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篇 积累财富 让人生升值

来源 :理财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laiyizhizailiu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过上“高配”人生的必要条件,首先是让自己的财富稳健升值,这就要通过一定的投资理财来实现。那么,怎样投资才能逐渐积累财富呢
  要想通过投资理财为自己增值,就要循序渐进,从最简单的产品开始,逐渐提升投资的难度系数,掌控自己的财富。
  比如,我们可以从简单的现金管理产品学起,等积攒一定财富后,再学习固定收益产品的知识,在有了一定的投资经验后,可以通过定投等方式,投资股票型或混合型基金,通过时间的积累,获得更多的投资收益。
  从“宝宝类”产品入门
  对于资金数量不多的人而言,互联网宝宝产品打开了“理财”的一扇门。由于操作简单、起点金额较低,因此最适合刚刚工作的年轻人。
  在收益上,宝宝类产品并不能算很亮眼,但是,比起仅有0.35%的活期存款利率,目前互联网宝宝类产品的收益率至少可以达到2%以上,是理财新人更好的选择。
  所谓“宝宝类”产品,本质上就是货币基金,在功能上属于现金管理类产品,以上3种叫法只是同一种产品的不同名号而已。此类产品的特点是:操作简单、起点金额较低、流动性好、可实时赎回(单个产品同一用户单日快速赎回限额为1万元)。
  近年来,宝宝类产品在快速赎回方面受到了一定的监管限制。
  2018 年中,监管机构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货币市场基金互联网销售、赎回相关服务的指导意见》,作出“货币基金单日单账户每日的快赎额度为1万元”等规定,降低了互联网货基产品的优势,其收益也开始逐渐降低。
  此后,银行系的现金管理类产品异军突起,它们不仅收益更高,而且在购买和赎回方面也没有限额,成为了投资者更好的选择。不过,在未来,对银行系的现金管理类产品的监管也将趋严,今年1月,银保监会、央行发布了《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通知》要求加强赎回管理,对单个投资者在单个销售渠道持有的单只产品单个自然日的赎回金额设定不高于1万元的上限,过渡期自《通知》施行之日起至2020年底。
  不过,对于理财者而言,宝宝类产品仍然是新人理财的首选,也是所有理财者不可或缺的配置。
  学习固定收益类产品知识
  有了一定的积累(如5万~10万元),理财新人就可以开始接触固定收益类产品了,购买这类产品主要是和银行打交道,比如国债、大额存单、银行理财产品等。此外,债券基金也属于固收类产品。
  大额存单本质上是银行存款的一种,特点是门槛较高,起存金额在 20 万元以上,利率也明显高出普通存款,通常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40%。一些小型的银行上浮幅度更大,甚至达到50%以上。大额存单可以通过银行网点的理财柜台购买,也可自行在手机银行、网上银行购买。购买前务必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了解产品的利率、期限、计息规则,以及提前支取相关规则。
  在银行理财产品方面,2018 年以来,根据资管新规要求,银行理财产品的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保本型的理财产品逐渐退出市场,原来靠刚性兑付来吸引资金的产品受到限制,净值型产品则越来越成为主流。净值型理财产品的风险要高于原来的传统产品,但可能获得的回报也会有所提升,投资者仍可以配置部分资金,获得一定的稳妥收入。
  债券基金是以国债、金融债等固定收益类金融工具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基金,相对股票而言,债券有收益相对稳定、风險较小的特点,因此债券型基金的风险和预期收益率都较股票基金更小,管理费也相对较低。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债券型基金并不是持有债券至到期,而是对债券进行买卖,通过对其未来走势的预测而获利,因此,债券型基金的主要收益来自于资本利得而非利息收益,是可能出现亏损的。此外,80%以上基金资产投资于债券类资产的就归类为债券型基金了,所以说,债券基金也并非完全不能投资于股市。按照投资股市的种类和比例划分,债券型基金分为纯债券型基金、混合债券型基金、可转债基金等。
  长期投资可通过“定投”
  对于资金较少的年轻人来说,通过定投的方式进行投资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所谓的基金定投,就是在固定的时间(如每月、每周)以固定的金额(如100元、1000元等)投资到某个开放式基金中。
  基金定投降低了对投资者“择时”能力的要求,一方面可以强制储蓄,另一方面也可以参与权益市场,获得比固收类产品更高的投资收益率。
  然而,虽然基金定投更适合“懒人”投资,我们也不能进行“机械”式操作,基金定投不意味着可以“闭起眼睛”投资,而是要对市场的趋势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应该在市场接近底部或者震荡市中开始定投,长期坚持,再在牛市中逐渐赎回基金。这样才能在一波牛熊周期中获得收益。
  在基金的选择上,要选择长期业绩比较理想的基金,因为定投的收益率是和基金的长期业绩密切相关的。
  首先,可以参考晨星和银河证券等基金评级,选择星级比较高的基金,同类基金中风险收益表现最好的就可以被评为五星基金。其次,在选择的时候,还要看相应的风险指标,因为基金的风险和收益是对等的,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基金,而不能只看评级高、近期收益高等因素。
  最后,基金定投分为前端收费和后端收费两种形式。前端收费就是在购买基金时按照基金的收费标准收费,因此在每一次定投时都要扣除一部分费用;而后端收费则是在购买时不收费,在赎回时才收取费用。对于长期定投的人而言,最好选择后端收费的基金,以减少投资过程中的成本。
