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队轶事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_CBSC_CC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窝棚
  我们地质队因流动性大,以前条件也不好,住的十分简陋——小窝棚而已。小窝棚仅4米多高,呈长方形,以毛竹为架,四边再用略带拱形的毛竹支撑,撼之不动,非常牢固;四周围以粗篾编成的竹篱,约15平方米间一个小房间(可摊两张铺),亦用竹篱,竹篱两面均糊以一层薄黄泥,“屋”顶上铺一层薄篾织就的竹篱,再盖一层油毛毡,压条钉紧;门、窗是木板钉的,四周都有指大的缝,冬天寒风呼呼往里钻,因为工作了一天很疲劳,同志们躺下便睡熟了,没有谁说冷;夏天则特别炎热,日间可见门口地上热浪腾腾。以前我们没有风扇,夜里大家多开着门、窗睡,藉以降温……我们的床也很简陋,仅两条凳,两片木板往上一铺便是床了,每个人都发有一张这样的“床”。这就是我们的住房。
  分队速写
  当时我所在的九分队有职工二百多人,宿舍——小窝棚依山而建,一组三排,逐排借斜坡地势递升,坐西向东,每日晨起开门即受暖阳照耀,纵使在寒冬亦使人顿感暖意袭人!小窝棚背后有高山为屏,山上树木蓊郁,乔松夭矫,迎风摇曳,蜚翠漾碧;早晨山、树被浓雾翳蔽,氤氲不见,但很快被旭日驱散,依然是茏葱弥望,欣欣向荣。左有溪流悬泻,飞珠溅玉,汩汩欢流,竟如地质队员们的工作态度,激情奔涌。右为参差村落,人烟辐辏,鸡犬时闻,老乡常往小窝棚走动,给我们馈送果蔬,迎来送往,欢声笑语遥传村外。前为车间、仓库,亦是小窝棚,门口是马路,马路对面是水田,禾苗芃彧,千攒万簇,欣欣朝阳!穿过大致二百米田埂,便是分队队部,亦是小窝棚,四面围合,有些“四合院”的味道,分队领导就在小窝棚内靠一张破旧简陋的办公桌办公,那时大队领导亦在这种小窝棚内(大队部)办公,指挥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们以高度积极的态度、昂扬的斗志奋战在崇山峻岭、密林荒漠中……“四合院”内还有阅览室、理发室、医务室、招待所、职工食堂等,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当时食堂没有凳桌,无论领导还是工人,排队打到饭后就在“四合院”就便或蹲或坐在门口的岩石上吃饭,边吃边聊,笑声频起,居然都吃得分外香甜!食堂外侧靠溪边的是澡堂,男女仅用一扇竹篱隔开,靠墙内侧有一可容两指的缝隙,不管哪边的人,楚河汉界,塍域极清,谁也不会扒“墙”偷窥隔壁“隐藉”;洗澡忘带香皂不论是哪边呼喊一声,便从那条缝隙里递过来冲洗干净的香皂,用完冲干净又喊一声,将香皂递回去。我们的岁月在欢快的时光中度过……
  “中国的太阳比外国的红”
  改革开放后,都市的日新月异诱惑着我们。在地质队也实在辛苦,且夫妻长期分居两地,不少人想往城里调,人员流失大,勘探任务无法如期完成。那时有海外关系的,多想方设法往国外跑,我们班组的一徒弟也有這种关系,欲移居海外。大家说:“外国的太阳比中国的红……”牛脾气的老金师傅一听色变,朝他们一声断喝:“谁说外国的太阳比中国的红!”声如巨雷,在徒弟们头顶炸响。全场一时间惊得噤若寒蝉,鸦默鹊静。老金师傅又大声说,不,是吼:“咱们中国的太阳就比外国的红!不信?你们去看看咱们新搬迁的工区山上的红杜鹃,为什么开得别样的红艳?”老金师傅虽无甚文化,小节上他无所谓,大义上他可不含糊。我们二十几个不知深浅的愣头青,前呼后拥,攀岩越巘,曲折七里来到新搬迁的工区观看,果见漫山遍野尽是红杜鹃,花香飘泛,缕缕袭人;花簇连绵,流红溢彩,映照山峡,红透天际!