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上海交响乐团团长余隆

来源 :上海艺术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xiao880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响乐这一来自于西方的艺术品种与上海这座城市完美的融合与发展,这就是上海交响乐团与世界上任何一个交响乐团的不同所在,也是她的风格与特色。
  不久前,带着近百件乐器、600箱乐谱,上海交响乐团与驻扎了57年的湖南路小楼告别,搬至复兴中路的马鞍形新厅。从福州路小菜场5楼,到延安路,再到湖南路,有着135年的历史的上海交响乐团正日益焕发着生机。乔迁之际,《上海艺术家》杂志有幸专访上海交响乐团团长余隆先生,通过他富有激情的描述,我们或许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上海交响乐团。
  《上海艺术家》:上海交响乐团历史很悠久了,您认为这个乐团特色在哪里?
  余隆:上海开埠于1843年,从此,外来文化通过这座商埠,进入中国,与本土文化发生碰撞、结合,产生出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许许多多第一。上海交响乐团的前身——上海公共乐队诞生于1879年的上海,虽然当时的乐师均来自于西洋,但交响乐第一次奏响在中国大地,让中国人从旋律中感受到了国门之外的文化也是多么精彩。乐团最早广泛介绍西方音乐、最早演奏中国第一部管弦乐作品、最早培养中国音乐人才、最早培养中国交响乐听众,曾被誉为“远东第一”。
  上海交响乐团的发展从早期的“国际乐队”发展成为“全华班”,到今天的“国际阵容”,见证着我们推进中国交响乐前进的坚实步伐。我们看到了上海交响乐团为中国交响乐从无到有的巨大跨越和从萌芽到繁荣的辉煌积累做出了积极奉献;更看到了中华民族宽广的文化包容力和艺术创造力,把交响乐这个外来音乐品种,融化成了具有丰富艺术内涵的日常享受。
  上海交响乐团的诞生、发展和繁荣与上海这座城市息息相关,在135年的传承中,上海交响乐团始终代表的是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交响乐这一来自于西方的艺术品种与上海这座城市完美的融合与发展,我想这就是上海交响乐团与世界上任何一个交响乐团的不同所在,也是她的风格与特色。
  《上海艺术家》:评价一个优秀乐团的标准是什么?国外乐团还有那些方面可以借鉴?
  余隆:在国内恰恰缺乏这类的标准。你知道,上海交响乐团的音乐厅将于今年9月开幕,我们现在也渐渐要从原先的只管做好自己的演出,转变为需要运营乐团和一个音乐厅,还有我们的夏季音乐节和乐队学院;所以我们现在采用的是团厅合一运营模式,这个模式国内没有样板可以借鉴,对管理层是很大挑战,需要学习摸索和争取,夜以继日修正。在国际上“团厅合一”的范例很多,但不一定适合中国,不能完全照搬。上交既要和国际接轨,又要找到我们自己的特点,利用好资源,为同行提供范本和基础。
  《上海艺术家》: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和以前的演出场馆相比有什么优势?
  余隆:我想这个音乐厅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我之前说的,我们的团厅合一运营模式,它既是挑战,同样也具有优越性。它能最大程度地整合团与厅的资源,将乐团的文化、历史源源不断地注入到这个建筑之中。
  另外就是团厅一体后,我们在内容策划方面可以朝国际化方向走得更好、更远。交响乐只是形式,就像我们穿西装、打领带,只是正装的一种形式而已,重要的是人本身的内涵。如果西装里面的人,没有内涵,穿得再高级,也没有用。灵魂和思想,永远比包装重要。音乐业态同样如此,建设最好的音乐厅、最好的乐团,内容跟不上、做不到世界级水平,不能把中华文化最重要、最先进、最优美部分传递出去,就无法达到事先预计的完美效果。
  我们音乐厅还有以下四方面特色:
  1.极致视听魅力的呈现舞台
  以中国最好的演奏厅和录音室为目标,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由世界级建筑声学大师丰田泰久和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矶崎新领衔设计,是一座完全服从建筑声学理念设计的时代佳作。这座世界级音乐厅的神奇魅力,在于其能够带给观众在视听感官上最无与伦比的亲密体验。通过专业的声学规划和剧场设计,两个演出厅均能从各个方位呈现给每个人最佳的视听享受——艺术家们的舞台表现与厅的绝妙音效融为一体,听众也能在精巧的环绕剧场中获得“沉浸式“体验。
  2.多元艺术融合的文化地标
  是音乐,但不仅仅是音乐——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在音乐的范畴之外还融合了更多的精致艺术,撷取中西文明的精萃呈现给城市中的每个人,让人们在音乐的氛围中更好地感受文化魅力,为城市带来更多的文化气息,成为了上海城中以音乐为特色的重要文化地标,与毗邻的上海音乐学院一起,形成了堪比纽约林肯中心的“中国新兴音乐中心”。
  3.音乐教育普及的核心基地
  音乐厅还设有80米音乐教育普及长廊,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中国交响乐历史上的重要时刻并触摸到历史实物。长廊同时还开放试听区、互动体验区,并提供更多开放式的音乐普及讲座,让更多人在这里理解音乐并爱上音乐。上海交响乐团与纽约爱乐、上海音乐学院合办“上海乐队学院”将以此为教学驻地,为亚洲乃至世界范围的乐团输送顶级音乐人才。
  4.人文生活方式的体验中心
  不同于大多数剧场和音乐厅仅在演出时开放,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将常年对公众敞开大门,让大家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亲近这个音乐中心。在这里,听一场音乐会,看一场展览,读一本书籍,甚至是喝一杯咖啡,感受的是音乐的包容,实现的是与音乐的沟通,让音乐成为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上海艺术家》:在对外交流方面,上海交响乐团侧重于民族特色还是国际主流?
