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教学与“身体—动觉智能”发展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uufhuh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生物课堂中,教师应依据多元智能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智能发展。身体—动觉智能的发展的关键点是灵活的控制身体、操纵物体,在生物课堂中可以通过多种教学策略来达到。
  关键词: 高中生物 身体—动觉智能 教学策略
  
  21世纪是多元化的信息时代,我们要培养多元化的人才。尊重并发挥每个人不同的智能,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学科课程教学中去,将会促进我们的教育迈向现代化、多元化,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多元化人才。如何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怎样才能让生物的课堂教学变得更为有效?学生智能的多元化,要求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智能。传统的观点错误地把智能的发展剥离开,比如认为发展言语—语言智能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发展数理—逻辑智能则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等。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必须关注学生各个智能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强项和弱项智能。
  
  一、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于1979年起参与哈佛大学教育研究学院“零点方案(Harvard Project Zero)”的研究计划。霍华德·加德纳博士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在书中加德纳教授提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每一个人都拥有包含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知—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这八种智能。上述这些智能属于三个更为广泛的范畴之中。在这八种智能中有四种,如视觉—空间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可以被视为与“物体相关”的智能范畴,这些能力是由个体在环境中形成的;另一类智能属于与“物体无关”的智能,包括言语—语言智能和音乐—旋律智能,这两种智能不依赖于物理世界而形成,而是有赖于语言和音乐系统;第三类范畴包括“与人相关”的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知—内省智能属于这个范畴。这八种智能具有差异性、整体性、综合性、顺序性、情境性和实践性这六个特性。
  该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欧美国家和亚洲许多国家的幼儿教育,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素质教育,且进行了行之有效的课程改革。多元智能理论的许多观点都和新课程的理念十分贴近,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许多新的启示,促进了一些新的教育观念的形成,这主要体现在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
  
  二、身体—动觉智能及其教学策略
  
  身体—动觉智能主要是指运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这种智能的关键点是灵活地控制身体、操纵物体。这种智能在运动员、发明家、舞蹈家、外科医生等身上表现突出。
  有的教师认为身体—动觉智能的发展是体育教学中必须关注的,和高中生物的教学并没有多少的联系。其实只要我们看看生物课程标准,就可以发现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课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部分要求培养学生“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显然依赖于身体—动觉智能的发展。此外,在“能力”目标部分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这也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身体—动觉智能。
  在实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教学策略来发展学生的身体—动觉智能:
  1. 有效地控制身体
  这种能力就是用身体姿势来表达某种意思,使身体随意愿而动,如:随音乐节奏舞动身体,模仿别人的身体动作、表情等。要求学生把身体作为表达媒介,用肢体语言对指令作出反应。
  教学策略1: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特别是哑剧)、舞蹈。
  例如:(1)讲述免疫调节时,请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来表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2)编一个哑剧来体现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中各细胞器的协调配合。
  教学策略2:用身体动作如身体语言、打手势、面部表情、姿势等表达某种想法、情感、概念、过程等。
  例如:用肢体语言回答、身体游戏、猜谜。
  2. 熟练地操作物体
  这是一种通过手或身体其他部位熟练操作物体的能力,可以是很精细的手头活动,如:高倍显微镜的操作、洋葱表皮的获得等,当然也可以是具体的实验操作等。
  教学策略1:自己动手制作实物模型。
  例如:(1)DNA的结构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制作DNA分子的立体模型。用五边形纸片代表脱氧核糖,用圆形纸片代表磷酸,用四种长方形纸片代表四种不同的碱基,用钉书钉代表碱基之间的氢键,用两段细铅丝来进行连接。学生通过制作过程,能够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的理解。
  (2)学习完了细胞的结构后,要求学生自己制作细胞的立体模型。有的学生用橡皮泥来制作细胞内的各个结构,有的学生利用塑料泡沫来制作,还有的学生利用一些废旧塑料制品来制作。通过这一制作过程,学生不但理解了细胞内部的结构,还提高了身体—动觉智能。
  教学策略2:实验教学。
  生物教学发展学生的身体—动觉智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自己操作,而不是以往的教师拿着书讲的“做”实验。因而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实验,可以将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也可以加上一些探究性的实验。
  例如:在学习渗透作用时,可将书本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实验,获得感性认识。
  其实在我们的生物课堂中,还有多种教学策略可以来提升学生的身体—动觉智能,只要我们平时留心积累。当然,只靠课堂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在课外的实践活动中寻找。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霍力岩,沙莉等译.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Carolyn Chapman著.郅庭瑾主译.在课堂上开发多元智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梅汝莉主编.多元智能与教学策略.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5]余新.多元智能在世界.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同时又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在高中化学教材中有几十个演示实验,2004年用了新课标的教材后,演示实验更多。传统教学总是教师台上做,学生台下看,虽也能起到相应的作用,但学生的主体作用却大打折扣。从2004年起我开始试行让学生做演示实验,发现效果非同凡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突飞猛进
摘要: 本文从互动式教学的内涵出发,探讨了互动式教学相对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的优势,分析了互动式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提出互动式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进而对医药院校生物化学课程互动式教学的实施方法进行了探讨。师生互动性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强调在师生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在课内、课外的积极交往,形成新型的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  关键词: 互动式教学 生物化学教学 创新能力    生物化学是
会议
摘要: 知识网络是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通过多维度的联系所构成的开放性知识系统。本文介绍了在高三复习中如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复习效率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 高三生物复习 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复习法    在高三阶段,生物以复习为主,复习过程不是对高二内容的简单重复,通过高二的学习,在学生对基础知识(概念、原理、法则、定律、过程、事实)掌握的前提下,我们教师应当在原有的基础上
该文从原料、合成方法、产品结构方面介绍各类聚酰亚胺,并介绍聚酰胺酸进行酰亚胺化后生成的聚酰亚胺结构及聚酰亚胺在电容式湿敏元件中的应用。
探究性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思维观念下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自主地探索、查阅并收集资料,亲自设计并动手实验,团结合作解决问题,获得直接经验,提高多种能力的一种学习。    一、探究性学习的实施    1.选择课题。  (1)选择课题的原则  ①可行性原则。在选课时既要考虑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学生克服困难的心理素质,又要充分考虑学校、实验室现有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