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憩室的研究进展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ggaowan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十二指肠气憩室多为一种先天性疾病,早在1710年由CHOMEL描述,临床上病不少见,在消化道憩室病中其发病率仅次于结肠,男女发病率无差异,多见于年龄50岁以上者。十二指肠憩室主要好发于降部内侧,尤以乏特壶腹周围为多,临床上与胆胰疾病的关系密切。
  【关键词】 消化道;十二指肠憩室;十二指肠疾病;先天性疾病
  1 引言
  十二指肠憩室多为一种先天性疾病,本文主要对十二指肠憩室的临床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2 发病机制
  十二指肠憩室好发于十二指肠降部乳头旁,约60%-70%发生于降部的后内侧壁,一般在十二指肠乳头开口与壶腹周围2-3cm处,故又称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十二指肠憩室是粘膜下层通过肌层缺损处形成的,局部肠壁薄弱和肠腔内压力增高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长臂薄弱的原因可能是先天性肠肌发育不全或内在肌张力低下,或因年龄增加致肠壁发生退行性变化所致。肠腔内压力升高可使肠壁在薄弱处膨出,长期的高压会促使其实形成。肠腔外病变如炎症性黏连造成的牵拉、肠外脂垂过多、肥胖、便秘和局部血供不足亦是其实形成的相关因素。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迷走神经发生退行性改变,导致肠道平滑肌功能失调和憩室的形成,并提出可以通过电生理和使用药物的途径提高患者迷走神经的活动性,达到阻止憩室形成和治疗的目的。
  3 分类、分型
  十二指肠憩室按其囊带膨出方向可分为腔内憩室和腔外憩室,按病变形成可分为先天型和后天型,按病理检查场内有无基层可分为真性和假性憩室,按X线表现又可分为内压性和牵引性憩室。
  4 临床表现
  十二指肠憩室大多数无临床症状,仅于x线十二指肠钡餐检查、纤维内镜检查或剖腹探查时偶然发现。临床上仅10%左右的十二指肠憩室患者出现症状,其症状的出现与憩室大小、发生部位及憩室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等都有关,包括憩室本身的症状和并发症引起的症状,两者往往难以区分。产生症状的憩室未必很大;反之大的憩室也不一定都有症状。憩室有否出现症状还与憩室开口的大小有密切关系。往往在发生并发症后,可出现上腹部隐痛、恶心、嗳气、腹胀,饱食后加重,体重减轻、发热,甚至黄疸、上消化道出血、穿孔等。上述症状可能提示憩室并发炎症、溃疡出血、胆道梗阻或憩室穿孔,症状较重和持久,憩室部位常有固定压痛点。
  5 诊断
  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诊断主要依靠上消化道钡剂造影,低张十二指肠x线造影可提高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率。上消化道钡剂造影可见憩室呈圆形或椭圆形突出肠腔外,外形光滑,立位时憩室内可见钡、液、气等3个层面,十二指肠憩室的x线钡剂表现时与溃疡龛影不易区别,应注意鉴别。纤维十二指肠镜检查,尤以侧试镜为佳,能在直视下确认憩室。对十二指肠乳头、憩室及降部粘膜行十二指肠镜检查和内镜逆行胰胆管照影术(ERCP)检查优于B超、CT,是磁共振胆胰造影及超声内镜等不能替代的检查方法,而B超、CT、磁共振对其并发症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乳头旁憩室特别是憩室内乳头的患者,因ERCP技术需要很高的插管技巧,失败的比率较大,且有可能导致其他术后并发症,因而可首先考虑磁共振胆胰造影,龚永池等(4)的一组资料表明,螺旋CT能较好地显示十二指肠憩室的囊壁与胆总管下段的位置关系,从解剖学上反应胆总管下段受压的特点,对提示十二指肠憩室与胆道梗阻、胆胰炎性疾病的关系有帮助。
  6 临床处理
  无特殊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的十二指肠憩室患者无需治疗。如确认临床症状为十二指肠憩室所致,应首先采取非手术治疗,包括饮食控制和调节、抗酸解痉、应用抗生素以及胃肠减压、腹部按摩和体位引流等,一般能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手术治疗的原则是切除憩室和治疗并发症。但行十二指肠憩室切除有一定的困难和危险性,特别是对PAD,需要较高的手术技巧,处理不当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十二指肠瘘,胰胆管损伤,胆胰瘘等。具体的手术方包括:①憩室切除术,适用于非乳头旁容易显露的憩室,以及憩室颈部狭小的小憩室。②憩室内翻缝合术,适用于憩室已显露,但解剖切除困难,或直径2cm以内的小憩室。③憩室转流术,主要适用于解剖剥离和切除困难的PAD,或书中无法确保胰胆管不受损伤以及术中找不到憩室者,应避免做憩室本身的切除,而行转流术。此术式相对安全。④对于憩室本身累及胆总管者,则应行相应的胆肠吻合术,避免术后复发。⑤奥迪括约肌成形术,对于十二指肠憩室伴胆管结石者,可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治疗,其优点有:a.创伤小,尤其适合年老体弱不能承受手术者;b.术时短,15-30min可完成,并可自行排石,无需剖腹置胆道引流管,但远期疗效如何尚需进一步的探讨和观察;c.可单独应用,亦可与憩室切除术联合应用。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仅适用于憩室癌变或并发壶腹周围癌的病例。
  参考文献
  [1]张克俭,董恩钰,戴希真,老年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特殊性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5):661.