  余隆:这两者并不矛盾。我们要利用交响乐平台,把中华文化理念带给全世界,不仅仅是外国形式、西方形式的传播方式,用全世界能听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作用远远大过用别人听不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在多元化世界里,确定自己的目标,什么样的理念,必须符合更能体现中华民族价值观的诉求。2013-2014年上交音乐季委约作品《度》就是大提琴和笙合作。比如马友友,就很具代表性,马友友和中国的笙,双重协奏曲,讲述丝绸之路的地域风情和人文风情,2015年纽约爱乐要演这个作品是上交委约而不是纽约爱乐委约的,传递到纽约林肯中心。   《上海艺术家》:如何普及交响乐?如“草坪音乐会”这样的活动获得市民怎样的反应?
  余隆:这个是上海交响乐团135年来一直在努力的一件事情,我们一直在探索,用什么样的形式能够让交响乐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早在1926年,上海交响乐团的前身(上海工部局乐队)夏天都会在中山公园、虹口公园等地定期举行露天音乐会。我们一直希望通过更通俗易懂的曲目、更轻松的表演场地和形式、更亲民的票价来吸引更多的听众,丰富市民文化生活。从2010年创办上海夏季音乐节开始,我们每年七月都会以绿草如茵的城市绿地为主会场,给观众带来长达半个月的露天音乐聚会。在这里,古典音乐与电影、动画、民乐、乡村、爵士甚至流行乐等各个文化元素亲密无间,再加上多媒体表现形式,音乐的魅力被充分地释放,这是完全不同于在剧场听音乐会的感受。
  另外我们还有一个坚持了30年的品牌,上海交响乐团每周五室内乐音乐会,这个是在沪上乐迷中非常受欢迎的一个演出,票价最初是20元,现在也不过50元,在我们湖南路的排练厅,观众有中国人也有附近的居民老外,培养了一批非常固定的观众群。
  另外我们还有针对校园的MAP普及计划,是以演出+讲解配合的形式,在各大高校也非常受欢迎,需要提前预约演出。
  《上海艺术家》:柏林爱乐乐团差不多每年都会委约一两部作品,建立委约模式对乐团提升有怎样的影响力?上海交响乐团的委约情况是怎样的?
  余隆:2012年,上海交响乐团与纽约爱乐乐团联合委约美国著名作曲家约翰·科里亚诺作品《甜美的早晨》亚洲首演大获成功后,乐团开始紧锣密鼓筹划下一部委约作品。2013年,由上海交响乐团主导、联合中国爱乐乐团、广州交响乐团委约作曲家赵麟为马友友创作《度》,在国内首度开启以三大乐团联合委约,国际级演奏大师领衔首演的合作模式。11月3日,上海交响乐团在上海全球首演后,《度》还将在北京和广州进行巡演,有力推广了新作品的传播和影响,也标志着三地三团不断发展的紧密合作关系。与此同时,联合委约也减轻了演出单位的经济压力,委约费用由三团共同承担,可谓一箭双雕。
  今年9月我们新厅开幕的时候,我们向作曲家陈其钢委约了一部新作,即将世界首演。
  《上海艺术家》:是否有和国内年轻作曲家签约的打算?
  余隆:当然,中国作品始终是我们一直在关注的重点,包括中国当代的作曲家和旅居海外的华裔作曲家。与乐团合作的包括活跃在海内外的“新生代”作曲家谭盾、陈其钢、盛宗亮、周龙、陈怡、黄安伦、许舒亚、郭文景、瞿小松、叶小纲、唐建平、赵麟等,乐团与谭盾合作的电影音乐《卧虎藏龙》、《夜宴》、多媒体交响乐《地图》等,均获得了世界性的成功。乐团是有驻团作曲家制度,目前的驻团作曲家是朱践耳先生。
  《上海艺术家》:除此之外乐团还有什么提升实力的举措?
