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香,荞麦甜

来源 :满族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38800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村种小麦,也种大麦,还有荞麦。
  我们村管小麦大麦叫麦子。麦子在我们这里读作mèizi。我们村的妹子长得都很漂亮,“顺河葱,梁河蒜,朱耿的闺女不用看”,不看也好,看了,当心夜里失眠找上门去。
  芒种时节,田野村庄都被麦子的香气塞得结结实实的。麦熟一晌,机畜人齐上阵,抢收抢运,村里人打个照面,送出一些香香甜甜的赞美。你家的麦子穗头真大。今年雨赶趟儿,麦子圆实着呢。一到芒种,我们村在外打拼的人就刷屏微信朋友圈:还记得故乡那种叫妹子的植物吗,田野的妹子熟了。乡情如麦浪,大面积地汹涌澎湃。镰刀。麦穗。牛车。有人冷不丁儿甩出一串漂亮的水泡:野妹子还记得还记得吗,它就等在村庄的这边童年的那边。
  我们村为什么把荞麦叫作野麦子,小时候我对这个问题纠结了很久,甚至用它的株型花色比对我们村的野丫头女汉子。现在想来,简单得很。荞麦没有出现在小麦大麦生长的农田里,而是在野草遍布的洪沟河河滩。客观地说,生活在这样一个不被打扰的地方,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情。洪沟河河滩得风得水,荞麦们长得任性而率真,自在而坦荡,不像平头麦子那样排成一个方队,服从一个指令。我记得那些写字出格的同学被训斥为“像杂草一样乱”。杂草乱吗?譬如荞麦,生三角状的绿叶,开五深裂的白花,结三棱形的黑果,茎而叶,花而果,色彩饱满而有层递性。跟着荞麦走一程,多好。
  在我们村,奶奶是一个例外。唯有她,把荞麦叫作口粮。口粮,我对这个词一直怀有深深的迷恋。大凡入口的,能填饱肚子的,奶奶都叫它口粮。我家吃过柳树叶榆树皮,也吃过南瓜藤地瓜蔓,奶奶经常自己喝点汤水打打牙,却决不容许我们的肚皮贴着脊梁骨。奶奶颠着小脚往返于水缸和灶台的声音,细碎,紧凑,犹如铁镐开采荒地。端着热粥,她边走边轻轻吹着碗上的热气,脸上挂了一些白白嫩嫩的汗珠。多年以后的今天,我咬嚼着生硬的食物或者词语,依然会想起口粮这个词,想起这个词所蕴含的绵长的体恤。它有色彩,黄澄澄或者花绿绿;也有温度,明亮亮甚至热腾腾。冷的时候,我一头扎进口粮这个词里,似有一双枯瘦的手在抚摸着我的脸颊,我的脖颈,顿觉周身俱暖。
  奶奶是一个干净利落的老人。老了的她穿一身灰色的粗布衣裳,头发在脑后绾成一个饱满的发髻,这使得她的脸看上去更加光洁明亮,似乎闪着月亮的清辉,粮食的光芒。奶奶的娘家是西岭上的一个小村,叫流河官庄。我们这里,女子出嫁以后,娘家人不再称呼她的小名大名,而是以夫家的村庄称之。我母亲就嫁在本村,外公人前人后一口一个“前庄”地夸奖我的母亲,似乎母亲一个人撑起了村庄南面的天空。当年,奶奶就像山上的一条小溪从流河官庄顺流而下,流到西朱耿,又改道东朱耿,娘家人就朱耿长朱耿短地喊她。
  朱耿以河为界,分东西两村。东边我的故乡西边根系长。明初,韩氏迁至朱耿河东岸建村,初名朱耿庄;曹氏筑巢西岸,故云曹家朱耿。东边耕种小麦玉米,西边也耕种小麦玉米。朱耿河潺潺北去,宛若一条长蛇,探进洪沟河。如果从空中俯瞰,东西朱耿犹如两枚果实,悬挂在朱耿河的藤蔓上;又像洪沟河托着的两个鸟巢。这种和谐对称的地理布局,使得两村的人们恪守着相同的习俗和自然的节律。可是,1940年代浅浅的朱耿河,依旧是奶奶竭力跨越的一条鸿沟。