这种红真的红得特别,能染红万物——山溪的水、山上的石、天上的云和我们的钻塔、钻台与我们的脸、衣裳全被染红了!这时在秃岩钻台上忙活的一位技术员悄悄告诉我们:“通过钻探岩芯取样化验,我们脚下很可能有丰富的铀!”“哇!!”大家一阵欢呼、拥抱。我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别样的红这会儿“红”到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老金师傅还说,他的大女儿在二分队当找矿员,二女儿在四分队还是干找矿员,小儿子在读地质大学,毕业后将来我们队……我们听后不禁脸红,默然无语,都低下了头……由此,这个徒弟就终止了办理徙居海外的手续,留了下来;欲调往城市的人,也多留了下来,与大伙儿栉风沐雨,风餐露宿,傲霜斗雪,同心协力奋战在山里。
  一天,下班途中遇大雨,老金师傅脚下一滑从山上摔下深谷,鲜血随着雨水哗哗地流,伤势极重,大伙儿刚把他救上来,他就走了。弥留之际,他使尽力气紧紧抓着这个徒弟的手,说:“你能留下来……”另一只仍淌鲜血的手颤抖着朝他竖起大拇指。老金老师傅又断断续续,含糊不清地说了一句,但他的意思却不含糊,大意大家都明白——咱们干的是“国家大事!”
  “中国的太阳比外国的红”,这个徒弟不忘老金师傅这句坚定不移的话,含泪激动地说:“是,师傅!我们的太阳就是比外国的红!”可老金师傅那手还是紧紧抓着他的手不放。他扯高了嗓音朝天大喊:“而且比外国的大!”分贝极高,遥应山谷,久久回荡。老金师傅那手这才慢慢地松了下来……
  大家知道,老金师傅那句话有常识问题,而又都明白,他的话含有另一层意思,这没有错!不由得对他肃然起敬,继而都热血沸腾,休息安于小窝棚,工作个个都充满朝气,生龙活虎……
  ——选自中国散文网
其他文献
从小家贫,母亲多病,父亲一个人辛勤劳作养活着一大家人。父亲的艰辛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毫无办法。母亲常常抱着弱小的我说,孩子,长大后好好读书,妈不图什么,就盼你初中毕业后回来当个生产队会计,给你爸派工派个苦轻活。当时我不明白母亲的意思,愣愣地望着她。有时也见她抹眼泪,有时也听见她长长地叹息。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学的第一课就是饥饿。虽然父亲很能干很勤劳,左邻右舍都说父亲是干活的一把好手,手能提肩能担背
期刊
在有限的生命旅途中,我总是不经意的,与一朵美丽的花邂逅,与一个倾心的人相遇。那年,我从教育行业转行到新的单位,与一位有天鹅颈、面容含笑甜美的女子成为了同事。她与众不同的气质一下子吸引了我。她外在的曲线美、甜甜的笑容、举手投足都带着温柔,宛如轻柔的晚风拂过岸边的垂柳,一颦一笑那么迷人。渐渐地熟悉了,我问她是否会跳舞?她摇头否定。我又说那一定是学瑜伽。她含蓄点头。喜欢看书吗?嗯。难怪会让我忍不住多看她
期刊
我是个粗人,平常不太注重细枝末节。说话大大咧咧,做事有时候也大大咧咧,不经意间,惹下不少人,招致许多非议。  其实,我对家人也一样。女儿常说,她的暴脾气就是遗传我的,这让我很无语。  但我对母亲的变化还是操心的。前几天我和女儿回家走了一趟,女儿说她奶奶住院她也没回去,她给爷爷奶奶买了十袋高钙奶粉,又大包小包不知道买了些甚,反正我车的后备厢和后座上塞得满满的。回家后,母亲乐得跑前撵后,赶紧切西瓜,毛
期刊
