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静为动,激活教材资源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yu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内容以“运输蔬菜”为素材,为学习“口算除法”提供现实背景,从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出口算除法的算式,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计算的意义与价值。本课时“口算除法”递进式的三个算式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例1,口算60÷3=20,呈现计算内在算理的小棒图。深入研读会发现,教材静态地整体呈现教学情境,同时以平铺直叙的方式告知学生计算算理与算法。教材内容展现的是高度概括和抽象化的静态知识,隐藏了关于知识产生、形成时艰难的探索过程。那么该如何用好这份教材,赋予教学过程更多的思维价值呢?
  一、动态呈现,化静为动,激活学生思维
  数学课堂教学应追求学生的内在思维的灵动,对教材再创造使用的目的在于能够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形成数学思考和数学学习能力。教学时如果照本宣科,不利于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教师激活教材资源,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动态地呈现教学资源,化静为动。
  在教学时,笔者将课本中的主题情境图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王伯伯、张叔叔和李阿姨的运输信息。并且做了分层次的动态展现,每次只出示与运输有关的数学信息,隐藏了图中的数学问题。(1)展示王伯伯的蔬菜运输情况,提问:你知道王伯伯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事情吗?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数学问题:王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2)在解决问题后,再呈现与张叔叔有关的数学信息:张叔叔3次运了600箱,你能提什么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有更多的学生能将第一次解决问题的经验进行迁移,提出:张叔叔平均每次运几箱?(3)最后出示李阿姨运输蔬菜的数学信息时,学生已经能够自如地提问了,这样的分层递进式呈现,有利于学生积累数学经验,形成数学问题意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设置障碍,化静为动,渗透数学思想
  教材作为静态的教学资源载体,记录了教学内容和知识结论,可以呈现知识之间的联系,但是无法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如何把这种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激活教材资源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适时设置思维障碍,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把教材“冰冷的美丽”变为学生的“火热思考”,使之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深层思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从而达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建构数学知识的目的。教学除法口算60÷3=20,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口算除法的算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笔者做了这样的处理。
  师:60÷3等于多少呢?大家都说等于20?那你们是怎么算的呢?很多同学有想法了,大家先独立想一想,再和你的同桌交流。有困难的还可以借助信封里的小棒摆一摆。
  生:先算6÷3=2,60÷3=20。
  师:这种算法很有意思,明明是60÷3,为什么变成6÷3呢?
  生:因为6个十÷3=2个十=20。
  师:有的同学听得不是很清楚,我们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每十根捆成一捆,这里的6个十就是6捆小棒,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捆就是2个十也就是20,谁能像这样子说说60÷3为什么等于20?
  生:6个十÷3=2个十=20。
  师:可见把60÷3化简为6÷3是有道理的,这种方法很简洁,我们把它叫做化简法。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
  生:20×3=60,60÷3=20。
  师:你是先想几乘3等于60,20×3=60,所以60÷3=20。谁能把这种方法完整说一遍。
  生:因为20×3=60,所以60÷3=20。
  师:真好,你根据乘除法的联系,把除法转化为乘法,想乘法,做除法(板书:想乘算除),真不错。刚才我们用这两种方法解决了20÷3的问题,这两种方法都是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板书)。
  本课时的学习要帮助学生建构除法计算的数学模型,即把被除数按位值制转化为相应计数单位的一位数,用表内除法口诀(或乘除法间的关系)来试商。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除法计算的心理表征,就需要教师通过案例中的提问促进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模糊的、感性层次的思维更明朗、更理性,才能实现口算除法的算法迁移,同时为后继的除法计算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适度开发,化静为动,促进知识的内化提升
  课后习题的编排是为了达到巩固新知,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在新授课中,习题都是编排在新知之后,学生在学习新知后,大脑有些疲惫,此时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此时,如果没有生动有趣的习题呈现,有可能出现精神游离,是不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在课后的练习环节,笔者开发教材中的习题呈现方式,使得练习富有挑战性和思维含量。
  课件展示:转动智慧大转盘。
  师:指针指向哪我们就先去那里看看,好吗?
  第一站:QQ果园。
  80÷2?摇?摇150÷5?摇?摇2700÷9(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站:QQ留言。
  师:猜一猜,根据他们的想法,推断他们在算哪道口算除法题?
  留言①:因为12个十除以4等于3个十,所以……
  留言②:因为8÷4=2,所以……
  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第三站:QQ记事本。
  最后我们进入QQ记事本。
  聪聪打了120个字,敏敏打了100个字,他们谁打字打得快?为什么?
