女发病率无差异,多见于年龄50岁以上者。十二指肠憩室主要好发于降部内侧,尤以乏特壶腹周围为多,临床上与胆胰疾病的关系密切。  【关键词】 消化道;十二指肠憩室;十二指肠疾病;先天性疾病  1 引言  十二指肠憩室多为一种先天性疾病,本文主要对十二指肠憩室的临床研究进展
期刊
【摘要】 目的: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在冠心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检测58例冠心病患者和69例健康者血清中Hcy水平变化。结果 冠心病组血清Hcy为(23.41±10.98)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2±3.54)μmol/L(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稳定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在疾病诊断治疗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前后组和健康对照组进行血清Hcy检测,并对检测结果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Hcy为8.35±3.15μmol/L,急性脑梗组治疗前Hcy为20.38±6.95μmol/L,急性脑梗组治疗后Hcy为10.81±4.65μmol/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组治疗前血清Hc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在中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DN)中的变化及其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1年3月-2012年4月期间在我院内科诊治的105例中老年2型的糖尿病(DM)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为单纯DM 组(68例)、DN组(37例),选取同期门诊体检年龄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健康人群63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清胱抑素C(Cys-C)、肌酐(CR)水平。结果 DN组与对照组
期刊
【摘要】 目的:对雌、孕激素在甲状腺疾病中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分析,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随机选择我院甲状腺癌患者43名为A组观察组,并以30名非甲状腺患者为B组对照组,对A、B组患者雌、孕激素受体给予检测,并加以对比研究,得出结论。结果:经检测,A组患者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率相比于B组患者较高,性别不同以及甲状腺疾病种类不同,受体阳性率程度不同。结论:雌、孕激素受体检测对于甲状腺疾病诊断价值较
期刊
【关键词】 面瘫;分期分型;中西医结合  面瘫,传统医学俗称“吊线风”,主要表现为“口眼歪斜”。西医的面神经炎、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病谓此范畴。其发病原因尚未定论。西医学认为其发病机理为致病因素使面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剌激而发生痉挛缺血、引起神经组织炎症水肿,使神经受压迫,变性,神经萎缩,功能发生障碍而形成。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为机体正气不足,或肝阳上亢,肌腠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入,经络阻滞、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在进行臂丛麻醉的患者中使用丁丙诺啡对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9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Ⅱ级的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三组,第一组患者麻醉时仅使用局麻药,第二组患者麻醉时在局麻药中加盐酸哌替啶,第三组患者在局麻药中加入丁丙诺啡。对三组患者麻醉后血流动力学、手术过程相关参数、疼痛评分和不良反应进行记录,分析对比。探讨臂丛麻醉患者在局麻药中加用丁丙诺啡对镇痛效果的影响。结果 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