小学一至五年级,生活在艰难地前进着。  失望往往多于希望,但希望给人带来的动力是无穷的。因为那个年代贫富差距不太大,無非是好一点的户子能吃上白面馍,中等户子经常吃的是黄馍(玉米窝窝),差一点的户子不是吃的杂面馍就是红馍(高粱面窝头)。对于我来说,几乎不奢望吃白馍,偶尔吃上几顿黄馍就心满意足了,大多的时候就是高粱面窝头了。  高粱面窝头比较硬,难咽,咽进去不好消化,但能顶饱。和我们一个院子住的几户人
期刊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当然也包括“吃”。每一个不同的民族,每一个不同的地域,都有不一样的“吃”文化。那年,七彩云南之旅,让我领略到了中国西南部自然景观的瑰丽奇美,更让我难忘的是光彪兄夫妇邀请我吃蘑菇菌涮干猪肉,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吃到这样的美味。我无意间的话让光彪兄隔三差五给我邮寄“菌中之王”松茸或干肉。每年的7月至9月是食用新鲜松茸的“唯一时节”,我常会收到光彪兄发给我的信息:“你家的地址?现在又到
期刊
陕北黄土高原,承载着高昂的生命。早听说故乡有成千上万株葵花林。移居在塞外小城的我,时常思念向日葵摇漾着灿烂喜悦的婆娑倩影,同时也有一种魂牵梦绕般的眷恋。2019年8月入秋时节,我和冬梅从鄂尔多斯小城出发,一路南下,阿莲从居住小城一路北上,我们仨相约去看那片念念不忘的燃烧的海。从神木市尔林兔镇一路南下,顺着彩旗的指引,沿着柏油路没走多久,我们在离那片海一公里左右把车子停在一片天然的草坪上,步行去观赏
期刊
陪母亲吃饭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母亲前些天从神木下来看我,可我早上7点出门去上班晚上9点多才回来,陪母亲没说半小时话,母亲就催我早点休息,说我工作太忙太累,一天到晚休息不好,严重缺觉。可我爱和母亲说话,听她说老家的人和事。我明显感觉今年过来母亲身体大不如前,爱人说母亲体力不顶去年,让我带母亲去二院全面体检一下,可我工作太忙。我给了妹妹3000元并给二院外联部的一个朋友打了个电话,让妹妹带母亲去全面体
期刊
老家的后山,有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楠竹、慈竹身姿各异地摇曳着,把一处翡翠般的风景装扮得生动而迷人。每到春季,我最爱同小朋友们一起跑到里面去,看破土而出的竹笋坚忍不拔地、哔剥地欢叫着不断地向上窜起,我便感到新生的壮丽与神奇。   抖落一地的笋壳披一身晶亮的绒毛,反射着斑驳陆离的阳光。但笋壳却不是那般容易亲近的。那绒毛一旦触到皮肤,会冒起一片疙瘩,让人奇痛难忍。我曾不止一次号啕着逃出那片竹林,窜上母亲
期刊
穷得实在支不住了,父亲终于准备冒险。我发现他几夜没有睡觉,不时和母亲嘀嘀咕咕什么。我猜想父亲肯定“投机倒把”呀,但我不知道他想干什么。有一天夜里我又听到母亲颤颤地说,让人逮住咋办呀?父亲说,大不了被没收了,他还吃人呀!母亲说,没收了咱不就赔惨了?叹了一声,父亲又不吭了。但我隐隐感觉到父亲准备干一件大事。  第二天上午,父亲拿了一条打着补丁的布口袋出门了,中午时分背回来10斤麦子。他是去高家堡城外五
期刊
一  那鱼儿祼着身子,从青海湖的深处向通往大河的河口集结。  是的。它光溜溜的,近似纺锤的身子裸露着,几乎无一鳞片,连鱼儿的嘴两旁该有的长须,那在水里可以飘动摇荡的须都没有。为了在这高原上生存,它除了留下背部的颜色,朴素的与这泥土相近的黄褐色,或者更为低调的灰褐色,把自己身体外在的华美全都舍去了。  原本是有鳞的。在很久很久以前,它的祖先黄河鲤鱼在青海湖与流向黄河的倒淌河之间游动的时候,曾披甲带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