  我从没见过我的爷爷。那一年,我五岁,或者七岁,父亲把我牵到了朱耿河西岸的一片树林,指着一个状若馒头的土堆:给你爷爷烧纸,磕头。有一年清明,父亲想去流河官庄走一趟,让我自己去上坟。我努力压低着身体,好像要把脑袋手臂收缩到肚子里,嗫嚅着:我找不到,林子那么大。那一次,我像一个被爷爷赶出家门的孩子,在林子外徘徊了许久。树林西边是西朱耿,高树荫蔽,一些屋舍如斑斑驳驳的泥巴,糊满了树木之间的空隙。清晨的空气湿冷,黏稠,一种东西在我幼小的心里悄悄发芽,细长而柔韧,就像草的茎,那种东西叫孤独。后来,一个大人指点我,到十字路口烧纸吧。那些土馒头都十分相似,爷爷在啃食哪一个,我真的找不到。我在路口画了一个圈,纸钱,馒头,替代奠酒的井水,都在里面了,都在。冷的风从树林里窜出来,一些纸灰像是受了惊吓,落叶一般,颤颤悠悠地飘向朱耿河的河床。
  关于爷爷的死因,最初是父亲告诉我的。二鬼子提溜着烧火棍一样的长枪,进村征粮,搅得村里鸡飞狗跳,人心惶惶。那时,为了保住自家那一點活命的口粮,人们机警地同二鬼子周旋,有的把口粮藏在炕洞里,有的塞进柴火垛。二鬼子端着烧火棍,这儿捅一刀,那儿扎一枪。人们掀开黑漆漆的铁锅,陪着笑:道堵(烟囱)好几天都不冒烟了。爷爷站了出来,身板硬硬地戳向二鬼子冷而且硬的目光,二鬼子有些吃惊,哗啦后退几步,听上去好像戳破了一个大窟窿,碎石沙砾稀里哗啦地往下落。旋即,那些烧火棍像马蜂一样围了一圈,对着爷爷的身体一阵乱咬。爷爷重伤,倒地不起,抬到炕上不几天,就换了一个睡姿,整个人头东脚西,面上盖了白布,这叫“倒头”,死亡的一种委婉的说法。后来,我听一位本家爷爷说,爷爷是保长,心肠好,很会同二鬼子周旋,二鬼子征粮不利,恼羞成怒,爷爷一个人承受了密如雨点的枪捣脚踢,最终一病不起,悲愤而终。
  爷爷去世的时候,父亲不满周岁,只会咿咿呀呀的。他讲的爷爷的故事,一定是从别处听来的。你听过瞎话吧?我们这里,掰瞎话是大人哄孩子的一种方式,或哄孩子睡觉,或教孩子行善,瞎话是多么生动的口头文学,“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流行歌里也有记载呢。有一天,父亲忽然想讲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讲他的父亲。也许,面对木讷、怯弱的儿子,他决定动用父系家族的叙事资源,以此来加固我的骨骼,他多么希望他的儿子是根顶门棍儿。爷爷为一口粮誓死抗争的故事,在父亲那里,具有原创的意义。在本家爷爷的讲述里,我爷爷更像一位智者,当然,也有担当,为了乡亲们的口粮。
  我说了,奶奶是一个利落的老人。男人都是能顶住门户的顶门棍儿,可是,爷爷的去世迫使奶奶站了出来,拉扯着三张吃饭的嘴,跨过刘氏家族的门槛和朱耿河,改嫁东朱耿。从西朱耿到东朱耿只有二里路,一碗热粥端过去,喝起来也还顺口。按理说,农村再婚的女人大都走得越远越好,嫁到一个无人知道她的过去的地方,以便开启崭新的生活。我常常想,当初,奶奶为什么选择东行,而且是近在咫尺的东庄?是三个饥饿的孩子缺少足够的体力,还是奶奶在迷惘的时候,不经意间,看见了东边早醒的太阳,以及在晨光中升腾着的缕缕炊烟?我这样揣测,是有意模糊奶奶的艰难,而把我的出生地描绘成一个晨雾缭绕的仙境。   奶奶嫁给了东朱耿一郝姓人家。“郝”在我们这里,不读“好”,读“火”,奶奶又为郝家红红火火地生养了两男两女。流淌是河流的生命。奶奶就像那条自西而东的洪沟河,在碰触了一些乱石之后,激溅出绚丽缤纷的浪花。我一直觉得,洪沟河是一条流淌在我生命中的河流。在我的童年岁月,洪沟河灌溉了我的生命,我就像一棵岸畔的小树,直溜溜扑棱棱地往上蹿。谁没有童年呢?可是,我的童年真的不一样,我的童年依傍着一条洪沟河。当年,奶奶从西庄改嫁到东村,她一定有过苦闷,有过妥协,有过迟疑之后的坚定,她只是女人,寡妇,她终究选择了离开,就像一颗种子,落于僵硬之地,注定发芽困难,她由此产生了摆脱困境与战胜空间的巨大力量。奶奶的行走和洪沟河构成了一种路线上的偎依,精神上的呼应。晚年的奶奶面色红润,皱纹舒展,如同历经跌宕坎坷的洪沟河,平坦清净地流淌着她的岁月。