其他文献
选择房产投资的人,大多看重的是房产升值带来的稳定收益,要用“炒钱”代替“炒房”,势必也要选择风险相对较小、收益相对稳定的产品。  在房产投资受到限制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人将目光投向了其他投资渠道,无疑,“炒钱”是当前最为热门的选择。  实际上,“炒钱”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可为何如今看来是那么有魅力呢?或许这与投资渠道受限分不开。  近十年来,房产投资一直给人一种收益既高叉稳赚不赔的感觉,楼市的长期活
期刊
专家提醒说,如果遇到一个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远远高于定期存款、保险、基金等中低风险的投资工具,购买门槛又很低,而且销售人员还承诺保本保收益,然后让你把原有的金融产品退掉转而购买他的“第三方理财”产品,这时消费者就要小心了。  近两年,理财产品爆发式增长,第三方理财机构随之兴起。并把私募股权基金、有限合伙理财产品等等一些高端复杂的金融产品纷纷降低购买门槛推荐至普通消费者的面前,声称年化收益高达10%以
期刊
近期,巴菲特掌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 13F 持仓表显示,股神在去年第四季度竟然买入了ETF基金。  谁也没料到,2020 年股市会在新冠肺炎这只黑天鹅的冲击下揭开行情,全球股市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或重挫。敢于抄底的,无疑是短线赢家,这在沪深两市更为明显。  而美国股市在稍有下探后,依然高歌牛市,道指、纳指、标普500和费半四大指数一度创出历史新高。股神巴菲特的伯克希尔,
期刊
大部分人家里没“矿”,必须靠自己工作赚钱,职业收入就是核心配置,走好职场之路,升职加薪也成了最重要的优化改造。  喜提低配人生没关系,一步一步来,也能凭本事升级,过上高配生活。实现职场升迁,加强赚钱能力,便是对自己的“改装升级”,方式包括提升学历、考取证书、内部升职、跳槽等等。  提升学历改头换面  学历是求职的门面。上班后还能安心下来读书的只是少数人,用业余时间念一个在职学历是相对容易的方式。获
期刊
单纯从楼市角度来看,疫情过后反而可能出現的是转危为安之契机,一线城市先抑后扬、稳中有升(5%~8%),二线城市保持稳定(±5%),三线及以下城市稳中有跌(-10%上下)。  最近,我接到几家媒体来电采访,意欲探询、了解此次疫情对房地产乃至经济可能带来的影响与冲击?以下是我的回答。  宣判病毒“死刑”的日子快到了  首先,跟许多专家将之与2003年的SARS相较的思考逻辑雷同,我同样判断疫情影响时间
期刊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应立足于上海的整体规划,着眼于提升上海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能,针对改革与发展中的短板和难题,精准施策。  2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央行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银〔2020〕46 号),在促进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深化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总体要求下,分别从临港新片区金融试验、金融业更高水平开放和长三
期刊
我们把那些未来能够成为大企业的小公司称之为“小而美”,并根据四条标准:与新经济相关;上市满2年;近3年连续30%以上增长;总市值小于百亿元,从A股1108家上市公司中甄选出30家小公司,为投资者提供一条有效的投资思路。  “小就是美。”经济学家舒马赫说。因此,多年来,小股票一直是资金追逐的对象。而小股票究竟美在哪里?美在过去傲人的业绩?美在活跃的股性?美在股本的迷你?还是美在漂亮的K线图?归根结底
期刊
同样的商品,不同购买渠道、不同时间价格都会有较大差异。想要有“高标准”的消费水平,不一定要高收入,花更少的钱也能享受更高品质的生活。  水果自由、猪肉自由、口红自由、包包自由、旅行自由……这些都是年轻人最想实现的理想,想要进行“毫无压力”的消费,家里没点“矿”基本是妄想。实际上,合理运用身边更为经济、更具效益的消费方式,或选择折扣时点和渠道购买自己心仪的商品,适当通过增加服务性消费的支出“升级”生
期刊
最近有消息称,有关部门正试图将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转变为住房保障银行,改变公积金沦为鸡肋的尴尬现状。公积金制度究竟有哪些顽疾?改革的方向是修改规则完善制度,还是彻底取消或并入住房保障银行?目前的公积金制度又该如何与住房保障银行顺利对接呢?  随着全国“两会”的开幕,各项重大民生议题集中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而经历了去年房价的再度上涨,对于公积金制度早已成为鸡肋的诟病再次引发探讨。  全国政协委员、住建部
期刊
科学的保险配置虽然不能直接帮助我们完全避免意外凶险的发生,但却能循序渐进地转移个人和家庭的核心财务风险,为实现“高配人生”构筑坚实的保障支撑。  “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会先来。”当社会压力逐步增大,重大疾病发病率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强,保险作为转嫁和管理风险的有效手段,已经成為许多“人生赢家”打造“高配人生”的必备工具。  客观而言,面对人生未知的风险和损失,大部分普通人通常只有两种方式可以应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