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研究

来源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lei413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融媒体的发展正在影响着社会上各行业。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的严峻考验。因此,本文对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做出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此探寻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之道。
  关键词:融媒体;思政教育;机遇与挑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8-00-02
  一、融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党和国家的重视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大力推动融媒体向更深层次的发展,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1]。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停留在传统“灌输式”的说教上,难保证教育的效果。随着党和国家对融媒体发展运用的重视,融媒体的发展及其自身优势的展现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将融媒体这一传播学、社会学理论成果的引入,就是在传统研究路径的基础上另外打开了一扇窗户。不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一些有关理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时代性,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步调能一直与时代发展保持一致[2],为学科研究提供新视野和方向。
  (二)丰富了教育方式
  传统高校思政教育以线下形式的教育为主,授课人自己是教育主体,信息被强制性的传递给受教育客体[3],结果不算理想。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信、微博、抖音等网络新媒体层出不穷,加上各种媒介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快速更新都對高校思政教育的传播手段的革新产生影响。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授课模式把线上与线下相互结合、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课内和课外相互结合,以相结合的方式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3]。在这种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过程中有利于减轻受教育者的抗拒心理,有助于教育者及时对受教育者发布信息和获取信息,并采用多元的教育表现形式,对受教育者实现精准的分发[1],鼓励和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参与,逐渐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吸收转变为内化塑造。特别是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各高校开展线上教学,同上一堂“思政大课”的形式更突显了融媒体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三)内容更具指向性
  所谓指向性就是人们有意识地针对某些特定的问题、条件、人群等,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加以影响,从而达到特定目标的行为。在推进融媒体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深刻认识到技术、资金、渠道、用户等的重要性,也要紧紧抓住内容建设这一根本内容[4]。融媒体运用大数据进行内容运营分析、互动的业务分析以及用户流动等方面内容的分析有利于将思政育人的核心内容加以推送,从而增加对客体的内化影响。具体到高校思政教育,教育者就要注重对内容的建设,体现时代性,增强教育的有趣性和新鲜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面对舆情、虚假的信息、负面消极情绪时,新型主流媒体应当及时有效地发声,在融合舆论场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推送更多优质内容,壮大主流舆论,传递主流价值[3],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选。
  二、融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教育主体的影响力被削弱
  传统高校思政教育环境下,教育主体在课堂中处于绝对的主导性、权威性地位,受教育者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必要的思考、总结、反馈。教学过程中,会缺少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服务学生的理念,很难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化需求制定教学方案[1],以达到教学的有效性。融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类媒介层出不穷。一方面,教育客体能够利用融媒体对课堂教学进行沟通、反馈、评价,其自身的感悟与思想越来越多地现出来。教学过程中越来越趋向于双向互动式开展、教学模式变的活泼、多样化,关系也是相互、平等的。教育主体也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服务学生的理念,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化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1],以达到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由于受教育客体的信息源越发广泛,各类信息壁垒被打破。在不同观念的影响下,他们对信息的理解将更主动,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教育内容,会更偏向于以自身的是非观念和价值观做出判断,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模式和师生关系呈现出“去权威化”的态势,高校思想政教育主体的影响力正在被削弱,教育主体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主导性与权威性受到了冲击。
  (二)教育内容受到了巨大冲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当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的世界观与正确的人生观,即传播正面的思想政治内容,内容涵盖我国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和法律等方面。在既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是通过报刊、书籍、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介来实现教学,这些媒体的信息均由相关主管部门进行收集、筛选、编辑、整理、刊发、传播。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就成了相关信息的“把关人”,让大学生免受一些错误观念与不良意识的影响。但在融媒体环境下,一方面,信息内容林林总总,良莠参差,加之准入的“低门槛性”。大学生只需动动手指、敲击键盘,便可在第一时间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大量未经“把关”和监测的信息暴露在他们面前。特别是一些西方的涉及意识形态的问题往往会隐藏在其中,通过融媒体渗透进来,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产生消极影响,对课堂上所宣讲的主流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带来一定的挑战。另一方面,当前网络等媒介的传播内容多呈现出“碎片化”“快餐式”的形式,其信息因为浅显易懂、搞笑猎奇,对受教育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与之相比,传统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显得过于枯燥,使受教育者感到抵触,甚至否定,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教育客体质效面临新问题
  随着融媒体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的说教,学生通过一部手机就可以接受教育内容。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学习辨别能力不强,教育客体质效面临的新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于融媒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信息、内容兴趣并不高,缺乏通过相关融媒体手段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仅仅是为了完成相关“学习平台”的“打卡”,取得相应的学分,影响实际学习效果。二是部分在校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对于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弱,易盲听、盲从,一些不符合当前中国发展实际的所谓“普世价值观”、腐朽的资本主义思想、西方观念制度,通过融媒体渗透进来,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产生影响,给课堂上宣讲的主流价值的思政教育内容带来挑战。   三、融媒体下高校思政治教育开展的路径
  (一)构建融合型教育团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思政课教师个人的工作。应当在教育主管部门顶层设计下,由学校党委带领各部门、各学院通力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体实践,形成教育合力。一是黨委掌握融媒主动权,统筹协调思政教育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在于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要切实发挥好党委的作用,将党的方针、政策、理论作为高校思政教育核心内容。二是深化教育者的媒介素养,强化跨学科多领域合作。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为了深化教育者的媒介素养,高校应加强跨学科多领域合作。一方面加强与媒体从业者间的合作,从专业的角度制定提升教育者媒介素养的方案与对策。另一方面还应引入其他学科的合作交流,借鉴其他相关领域的理论成果,丰富思政教育理论体系。三是提高思政教师理论素养,继续发挥正面引导作用。过硬的理论素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础条件。
  (二)创新教育内容及形式
  高校应当充分释放融媒体“红利”,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和教学数据资源库。不断流程再造、优化结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拟人化,从而创新教育内容及形式。一是通过共享平台的搭建,实现资源的优化。通过网络将不同的媒介、各种数据库进行融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相互汇集、渗透与交融[1],搭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皆可方便快捷获取信息的综合资源平台。二是完善各领域的互动,丰富教育内容。可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据处理技术的使用,制定出适合于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内容,提升教育效果。三是释放融媒体“红利”,创新教育的形式。融媒体背景下的思政教育应当是多元化的形式,课堂、新媒体、传统媒体、各类平台都能实现对学生的教育投放。
  (三)激发客体主观能动性
  提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只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学生作为学习的重要参与者,同样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组成部分而存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激励大学生,特别是学生党员、学生干部自觉利用融媒体开展思政学习。大学生应该利用融媒体强大的平台,在相关教育主体的引导下,正确认识各类思潮的性质及特点,并对其进行判断和区分。不断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学习,提高对各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内在消化。
  参考文献:
  [1]闵琳芝.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9.