  多年以后,我端详县志上的地形图,忽然发现,洪沟河犹如一根藤蔓,自西北蔓延而来,在挽着故乡的庄稼牛羊树木走过一段路程之后,又向东北蜿蜒而去。洪沟河上游水带红砂,名之红沟河,下游叫浯河,为什么流到我的故乡就叫洪沟河,而不叫红沟河浯河,或者别的什么河?我想,这一片大水尤为眷顾我的故乡,执拗地冲出一条大沟,一个大草滩,一片大平原。父亲的描述和我的不一样。他说,洪沟河就像一个牛锁头,套住一片一片的土地,人啊,必须像牛拉犁那样,出大力流大汗,才能从土地上收获粮食。父亲的这个比喻真好。单从这一点上,我觉得父亲更像一个乡村哲学家,或者农民诗人。
  在当时,我以为父亲故作深沉。农民打开话匣子,种地呀施肥呀浇水呀,满嘴唾沫星子。不和土地扯上话题,他们宁愿沉默,吸旱烟袋,吐着长长的烟圈,缭绕上升,看上去酷呆了。小时候,我常去洪沟河边放牛,怎么看,洪沟河都不像牛锁头。倒是奶奶的话,时不时地像小南风一样从村里吹过来,吹得树叶哗啦啦地响:不能老在一个地方放牛,牛吃不好;让牛吃草的嫩尖尖,草根明年还长草;不能让牛啃树皮;不能让牛喝臭水窝的水;不能让牛吃节节草,还有荞麦。这个不准那个不让,放个牛还有这么多规矩呀,那我做一头牛好了。牛真是温顺持重的动物。我们这些顽皮的孩子上树掏鸟窝,下河捉鱼虾,在草地上扑蚂蚱,只顾着玩啦,牛就像优雅的绅士,低着头,慢腾腾地迈着方步,伸出温软的舌头,把草棵棵卷进嘴里。牛的这些举动,这些美质,慢慢地结成一根缰绳,把我们从树上河里拉了回来,跟着牛的脚步,一路青枝绿叶,花香鸟语,洪沟河犹如一幅长卷,缓缓展开了它的美色。
  洪沟河南岸的土地被耕种以后,许多的野草,茅草、艾草、车前草、节节草、三棱草、小蓬草、鬼针草,都跑到河滩上安家落户,尽情地享受洪沟河的温润与坦荡。在这不被打扰的地方,野草们长得无忧无虑,肆无忌惮,自由率真的本性表露无遗。车前草节节草正青春。车前草基部生长卵形的叶,呈莲座状,看上去有些像表演芭蕾舞的小女生。节节草无叶,不分杈,凝神聚力地追求天空的寂寞。车前草蹿出的是花梗,像姑娘伸着细长而圆润的脖颈,望着帅帅的节节草。节节草长高的是茎株,一节一节地站在那里炫耀着它的青春年華。这些草对唱着情歌,婉转悦耳,韵味悠长。我是不是有些小陶醉?牛吃了节节草,也会东摇西晃的,像个醉酒的汉子。节节草全株有毒。荞麦呢,奶奶说了,那是口粮,种子剥去皮壳,磨成细细的面粉,蒸馒头擀面条,蛮好吃的呢。
  放牛打猪草是每一个乡村孩子最初的劳动方式,也是孩子们认知各种植物的开始。我从洪沟河打一捆猪草回来,奶奶挑肥拣瘦地忙活半天。马种菜车前草喂猪,这些草或茎株肥壮,或叶片肥大,喂得肥两头咴咴叫的小公猪。细长而柔嫩的熟草蔓狗尾草,奶奶递给小白兔可爱乖巧的三瓣嘴。蓬子菜云星菜婆婆丁萋萋菜,也不一样的呀,蓬子菜婆婆丁是晚上的凉拌菜。第二天早上,一觉醒来,灌一碗婆婆丁或者萋萋菜稀粥,一整天清清爽爽的,特舒坦。如今,想用洪沟河的植物做一顿菜粥依旧轻而易举。荠菜萋萋菜蚂蚱菜马兰头到处都是。熬菜粥,加入一点面粉,很溜口。豆粉、小麦粉、玉米粉均可,我最该怀念的是细细白白的荞麦粉。
  那一个黄昏,奶奶从草堆里拎出一棵茎细叶肥的植物,朝着我的眼睛,晃了三五下,也许只是那么一下,但是,被经年之后的回忆一次次拉长了。我从奶奶的眼神里,觉察到了一些嗔怪。不就是一棵菸莜嘛,我小声嘟哝着。这是荞麦,长大了能打粮食的。说完这句话,奶奶就把那棵大耳朵荞麦搁在石磨上。月光下的石磨就像一个祭坛,我的内心已是十分的沉静。那茎那叶落到磨眼里,再从磨膛里流出来,会流成白花花的面粉吗?
