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空间:重建生活美学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其说目前大陆茶席的许多形式都借鉴于台湾,包括从茶席的陈设,器具的使用,到品饮规范和其间的礼仪,倒不如说大陆茶道和茶空间,正在走30年前台湾茶文化复兴伊始走过的路。
  现今的大陆如同30年前的台湾,中产阶级兴起,对生活情趣的精致化追求开始回落到日常质地,生活美学开始兴盛。
  以禅为核心的日本茶道,继承的是宋茶道的点茶形式,至今仍有许多借鉴宋代的茶器具;而台湾的文人茶人是在讲究茶叶、茶具、泡茶工夫的工夫茶茶艺基础上,借鉴了日本的茶道流派,并从宋明代茶事中获得绵绵不绝的滋养,往茶艺里头注入了精神和美感,从而提出台湾茶道。30年来,台湾新兴起的茶室和茶空间,一脉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古雅精致,布置得非常舒服,还引入了日式的禅意,却绝不枯寂。
  如今大陆新兴的茶空间,是在美女泡工夫茶的原本基础上,加入对品茶的茶器、环境、时空等更精致的追求。
  大陆茶空间对台湾茶道的借鉴,有地域的局限性,台湾茶人所钻研的泡法、器具的使用,是在潮汕工夫茶和乌龙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不太适用于中国广阔的茶体系:从以往销往边疆和海外的饼茶——普洱、黑茶和安茶,到长江流域的绿茶,福建的乌龙茶、岩茶、正山小种和白茶,各自都有特性和专门的饮用方式。没有一种茶道能一统天下。
  台湾茶人李曙韵这样评价道,未来的茶道,还是会在大陆崛起。以乌龙茶为主要茶种的台湾地区茶道已经趋于稳定,但对于崭新变化中的大陆茶道和茶艺空间,变革和积累却正要开始。
  如今大陆的各路茶人、茶空间都在顺应这种趋势。广州珠江边的“榕荟”,是专注于易武产区古树普洱茶的茶空间。在世界茶起源地云南生产的普洱茶,从少数民族的“边茶”走到现在。刚开始,云南人用瓦罐烤普洱晒青毛茶喝,接着陆续融合了潮汕工夫茶的冲泡方式,用紫砂壶冲泡的方法,并吸纳了盖碗。一饼普洱茶,从拆开封皮到冲泡,充满了对器皿和手法的要求。
  由于历史、地域、人群和商业解释的混乱,普洱茶产区茶菁的复杂来源,仓储和转化的复杂工艺,在中国,普洱茶无疑也是水分最多、认知成本最大的一个茶类。普洱茶的价值内核是时间,性格刚猛的新茶,在时间的催化和微生物作用下慢慢氧化发酵,转化为平滑稳重的老茶,形成了甜滑醇的口感和后期的保健功能,以及升值空间。其中适宜的仓储条件是控制湿度并隔绝异味,如何进行细节控制,是各厂家的秘笈,包括买回茶饼的客人也需要妥善储存,否则在南方高湿度的天气下,容易产生霉变。
  在“榕荟”,教人喝普洱茶和建立正确口感的方式是对比各个年份转化后的汤色与叶底,逐一对比品饮,从而把握真实的茶叶品质。
  普洱茶依赖风土,可以说是一山一味,有着庞大的体系。加上年份、生熟茶工艺等因素,综合起来的口感变化是个矩阵,喝茶人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比对和感觉,是很难准确进行判断的。辨别是否是古树茶,可以通过对比品饮来感受,但并不是所有客人来茶馆,都会来一轮对比的,大部分情况下,客人只是挑选自己喜爱的口感,而不是特别关心是否是古树茶。但对于大部分普通消费者而言,要记住喝茶对应的体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能认知生熟茶,口感是否喜欢就够了。
  至于茶具的选择,由于可选的材质和形态实在太多,榕荟只取最基本的盖碗泡茶。紫砂壶会让茶汤更顺滑,但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茶,不能尝到最真实的味道。另外,空间内虽有日本南部铁壶和比较有设计感的紫砂壶,但不主动销售,随缘。在这个茶空间里,提供的是可靠的茶叶,以及帮人建立普洱茶的正确口感,一切回到简简单单喝一杯茶上。
  因居于百年大榕树下,取名“榕荟”,玻璃房依红砖墙建筑而起,古榕裸露于青石板上的根茎,似乎透过玻璃窗,将养分及生命力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喝茶人的时空和心境之中。饮茶人所居的环境条件,洁器、静室、佳景或好天气,山水景色“可望”“可居”对于视觉的满足,生动的空间气韵,带来心绪的自然流动。从宋明代起,这些都是被文人们对于茶会和雅集所格外看重的。
  榕荟的创始人,是从普洱茶爱好者投身到普洱茶行业。从榕荟茶空间可看到跨越中西古今的现代设计意识—混搭了欧式复古吊灯与大型榕树茶台、皮质沙发与雕花古桌、法式栅栏与板桥池塘、百孔火山石水吧与中式博古架。有别于一般主要接待单台茶饮客人的茶馆,榕荟的空间是可变的,将传统到老土的普洱茶与现代艺术、文化生活相结合。也许正是这种碰撞,让人在啜品普洱茶汤时,不会对JAZZ的音乐背景和新派西餐的搭配而感到突兀。这让人想到台湾茶空间的发展,也是最初从借鉴苏州园林风格,到有着空间设计、艺术经营背景的文人阶层的茶人的设计经营,才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以及真正具备了中国传统文化特点。
