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血液灌流治疗内毒素血症的研究进展

来源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_chen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毒素血症是由于血中细菌或病灶释放出大量内毒素至血液,或输入大量内毒素污染的液体而引起,它可促进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早期诊断并及时阻断,对于阻止细菌感染的进一步加剧、防治脓毒症等并发症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用血液灌流方法治疗内毒素血症已取得一些进展.通过直接吸附清除血液中的内毒素和炎性细胞因子,可使其浓度迅速降低,既减弱了其本身的活性,又抑制了其它有害因子的释放,从而改善感染症状.迄今为止,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特异性高效亲和吸附剂仍处于探索阶段,这些吸附材料对内毒素血症患者的治疗虽然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仍需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确定临床入选标准,获得更满意的疗效。

其他文献
我国是肝病大国,各种肝病发展至终末期均会导致正常肝功能的丧失,国内外普遍认为肝移植是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使患者重新获得正常肝功能的最佳选择.近年来我国肝移植取得快速
细胞周期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肿瘤患者接受反复化疗后,体内有一部分肿瘤细胞通过细胞周期阻滞及自我防御修复机制持续存活,造成化疗耐药、肿瘤复发难治.以细胞周期调控尤其以G2期调控蛋白为靶向的化疗增敏研究成为当今热点.近年研究表明,G2期靶点抑制剂不仅在实体瘤的体内外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在多种恶性血液病中也显示出重要意义.笔者综述了G2期调控中一些重要靶点蛋白在实体瘤及恶性血液病的研究进展
手术是最常用和有效的治疗肿瘤疾病的方法,然而术中肿瘤细胞的残留是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主要因素之一.虽然根据术前的影像学检查及术中快速病理可达到所谓的R0切除,但是对
镁及镁合金具有密度小,比强度和比刚度高,弹性模量接近人骨,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且镁是可被人体吸收的常量元素等优点,在骨科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丙戊酸(VPA)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抗肿瘤活性,但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研究发现,VPA除作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抑制肿瘤生长以外,还能够通过作用于多条信号通路及基因、细胞因子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心理旋转是一种想象自我或者客体旋转的空间认知能力,是一种评定空间智能的重要标尺.在不同刺激下的心理旋转任务中,两性的表现随着刺激物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就最近的国外有关不同刺激物下的心理旋转的性别差异及其原因进行综述。
肝癌、外伤性肝破裂等肝脏疾病行手术治疗时,常常面临剩余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问题,明显增加了手术治疗的风险和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细胞自噬是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程序
现代护理程序是一种科学的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在护理服务活动中,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活动,为服务对象提供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整体护理,我们通过对1例肝硬化并发阴囊水肿患者运用护理程序解决护理问题,促进了其身体的康复.阴囊水肿是肝硬化腹水严重的并发症,临床较为少见,由于阴囊皮肤变薄及尿液浸渍,此部位易发生破溃感染,从而加重病情,我科于2004年10月份收治1例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发现体内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PC),其主要来源于CD34+造血干细胞.依据其成熟状态的不同而发挥不同的免疫调节作用,如成熟树突状细胞(mDC)可激活T细胞促进免疫应答,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及调节性树突状细胞(DCreg)可负向调节免疫应答,诱导免疫耐受.DC在感染、免疫性疾病、移植免疫及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与治疗中的作用成为免疫学界研究的焦点.近年来DC诱
癌症对于人类健康的威胁毋庸置疑.为了发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国内外专家学者一直将肿瘤的发生机制作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众所周知,恶性肿瘤细胞的基本生物学行为,如增殖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