  现在想来,我们这个家族的兴盛多像荞麦的生长。荞麦结实率低,许多果实尚未硬实,就雨点一般噼里啪啦落了地,这和它生长的荒野路边无关,给它一块土坷垃,它的生殖生长亦是蓬蓬勃勃。花果严重脱落的缘由是其叶片同化能力弱。我觉得,这是生命的真实境遇,我们能苛求一棵卑微的小草像树一样刺破天空吗?我们应该理解接受这样的人生,尊重他们在困厄面前的惶惑与苦闷。奶奶改嫁东朱耿,饥饿和疾病夺去了她两个儿子的生命,大的叫东来,我父亲的哥哥,年仅十一岁;小的叫跟过,我二叔身后的小跟脚,像个美丽的水泡,啪的一声,在阳光下笑了,也破裂了。我们家族的变迁真的像荞麦,到了上部发杈分枝,如盛开的花朵,层层叠叠地打开它的葱茏繁茂。荞麦分枝多,花开更多,单株多达两千朵,以此保障一个家族的生存和繁衍。
  谁会想到呢?郝家爷爷英年早逝。我的两位爷爷,犹如性情急躁的雄峰一样,猛烈地吮吸着花蜜,完成婚配,就耷拉了脑袋。奶奶一个人面对那么多吃饭的嘴,她只能像一只工蜂,从早到晚飞到田野里,飞到树林中,飞到洪沟河的河滩上,去寻找隐匿在旮旮旯旯的可食之物。那时候,父亲常常半夜里饿醒,嗷嗷哭个不停,奶奶就往他的嘴里塞一两粒黄豆,把父亲的哭声给摁下去,有时是一小把炒熟的荞麦。她给儿子擦着眼泪,一些温热的液体就从她的眼角流成深夜长长的叹息。这些叹息犹如从洪沟河刮来的西北风,凉凉的,湿湿的,奶奶的心事重了。她所遭受的饥饿、歧视、愁苦在夜的黑里特别耀眼,让一个农村寡妇无法合眼。她无处安放的手在黑暗中摩挲着,碰触到的是儿女们香甜均匀的鼾声。   荞麦炒熟了吃,香着呢,就像一些糖豆蹦跳在舌床上,嘎嘣嘣,香喷喷。多年以后,我嚼食着荞麦,试图经由它的香息抵达那些饥饿的夜晚。荞麦香吗?父亲说,我不记得了,不记得了。这是男人的本性。男人总是尽一切可能,掩盖着情感中柔软脆弱的那一部分,而使自己以山的形象出现在子女和外人面前。父亲半生牙疼,疼起来真要命。他捂着腮,像一头蒙了眼睛的驴,围着院子里的石磨,哼哼唧唧地转圈。当然,父亲的病和饥饿有关,和荞麦有关。
  奶奶应对饥饿的办法,现在想来犹叫人五味杂陈。世间真有五味瓶这种激活知觉的神器吗?我想天天捧着它,捧着一位老人的过往,捧着一个家族的酸甜苦辣。每每吃饭,奶奶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吃过了,你们吃吧。说完,她便坐在门槛上,穿针引线,银针在头发上刷刷摩擦几下,就在几块花花绿绿的碎布片之间游走,闪着灿灿的白光。大敬小,越过越好。奶奶是家中唯一的大人,自然把诸般好留给子女们。及至长女长子长成小大人,这家训却像鞭子一样抽打在大姑父亲的身上,最疼的是奶奶的心。大姑被奶奶送给南林村一孙姓人家做了童养媳,一个十岁的小姑娘只能在别人的盘碗里吞咽着自己的泪水。父亲长到能背一捆柴的年龄,寄居在西朱耿一个本家爷爷家里,刷碗,看孩子,混口剩饭吃。稍稍长大,就去三十里外的梁河村给人家“扎密函”,就是打长工。“扎密函”,听上去文绉绉得叫人喜欢,实则拔草,锄地,拉车,牲口一样被人使唤。工钱每月四斗粮食。一天中午,主人熬好了一锅菜粥,父亲掀开锅,但见沾了荞麦面的萋萋菜,像是少女的发梢扑闪着洁白的阳光,是那么形态生动。