  在课后练习环节,练习的形式设计为当下学生所喜欢的“QQ游戏”。笔者设置了三个递进层次的游戏,在“QQ果园”中,学生口算后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实现口算除法基础技能的巩固。在“QQ留言”中,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既体现了除法计算的位值制,又感知了除数不变时,被除数与商之间的变化规律。最后在“QQ记事本”中,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练习设计形式生动有趣,内容新颖,富有思考价值,能够收到良好的练习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江第三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其他文献
一、初教探析:还原数学本质  初教时,我们尝试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从人数相同与人数不同两个纬度给学生呈现更加真实、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教学预想是第一个情境着重让学生明晰在人数相同的时候,不能仅仅比较个体,应比较总数,如果有学生能说出比较平均数更好;第二个情境试图让学生理解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无论是比较单个个体还是比较总数都显得不够合理,从而希望水到渠成地引入平均数的概念。然而事与愿违,教
期刊
一、新、旧教材比较与分析  (一)体现了“情境+问题串”的编写体例特点,为教与学导航  新教材基于“情境”,围绕一定目标(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倍的意义),按照一定的结构精心设计了一组问题,通过这三个问题指向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发生发展过程,从而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实现学习目标。这正体现了新版教材“情境+问题串”的编写体例特点,这样的编写有利实现启学引思、导学引教。  (二)新增了“学生作品”,更
期刊
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师的人格对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布贝尔也说过:“教师只能以他的整个人,以他的全部自发性才足以对学生的整个人起着真实的影响。因为在培养品格时,你无需一个道德方面的天才,但你却需要一个完全生气勃勃的人,而且能与自己的同伴坦率交谈的人。”这里都明确提到教师的人格问题
期刊
盛夏七月,傍晚的霞光格外美丽。带着两岁半的女儿在院子里散步,父女两人边走边聊,十分惬意。难得如此的悠闲,可以放慢脚步,俯下身来,听女儿说说她的想法。  “爸爸,我想当个小偷!”  女儿突然冒出的一句话如巨石投入平静的湖水中,波澜四起。我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一直以来,总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还是很成功的,孩子的心态还是很积极的,总能看到她那阳光般灿烂的微笑,总能听到她言谈中“分享”“帮助”等等词眼。
期刊
多一把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素质教育就是要增加几把衡量学生的尺子,让更多的学生受到鼓励,坚定信念,走向成功。我校教师在实践中对学生实施多元的、积极的、全过程的评价,探索出评价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让评价“立”起来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要求,学校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才能,构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
期刊
【典型错例及分析】  错例1:重点词理解不正确。  三年级有男生20人,是女生的2倍。三年级一共有学生多少人?  分析:关键词的理解,是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上题中的“倍”,学生因不能正确判断“谁是一倍数”“谁是几倍数”“求的是一倍数还是几倍数”,而导致错误。  错例2:句子读不清。  1. 停车场收费标准:小轿车3元,中巴车5元,大客车8元。管理员收了366元小轿车的停车费,收了610元中巴车
期刊
《摆一摆、想一想》是人教版一下数学教材中设置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本次活动是在学生已经知道100以内的数的相关知识,掌握了10以内数
期刊
听了王红老师执教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脑海中浮现出一句话:有一种美叫朴素,朴素的美是自然的美,这种美无需仰视。王老师这节课,没有录像,没有配乐,没有图片,没有夸张的语言,而是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品词析句,真正与文本对话,充满课堂的是扎扎实实的读、思、议、写。  【精彩再现】  师:母亲鼓励的眼神,激励的话语,还有一个温暖的拥抱,使小巴迪特别的开心,还有了自信。光有母亲的夸赞还不够,小巴迪
期刊
在实施新课标的大背景之下,该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感知,丰富想象,拓展思维,从而让学生作文表达“有物”“有色”“有序”,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  一、注重观察,让表达“言之有物”  作文就是用笔说话,而要想有话说,就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切忌胡编乱造,闭门造车。培养孩子观察的习惯,对发展孩子的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1. 观察中感知眼前“景”。  任何事物、事件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观察事
期刊
2013年4月23日~26日,福建省第十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暨福建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委员会第十四届年会在厦门召开。本次会议由福建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委员会主办,厦门市教育学会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承办。来自全国共计一千多人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与会代表紧紧围绕活动主题“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展开着实、有效的交流探讨,活动内容精彩纷呈,研讨氛围轻松却不失严谨,实现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