  [2]谢小芬.高校优秀辅导员特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3]邓美茹.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路径发展探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8.
  [4]数字化时代的媒体出路[N].人民日报,2016-07-28(10).
  (责任编辑:张咏梅)
其他文献
摘 要:协同理论在物理、化学、天文学及数学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其独特的理论视角,为教育工作稳步推进提供新的契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应以协同理论为载体,将其内在逻辑及中心思想融入思政教育体系,提高高校多元化思政教育能力,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能更好地满足现有基础教学需求,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理论知识输出与教育实践培养能力,为后续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及教育体系优化做好铺垫。  关键词:协同理论
摘 要: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愈发丰富多彩,特别是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的相互结合,更为人们提供了十足的便利。对于大学生来讲,互联网已成为形影不离的伙伴,不论是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互联网都会参与其中。互联网虽好,但也有诸多危害。就网络舆论而言,容易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态度、价值取向、个性心理等带来影响,如果是正确的网络舆论,将会起到积极作用,若是错误的舆论,将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说,面对褒贬不
摘 要:青年亚文化是在青年群体中生成且不断发展的,与社会主流文化存在明显差异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集合。这一文化体系是多元文化互相影响与冲击下产生的客观产物,不仅是青年群体对社会各类矛盾的真实反应,也是青年群体基本特点的集中体现,更是诸多媒介不断推动的必然结果。青年亚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同时发挥着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所以,重新审视思政教育面临的影响因素,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重视教育环境建
摘 要:无论何时何地,文化和精神始终是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建立起文化自信是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可。而红色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底蕴和动力,更应被大力宣传和弘扬。本文将目光集中于文化自信下的红色文化教育,分析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文化教育的问题,讨论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找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可以让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开展得更加顺利,对高校学生的思想产生引导和塑造。  关键词:高校教育;红色文化;思
摘 要:新四军文化蕴含丰厚的革命奉献精神,是我国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人文历史发展的沉淀,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将新四军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激发学生爱国情怀,锻炼学生奋斗意志,健全学生品质、品格,促进学生全面性发展,从而凸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价值。因此,本文立足于新四军文化的时代内涵,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学生成长两方面分析新四军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意义,
体验式教育是党员教育严肃性和教育教学“趣味性”的结合模式,当前大学生党员体验式教育存在体验式教育认识不足、教育理念有待增强、教育方案有待完善等问题.肇庆市红色资源
摘 要:大学生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本文调查分析得出:民办高校大学生整体生涯适应力水平良好,但受出生年月、户籍所在地和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影响,在年级分布上呈“U”型,大一和大四对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自信和生涯好奇明顯高于大二和大四,农村学生的生涯适应力较城镇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有差距,独生子女的生涯好奇、生涯自信、生涯控制和生涯关注都高于非独生子女。针对以上影响因素,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通过开展思想
摘 要:“精准思政”是为增强高校思政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以精准识别、精准分析、精准追踪为基本要求的新型教育工作模式。本文主要探讨了大数据助推“精准思政”的实践路径:借助数据分析以精准识别,强化育人针对性;利用大数据的实时性,整合教育资源;基于大数据平台助力“三全育人”管理与服务体系。旨在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教育工作的质量。  关键词:大数据;精准思政;实效性;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
摘 要:在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的信息化教育也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求,需要探索基层党组织信息化教育培训的新方法。在本次研究中,本文首先详细分析了基层党组织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其次对党组织信息化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其中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信息化教育培训的方法。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知,现阶段基层党组织在信息化教育培训中面临诸多问题,所以需要优化信息化教育培训方案,才
摘 要:兵团精神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长期屯垦戍边工作过程中不断积累而成的精神财富,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特点,是我党坚持努力奋斗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延续,同时又极具时代意义和宝贵的精神价值。本文阐述了兵团精神在新疆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应用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兵团精神在新疆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内容、方式与方向方面所具有的宝贵价值,并从创新德育教育工作模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校园氛围三方面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