父亲用筷子扒拉,用舌头吸吮,汤汤水水五大碗,吃出一身臭汗。这一次吃撑,疼痛在父亲的牙洞里潜伏下来,像一只长着利爪的老猫,猛然蹿上来,抓扯着他的牙根,撕咬着他的腮帮他的前额。晚年的奶奶一说起她的长女长子,就不停地用衣袖擦自己的眼角:没法子呀,家里但有一口粮,也不让孩子出去遭罪呢。雞鸭在院子里乱窜。鸡用爪子到处刨坑,右爪扒拉一会,左爪扒拉一会,翅子往上一扬,尘土四溅。鸭们呱嗒着扁扁嘴,摇摇摆摆地摆过来,抢食土坑里的虫子,熙熙攘攘的。奶奶叹一声,站起身,去粮囤里抓一把小米,颠着小脚,嘴里喔喔嘎嘎地招呼着她的鸡鸭,黄澄澄的米从她手中飞出来的时候,整个院子都跳跃着阳光的颗粒。
  奶奶受过穷,挨过饿,对饥荒极为恐惧,即使后来家境宽裕了,吃喝不愁,她依旧坚持抠抠牙缝紧紧腰带的节俭精神。后来,我家人口多了,剩菜剩饭也多了,奶奶总要唠叨几遍“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到了下顿,她把剩菜剩饭二度深加工,热气腾腾地端上饭桌。奶奶有捡菜叶挖野菜的习惯,收菜碰落的白菜帮,窖藏掰掉的萝卜缨,奶奶都宝贝得不得了,白菜帮泡在坛子里发酵,萝卜缨扔在屋瓦上晾晒,泡的菜微酸爽脆,晒的菜色黄味永。奶奶真了不起,她有将剩饭菜叶升华成美味佳肴的本领,好的饭菜只有一个标准,适口。煎饼碎搁在笼屉上,撒少许细盐,荞麦面,以手指点入一些水滴,蒸熟,抓食,越嚼越香,很有一口咬劲儿。如今,一些所谓的美食家在电视上秀厨艺,云其菜品如何有创意,我觉得有些滑稽。世间最好吃的是家常菜,是至亲之人做的饭食,生活不是作秀,是脚踏实地的,在艰难中活得波澜不惊,在平淡中过得风生水起,这才叫有滋有味。再婚丧夫,奶奶一个女人带着四个孩子,她是如何艰难度日的,至今我都无法想象。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奶奶对洪沟河情有独钟。她一忙活手头的家务活,嘴唇就翕张着,念念有词。我问奶奶,她说念佛呢。奶奶念佛的计量单位是包袱,念一阵就用意念中的包袱包好,她念了几百个包袱了,放在洪沟河南岸的槐树洞里,那里有郝家的祖坟。她每次去洪沟河挖野菜,都要去看看她的那些结结实实的包袱,看看黑咕隆咚的空荡荡的槐树洞。野菜多是晚上吃,通常是野菜粥,一人一海碗,鲜爽软嫩,吃一个肠肥肚圆,蛮舒坦的。其实,晚上不干体力活,混个汤饱,热乎乎的,一觉睡到大天亮,奶奶的精打细算真是叫人叹为观止。
  春天挖野菜,夏天拾麦穗,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荞麦了。奶奶就是多年之前的那个秋天改嫁东朱耿的。也许,少女时代的她,站在西岭上,远远地眺望她的幸福和以后漫长的岁月,她视野的尽头是一朵一朵的白云,宛若仙境。初嫁西朱耿的奶奶,就像一朵秋天的荞麦花,面容皎洁,容光灿烂,在微风中花枝摇曳。婚后的奶奶找寻少女时代的白云,在洪沟河发现了如雪如银的荞麦花丛。奶奶爱上了荞麦,以及如荞麦一般缤纷摇曳的日子。荞麦花一落,就挂果了。荞麦的一生其实很短,从发芽到收获也就两个多月的时间。洪沟河的风,一年四季地吹,吹到秋天,已瘦成一条条绸缎,柔滑而凉薄,飘舞在河流和草丛之上,缠绕在黄叶和瘦果之间。荞麦的瘦果由嫩青转为老黑,很小很硬,却又结得很多很拥挤。荞麦的果卵形,棱角分明,像什么呢?像寒风中攥紧的小小的拳头。
