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负这杯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me19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讲课时,我常会让学员们举起手上的水杯,问大家:“水杯有多重?”有回答三两的,也有回答半斤的。但没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因为我没让大家把杯子放下。若举一个小时,水杯有多重?如果是举一天呢?显然,水杯有多重,不在于水杯本身,关键在于你是否把它放下。
  生活也是这样,平时我们劝喻别人时,常对人说:你放心!什么是“放心”,那就是把心放平,心不放,那就成了“提心”,心一提,胆跟着吊,那就成了“提心吊胆”。
  世事纷扰,更要有平和的心态。对任何事我们都要“面对、提起、放下”。面对,就是接受现实,正视困境的存在,提起,就是以睿智来处理困境,以慈悲对人,以智慧对事,待人以圆,处世以方,圆融处世;放下,就是处理问题后心无牵挂,放下指的是心境,是“船过水无痕迹”的看开与潇洒。放下不是表面的姿态,而是内心的随意自在。
  据说,印度人为捕捉猴子,制作了一种木笼,笼中放着食物,猴子伸进手去,抓住食物,手就拿不出来。想要拿出手来,必须放下食物,但猴子绝对不肯放下食物,人们因此就轻易地抓住猴子。人比猴子聪明,这样的错误不会犯,但人的心里总也会有“放不下”的东西。
  心中有事,自然有事,心中无事,自然无事。有一个故事,宋朝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道貌岸然,远离声色。有一天,兄弟赴宴,主人请来娼妓作陪,程颢神色自若,程颐却严肃紧张。事后,程颐问:“吾道中人不与娼妓为伍。吾兄怎么视若无睹?”程颢笑道:“当时,座中有妓而我心中无妓。如今,座中无妓而你心中有妓。”有无娼妓,全在乎心。程颢超脱了,娼妓在侧,却不在他心里,而程颐却长存在心,宴会结束后,还放不下,他被道德束缚捆绑了。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与其逃避抱怨不如积极处理,而处理结果不管能否如人意,最后都得放下,别扰了心头,乱了步伐。
  弥勒佛的化身是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的潇洒就在于布袋的随时拿起与放下。放下并不是放弃。放下是放下内心的执着,并不排斥现实中的努力。
  “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狂心若歇,歇即菩提。”生命只在当下,何牵何挂,拿得起,放得下,莫负这杯茶。
  ■编辑/林青雨
  作者简介: 中国健康教育与促进协会常务理事、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复旦大学、交通大学、财经大学MBA客座教授,在大陆和香港已正式出版各类著作四十余部,著有《大智若“余”》《字藏玄机》《你可以活得更好》《凡尘悟道》《成语禅解》《生活禅思》等。
其他文献
当冬寒逐渐褪去,春天,便驾着五彩祥云,翩翩而来。自古以来,她便是人们心中一种朦胧的憧憬和温柔的向往,多少梦想从春天开始,种在土膏微润的大地上,生出芽儿,开出花来。我们智慧的古代诗人,用生花妙笔,描绘出一幅幅深浅浓淡的春景图,编织了一段段曼妙醉人的春光曲。
期刊
在孔门弟子中,子贡应该算是一个好学生。他不仅反应机敏,能言善辩,谦恭随和,于人际交往、经商理财方面也是一把好手。但在孔子生前,他却跋前踬后,动辄得咎,经常挨批,就像子路一样,总也不讨老师的喜欢。   “刻薄”师教   从历史记载来看,子贡挨批的几桩子事,给人的感觉并非过错,听起来好像还是“好事”,但孔子就是不给好脸,不给好气,也没给过好评。真正是冤哉枉也,倒霉透顶。  
期刊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古人偏爱春天,因为春是播种的季节。中国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就是为了纪念春天来临的节日,祈福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春天孕育着希望,“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很多人也许正在经历人生的寒冬,最期盼就是春意盎然的好时节。春,是浪漫也是思念。现代都市人,在钢筋水泥建筑中呆得太久,已经慢慢疏远了春的气息,对大自然节气的变化,失去了知觉。聆听古人对春的赞
期刊
范蠡辅佐越王勾践二十多年,终于打败了吴王夫差,使勾践报了会稽之仇。因为他功绩卓著,所以被封为“上将军”。范蠡受封之后,想到越王勾践的为人,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同安乐,自己如果长期居官,难免招来祸患,不如辞官回乡,保全性命要紧,于是他便辞官了。  范蠡是一个思虑精微的人,他曾经对人说:“计然的策略有七项,越国只用了五项,就成了强国。过去我用他的计策强国,现在我要用他的计策来治家。”  当时,计然是晋国
期刊
1938年,西南联大历史系一堂课上,一位教授提出了自己的上课原则:“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这“四不讲”显示出的是何等的自负,而说出这段话的就是国学大师陈寅恪。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曾先后游学于柏林大学、苏黎世大学、哈佛大学等名校,精通英法德日俄文,还接触和了解藏文、吐
期刊
“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对于佛道有一特点,即它的“入世”精神。基于此“入世”精神而抱有较为强烈的忧患意识。自孔子以来,儒家学者多对社会政治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儒家的这种“忧患意识”也许可以说是儒家不同于现代知识分子的一种对社会政治的中国士大夫特有的批判精神。它是由于儒家始终抱有的对天下国家一种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而产生的。   孔子和孟子的“忧患意识”  
期刊
梅贻琦出生于清末家道中落的诗书世家。自幼熟读经史,且善背诵。1904年进入南开学堂,因品学兼优,颇得张伯苓赏识,1908年被保送至保定高等学堂。第二年,以第六名的优秀成绩被录取为第一批清华招考的留美公费生,赴美国吴士脱工业大学攻读电机专业。1914年毕业回国,1929年应邀回母校执教。他到清华教书时,学校并不景气,报名人不太多。  1931年,梅贻琦正式出任清华校长,可谓就任于危难之际。那时国内形
期刊
禅家讲“做本分事”“持平常心”,两句话是相通的,但后一句对你的要求又提高了一步。因为虽然你做好了本分事,但你是否还能做到对你所做的事没有什么计较呢?你是否在意别人对你所做的事的赞扬或批评,是否会因为别人说风凉话心里就不高兴,别人说了好话就心里很舒服呢?做好本分事不等于就保持了平常心。平常心就是该做什么做什么,不动心,不起念。  禅宗公案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一个禅师:“你平时修炼不修炼啊?”他说
期刊
战国时期的信陵君非常爱才。这天早晨,信陵君带着侍卫和门客出城去踏春。走到城门,看到一位70余岁的老门吏站在城门旁边看书。信陵君急忙命人把马车停下来。  信陵君下了马车,来到老门吏的面前,施了一个礼,说:“老伯,你看的是什么书呀?”老门吏抬头一看,竟然是信陵君。信陵君是魏国国王的弟弟,在魏国那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现在,信陵君竟然给自己施礼,这是何等的荣耀。  不过,老门吏并没有感恩涕零,而是不
期刊
当今这个时代,商业文明越来越发达,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撑起商业文明的大厦。在众多企业家迅速站起来的同时,大家似乎都不约而同地在思考三个问题:如何源源不断地获取财富?如何身心和谐、家庭幸福、子女成才?如何使企业基业长青,传承百年?  到底有没有一种方法解决以上的问题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商人和商帮成功地解决了以上问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儒商。远在2500多年前,中国就有如范蠡、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