  余隆:在音乐教育方面,上海乐队学院将于今年9月开学,这是一所建立在专业演奏团体和高等音乐学院上的教育机构,由纽约爱乐乐团、上海交响乐团和上海音乐学院两团一院跨洲联手创办,以培养适应乐队需求的顶尖演奏人才为办学目标。上海乐队学院面向全球招生,每年约招收15名学生,入学学生都将获得不同等级的奖学金。
  乐队学院将通过专业基础和实践演奏类课程全面培养青年演奏家的乐队演奏水准。学生们还将获得一系列演奏及实践机会,通过进入上海交响乐团与纽约爱乐乐团等国际知名乐团实习演奏来积累实践经验,在实践中学习、磨合专业技巧,在未来的音乐事业中占据领先地位。上海乐队学院的建立将推动中国乃至亚洲交响乐事业的长期发展,为传统专业音乐教育提供崭新的平台,提升国际化专业乐团演奏人才培养质量,也将为中美两国的文化交流和艺术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其他文献
现实题材作品的创作是舞台剧目创作的难点,从选题源头抓起,从剧本创意出发,研讨会的目的在于为上海的舞台艺术创作重点研发研讨一批具有精品气象与潜质的现实题材作品,重视创作选题的研发、孵化与培育,着重表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即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反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成就、新创造、新思想、新风尚,鼓励表现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上海“四个中心”及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本土特色题材,鼓励创作“深入生活、扎根
期刊
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语境之下,“当代艺术”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指称,其复杂性可以在中国与西方、传统与当代等多重张力关系中见出。中国当代艺术无论在观念还是实践层面,既因此呈现出多元共生的格局,又蕴含着需要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抽象艺术的当代发展历程不仅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而且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当代艺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困境,也是大有裨益的。李磊作为其中颇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近年来完成了一系列极具个性特征的抽象
期刊
“艺术源于生活”这句话,在艺术界甚至在大众中,几乎已是一个常识。  可能正因为是常识,以至于人们反而很少去深思,同样是源于生活、表现生活的艺术作品,为什么有的表现力强,有的表现力弱?有的经得起反复鉴赏、琢磨以至于成为传世佳作,有的则如过眼烟云,经不起时间和观众的检验?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艺术家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体验、把握和提炼的深入程度,往往决定了其作品表现力
期刊
“政府主管”与“地域自治”是日本文化政策的两个关键词,两者体现了地域共治的特点和优势。日本早在二战后便启动文化重建的大工程,从文化基建、区域 规划、为艺术多元发展而作的平台搭建,再到政策法规的落地,前后也是经过了数十年的摸索与实践。日本对于文化基建的这些举措,或可成为我们的“他山之石”。  日本文化政策的沿革  先回顾一下日本战后国家的文化政策。  在1964年举行的东京奥运会以后,日本文部省于1
期刊
王杰(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近年来,我们对于当代中国电影进行了持续性的考察与讨论,这主要源于我们共同的一个研究理念:在某种意义上,当代电影是理解与阐释美学“当代性”的一个很好的文本。尤其是藉于当代电影观察,通过对中国当代发生的审美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可以发掘和阐释出中国经验的美学思想和批评形态。诸如近期上演的张艺谋导演的好莱坞版电影《长城》引起了众多的讨论,褒贬不一。尽管我们可以同意这并
期刊
当代音乐虽属新生事物,受限于难以理解和实践,常常被新时代的人们当做异类来看待。这种尴尬的地位诚然是音乐生活的大环境所致,使得当代音乐的推广和普及步履维艰。  当代音乐离我们很近。在5月11日和13日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中,两场中国当代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厅连续上演。闻名遐迩的荷兰新音乐乐团,顶尖学院派作曲家的激情碰撞,公益人性化的票价等等一切似乎在表明当代音乐正以前所未有地姿态贴近我们的生活。当代
期刊
戲剧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几乎每次重大的变革都与历史时代的更迭转变息息相关。中国当代实验戏剧的出现有其必然性,要谈今日之发展,必先述其历史。实验戏剧运动确实是中国现代戏剧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一次得失兼具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也是任何艺术门类都需要有的正常发展轨迹。黑格尔认为,宇宙万物存在即是合理。而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对于艺术亦如是。  在艺术界,无论是风格的创新
期刊
林 圣:欣喜地看到舞剧《早春二月》在年初首演,作为本年度上海推出的第一部舞台新作,您是不是觉得上海歌剧院在推动原创方面进行了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  方家骏:选题很好。原作设定的人物关系适合舞剧表现。两位女性人物性格对比鲜明,能形成强烈反差;男主角心理层面的内容颇为丰富,可供细细开掘,这些都为制作一部好看、耐看的舞剧提供了必要的元素。同时我也在思考,这些年为什么很少有人去碰这个题材?我想大致会基于这
期刊
王杰(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是一部关于“寻找失去的乡愁”的情感纪录片,真实记录我们这个时代亲情、爱情、友情在庸常的生活状态中飘逝的过程和状态。如果说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情感结构”的话,那么,在我看来,《路边野餐》把在快速现代化过程中,当代中国普通人的情感结构用一种别具风格的方式呈现出来。  肖琼(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教授):《路边野餐》是一部别出心裁的作品,导演毕赣首
期刊
由乐师来投票选举合作的首席指挥等非常契合乐团自身的艺术发展规律,而以行政任命的形式推出的指挥家,或许更容易产生合作中的各类问题。  一、体制筑造“音乐皇冠”  世界上有各种冠名的乐团,有的称为“爱乐”,有的称为“广播交响”,有的叫做“交响”乐团,有的则称之为“管弦”乐团,如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北德广播交响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马林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