  霜降之后,天气凉了,夏小麦秋玉米都挤在粮囤里,安静地享受美好的乡村时光。奶奶却忙碌起来。磨刀石吃了水,细腻而温润,奶奶攥着镰刀,擦切擦切地磨着。我问奶奶:磨镰刀干啥?奶奶头也不抬:割麦子。那一个时刻,我真的以为奶奶老糊涂了,地里的麦苗刚长成韭菜的模样呢。第二天清晨,我的肩膀上就多了一把镰刀。我和奶奶去洪沟河割麦,割荞麦。我将一张年轻的后背摇晃得威武雄壮,那镰刀犹如弯月皎洁明亮。荞麦这儿一丛,那儿一片,散落在河滩上,毫无庄稼的排场。草滩那么大,我和奶奶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像在沙漠中跋涉着的寻宝人。大片大片的野草,真的像汹涌的大水,翻滚着,漫漶着,让人产生无穷无尽的幻觉,仿佛自己的鼻孔眼儿耳朵眼儿都长满了草。
  荞麦也是草,天生地长的草。遥想当年的奶奶,饥肠辘辘的奶奶,就像第一个发现野味堪摘的先人一样,洪沟河嫩嫩的野菜香香的野果,让她的身体获得喘息和再生的机会。人们收集同一时间成熟的颗粒均匀饱满的荞麦进行栽培,是驯化植物的初始。荞麦可食,也有风吹麦浪闪金光的景致,逗引着人们进行大面积种植。可是,荞麦产量低,不及小麦的一半,且远不如小麦吃着香。我们村有句俗话,有钱不种花儿田。荞麦花开银白如雪,可是,怕西北风刮,怕雨水劈头盖脸地打,花落了,荞麦就只剩下一根干草。我们村寸土寸金,荞麦无人耕种,吨粮田里已无它的踪影,它踞守河滩山岭路边,肆无忌惮地生长,重返生命的原始状态。奶奶割了野生荞麦,秸秆生火做饭,果实碾成面粉,用以果腹。有一个细节,我忘不了,真的忘不了。和奶奶割完荞麦,她抓起一把荞麦穗穗,双手并拢,揉搓一会儿,寻一块湿润开阔地儿,随手一撒,那些细细碎碎的种子果壳犹如一群小蜂小蝶,嘤嘤嗡嗡地飘落下来。奶奶是我们村唯一种植荞麦的人。有这么一片植物,专为一位老人而生长,瘦弱的植株,满枝的白雪,最终捧出坚硬而香甜的果实。我所理解的暮年时光,也就这样了。
  荞麦很香很甜的,你闻一闻,能香破鼻子呢,吃起来甜得嘴巴都要掉落了。奶奶经常和我这样描述着。而如今,我觉得奶奶真是一位天生的诗人,这样的语言我说不出,真的说不出。我写作,有时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捏着鼻子说话的人,假里假气的。或许,是我没有尝出荞麦独特的香甜吧。
  奶奶迂腐而又固执。人们和她聊着收成,说着小麦玉米地瓜,她揉揉昏花的老眼,把话题转到了荞麦,说,开那么多的花,结那么小的果,荞麦得费多大劲儿。若是有人和她谈吃食,地瓜粥玉米饼猪肉水饺白面馍馍,她就说,荞麦面好吃着呢。荞麦面就是面条。以温水和面,揉成面团,用擀面杖擀成饼状,面饼将擀面杖紧紧裹住,擀面杖则把面饼用力向外推卷,展开,直至面片薄如柳叶。晚年的奶奶脚步蹒跚,耳背眼花,可是双手一碰到荞麦面团,她的身体依旧那么协调灵活。面片层层折叠成横的长条,竖刀细切,切好后,她用手刷地一抖,摊开,面条又细又长,还簌簌地落着白的扑粉,煞是好看。奶奶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只是看着,看着奶奶乐颠颠地忙活,想,奶奶什么时候耳背的,我们有没有俯在她的耳朵边,说一句贴心的话,没有。我们的嗓门越来越高,说话像吵架。多年以后,我们终于懂得,奶奶需要的不是拐杖,而是一根擀面杖。