  [2]梁健,王连源,贾林,十二资产的临床特征(附395例分析)[J].新医学,2003,34(4):233-234.
  [3]李伟强,十二字词乳头旁憩室与胆胰疾病(附68例分析)[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2,14(2):85.
  [4]龚永驰,杨小庆,邵华,等。螺旋CT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综合征的诊断价值[J].现代医学,2003,31(4):224-246.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评价十四种常用清热解毒中药的抗氧化能力。方法:通过测定药物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的清除活性,综合评价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蒲公英、金银花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均有较强的清除活性,说明这两种中药的综合抗氧化能力较强。结论:十四种常用清热解毒中药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妊娠期血红蛋白(Hb)浓度与低出生体重( LBW )之间的相关性,旨在降低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方法:研究对象为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出生的160 例低体重新生儿及母亲为观察组。此外选取160例正常体重儿及母亲为对照组,分析孕期Hb与LBW的关联程度。结果:出生体重正常组的血红蛋白正常者所占比例高于低出生体重组,而轻度、中度和重度贫血的发生率均低于低出生体重组,两
期刊
【摘要】 本研究以曲靖市5个不同地理种群的灰尖巴蜗牛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灰尖巴蜗牛线粒体基因组中的16S rDNA基因进行分离、提取、扩增和测定,以分析DNA序列来探讨该物种整个分布区域的遗传结构;并通过探寻种群间分化水平和系统进化关系,以弄清种群扩散危害路线,为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基础数据。研究结果表明,灰尖巴蜗牛5个种群之间存在限制性基因流,种群分化明显,且种群间变异比率高,具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结肠癌伴肠梗阻患者的外科治疗效果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35例结肠癌伴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5例结肠癌伴肠梗阻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196.52±27.16)min,平均出血量(211.30±21.92)ml。32例患者治愈出院,2例死亡;术后患者发生切口感染3例、肺部感染2例和腹腔感染1例。结论:结肠癌伴肠梗阻起病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早期功能锻炼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复习64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综合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64例患者术后疗效:优51例,良9例,优良率为93.75%。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未见一例僵直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早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早期功能锻炼治疗踝关节骨折,疗效确切,行之有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在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A及MRA检查,观察并记录MSCTA显示的头颈部动脉狭窄的部位和数量,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比较MSCTA与MRA对头颈部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结果 1.MSCTA共显示头颈部动脉狭窄130处,其中单发狭窄病例74例,以大脑中动脉比例最高(19.2%),其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B型钠利尿肽对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12月到2011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121例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来本院进行健康体检人员的121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B型钠利尿肽血浆浓度。结果:对照组B型钠利尿肽血浆浓度为(32.16±10.12)Pg/ml;观察组B型钠利尿肽血浆浓度为(698.16±215.25)Pg/ml,观察组的B型钠利尿肽血浆浓
期刊
【摘要】 目的: 进一步评价松龄血脉康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仪对58例I、II期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进行监测, 并对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多数老年患者服用松龄血脉康1周后, 血压即开始明显下降, 2~3周后维持在稳定水平; 偶测收缩压、24小时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偶测舒张压、24小时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及夜间平均舒张压均显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腹腔镜和传统开腹术在治疗化脓性阑尾炎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52例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出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阑尾切除术124例,开腹阑尾切除术128例。对两组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止痛药使用率、切口感染率、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以上指标项比较,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 < 0. 05)。结论: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化脓性阑尾炎具有
期刊
【摘要】 目的:对腹腔镜下贲门食管区局部解剖的临床意义进行评价分析。方法:随机抽取在2010年4月-2012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行腹腔镜下尾部手术者36例,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6例患者中经腹腔镜下贲门食管区局部解剖手术之间在35-120分钟之间,术中的失血量在10-100ml之间,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均在术后1天将引流管拔除,全部治愈。结论:腹腔镜下贲门食管区局部解剖对术式的选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