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教研员角色演变中的冲突与定位——基于“拟剧论”的视角

来源 :当代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co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研员作为教研制度的主体,其角色对教研工作的开展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欧文·戈夫曼提出的“拟剧论”为分析教研员角色的历史演变与冲突提供了理论视角.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研员角色随着社会需求而不断发生变化.但由于教研员既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同时又为中小学教师服务,在跨情境的互动中,来自观众的角色期待、表演方式以及印象管理技术三方面的差异使得教研员在不同阶段均面临着相应的角色冲突.据此,需要基于教研制度认清教研员的双重角色,基于专业素养定位教研员的专业角色,基于自身需求建构教研员角色,以实现教研员角色的根本性变革.
其他文献
作为人的自我重塑活动,理解始终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质量表征.已有研究缺乏诠释学一般理解逻辑和课堂本性的把握,难以彰显课堂理解的本质.长时段历史考察及逻辑分析表明,诠释学转向催生了理解的“回归对应”逻辑:理解即理解文本创生的世界,世界间遵循回归原理,世界内恪守对应法则.课堂中的“回归对应”,意味着人类优秀文化作品是理解的对象,教师不是理解者,而是学生理解的引导者,发展学生理解力是课堂的终极目标.“回归对应”的课堂实践,要把学生理解力的培育植于理解活动之中,提升教师引导理解的能力,注重学生理解方法的教导.
韩以文为诗, 杜以诗为文, 世传以为戏.然文中要自有诗, 诗中要自有文, 亦相生法也.文中有诗, 则句语精确; 诗中有文, 则词调流畅.谢玄晖曰: “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 此所谓诗中有文也.唐子西曰: “古人虽不用偶俪, 而散句之中暗有声调, 步骤驰骋, 亦有节奏.” 此所谓文中有诗也.
期刊
“双减”发文至今已近半年,一切看似尘埃落定,喧嚣不再.不过,站在不同的角度、立场,不同的个体或群体对“双减”体悟并不尽相同,若要问成效,大概除了教培机构的大门纷纷关闭的直观印象外,就是学校办学又多了一道紧箍咒,提醒从教者,工作不逾越不踩雷.笔者理解“双减”背后教育发展理念以及育人使命的回归,然而,令人颇为困惑的是,中考选拔性功能仍在,甚至比高考更“惨烈”,既然如此,初中教学又该如何去做学科教学的减法?毕竟,除了9大传统科目外,体育中考的难度在加大、分量在加重,甚至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也对加入中考的应试体系
期刊
以素养发展为本的发展性学习发生于学生能动参与的活动之中.发展性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借助能动改造外部客观世界而能动改造内部主观世界的过程.发展性学习的过程属性集中体现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归属是学生,而不是学生之外的他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具体表现为学习的能动性、独立性和亲历性.发展性学习所特有的过程及其属性,既决定了教师教导的必要性,也决定了教师教导的基本特征.教师教导是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并表现学习能动性、独立性和亲历性的条件;为引起和促进学生能动、独立地学习,教师教导在机制、功能及具体方式等方面必须实现相
集数据论、工具论和方法论于一体的大数据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重塑了师生的“教”与“学”,促使教学范式从“基于经验”向“数据驱动”转型:教学内容从“学科知识”进阶“个体智慧”;教学方法从“规范讲授”迈入“具身体验”;教学评价从“观察判决”转向“证据评估”.“数据驱动”型教学的运行机制是教师、学生、教学媒介和教学内容等围绕教学大数据所进行的多边互动.要推进“数据驱动”型教学的实现,教师需坚守“教育性”数据本真、养成“整全性”数据素养、建设“专业性”数据共同体.
细细数来,春节晚会已经整整举办40年了,今年我又参加了虎年春晚.rn从1983年起,我陆陆续续地给春节晚会服务了近30年.本来上一次2017年的春晚,上完《新虎口遐想》以后,我就不想再在春晚上现身了.可是,今年疫情仍影响着人民正常的生活.这种情况下过春节,全国人民都强烈要求要“平安吉祥,喜气洋洋”.在这种要求的感召下,我违背了自己的原始想法,动了再上春节晚会的念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