  对于奶奶的迂,父亲也很不理解。奶奶去洪沟河收荞麦,在场院里晒荞麦,父亲觉得有些丢人,跟在奶奶的后面:“娘,你这不是打我的脸吗?”父亲勤快,做事麻利,耕耘着几亩良田,又是生产队长,在村上算是出头露面的人物。奶奶不听,弓着腰,翻晒着她的荞麦,把一个硬硬的后背留给了她的儿子。荞麦并不多,甚至说少得可怜,一个小盖垫就能摊开奶奶的全部收成。盖垫以高粱葶杆儿编制而成,闪着橙黄的暖光,荞麦暗褐色,上午的阳光照过来,闪闪烁烁的,仿佛有一些小虫子在盖垫上蹦蹦跳跳,丝丝缕缕的清香在光线里流动着。累了的奶奶盘腿席地而坐,面对着她的荞麦,念念有词,满面红光。
  〔特约责任编辑 王雪茜〕
其他文献
那时,黄昏不可遏止地钳住河流两岸。河水闪烁微蓝的光亮,风正从山岗缓缓滑落,西天比白天的任何时段都更加炫美和神秘,我总是不假思索,选择逆河而上的方向散步,那条路线向西,略微偏北,背向繁华热闹的城市中心。我无法解释自己,为什么不顺河而下,像一尾鲇鱼那样,轻松滑进涌动的人流之中,就是那么孤单孑然地,一次次逆流而上,走进苍茫而空旷的黄昏,走向辉煌而孤寂的落日。  1  时间与河流同行。那么多碎片流淌着、起
期刊
这里的每一条马路,每一幢洋房,每一条弄堂,每一家老酒馆,每一爿小吃店,都有故事。故事老得长满了胡须,又年轻得如同一个蹒跚学步的幼童。这就是上海。  最早来上海,是在八十年代的一个正月十五,走在霓虹灯闪烁的马路上,从黄浦江吹来的绵里藏针的小南风儿,让我第一次领略了江南初春的清凉,使我第一次见到了弄堂里小孩子手里的兔儿爷,第一次听到了把贾宝玉和林黛玉凄婉的爱情诠释得使人柔肠寸断的沪剧,上海给我的第一印
期刊
惊 蛰 后  万物应该安静下来  轻掩门扉  熄掉灯火和歌喉  让星空覆盖人间  让灵魂归位  谛听神明细小的声音  正如你的降生  一声惊雷  之后,慢慢止住了哭  你将练习更多必须的动作  比如蹲,比如潜  在上帝完美的創造面前  一再放低自己  而你获得的  永远不会比这些更多  中 秋 辞  剩下的时间,足够用来预备  一场无法逃脱的审判  秋后——算账  何其忍耐宽容,真是恩典  之前,
期刊
醉 乡  湘西是土家族苗族集中居住的地方,男人女人都善饮酒,是有名的醉乡,著名作家孙健忠以湘西乡土题材创作的长篇小说就取名《醉乡》。  湘西山高林密,水深路远。山水秀丽却又雾湿瘴重,因而养成了湘西人吃苦耐劳、勇猛刚烈的秉性;也养成了湘西人善饮豪喝的个性。在湘西土家民族中,不论穷富,家家都会酿有苞谷烧;也不论男女,人人都能豪饮几杯苞谷烧。湘西人常自豪地说:“我们土家是醉乡,世代喝的苞谷烧;女儿喝了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