  30年来台湾茶文化的复兴,依赖于一批爱茶文人,从茶室空间见主人的修养。不仅仅是焚点香、插插花、挂些画,复习一下宋人四艺,学习几场进入大陆的小原流、草月流这么简单。须数十年来研究茶性和茶具,沉浸在茶与水的关系里,把美学修为和生活积累融入茶汤和茶席的情味之中。喝茶人用茶交流情感,达成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样无数个茶人的叠加,才形成复兴的趋势形态。而在如今纷乱的大陆茶事局面中,茶空间应该呈现什么样的面貌,茶道者的规范如何形成,中国茶道如何重拾和发展,也才刚刚开始。
其他文献
虽然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但中老年人突然出现了奇怪的幽默感甚至恶趣味,却可能意味着他会在几年后确诊痴呆症。  痴呆症多见于65岁以上老人,但40岁甚至30岁的人也有可能患病,人们所熟知的阿兹海默症即为其中的一种。根据英国研究机构的估计,2015年出生在英国的婴儿中有1/3会最终患上某种类型的痴呆,其中包括27%的男性和37%的女性。  来自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们这次的研究对象是48名额颞痴呆患
一只类似小霸王游戏机时代粗糙像素的小鸟,根据玩家点击屏幕的频率而上下浮动往前飞,在飞行的过程中,还要穿越上下两根水管之间留出来的空隙,这是一款由越南开发者Dong Nguyen制作开发的手机游戏Flappy Bird。  就是这么一款操作简单,画风粗糙的游戏,成为了世界各国“受虐狂”的最爱,玩家们都在各种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受虐”过程,Flappy Bird在推特上将近有6万人参与讨论。甚至Don
在《我的前半生》收视屡创奇迹,大结局数天收视破2,  并引发了褒贬参半的沸腾声后,我采访到了编剧秦雯。  在这次采访前,她曾接受了无数采访,  但,这次聊的重点有所不同:被忽视的30 女人。我是一个悲观者  在追剧的过程中,观众就能强烈感觉到,编剧秦雯的底色是悲观的。她借子君之口说出了“到底后半生如何生活,身边并没有一个好的范例。”她又给负心汉陈俊生,设置了善意和纠结的空间,这是人性里本就持有的灰
推介每年十大好书的榜单已经越来越逼近出版的真实情况。但我们仍然会用审慎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书单,邀请与某本书距离较近的书评人谈谈他们阅读该书之后的失望之处。首先要说的是,大多数入选的书都是有影响的、不错的书,相关书评也大多言之成理,以契合古人“横看成岭侧成峰”之义。
上海,这个令全国人民又爱又恨的城市,这回成了马走日演绎自己作死故事的背景发生地。姜文的镜头里,“上海”比近年其他描写上海的电影,少了几分“车墩(位于上海松江的影视基地)”感—即便在著名的李安的《色,戒》里,挥之不去的车墩感也在很大程度上败坏了我的胃口—影影绰绰的外滩轮廓线、著名的外白渡桥英伦味道十足的铁栏,辅以电玩感十足的迷离色彩,让《一步之遥》彻底沦为一部姜文同学可以自嗨到无以复加的壮阳片。  
木子美前记者编辑、现自由职业者,著有《遗情书》。  一个女友谈了N次恋爱后,到了想找个人定下來的年纪。放眼望去,那些只会摇滚不会生活的音乐男,只会高谈阔论不会赚钱的博士男,只会风花雪月不会做饭的文艺男,都不是合适人选,虽然以前信手拈来玩得也欢。  她很认真地跟我商量,有个认识超过十年,一直很欣赏她才华的男人,刚离婚了,他约她吃饭,然后看了电影,拉着她的手散步,打破了纯友谊,是不是可以考虑发展一下。
2014年12月下旬,北京街頭的七级阵风吹得行人快要喘不过气来。这是距离国贸仅两站地的一间街边“黄焖鸡”小饭馆。拥挤逼仄的店里,摆了七八张快餐桌椅。在15分钟内,各自吃完一份焖鸡饭和排骨饭的念斌和念建兰,戴上过去三十几年来都没有戴过的围巾和手套,逆着占座的人群挤出来。  突然,念斌停住脚猛回头,十几米外,一个站在“黄焖鸡”饭馆路口穿黑外套的中年男人似乎引起了他的警觉。他用老家话告诉姐姐,“这个人和
@冷白:为啥十一月份还在刮台风?  小南:什么,你这么快就不记得“海燕”了?它可是深秋11月还在耍威风呢。  飓风“艾玛”九月初重创加勒比海和佛罗里达,虽然这已经是夏季的尾巴了,但事实上,每年的台风季到此时才进行到一半。我们习惯上把6-8月的台风称为夏台风,9-11月的称为秋台风。  在影响台风强度的诸多条件中,表层海水温度是最重要的因素:海水越暖、蒸发越强烈,越有利于台风的形成和加强。在大洋中,
两男主角去救女主时穿着大衣迎面走来,路灯随他们走过全部爆掉暗下,弹幕都弹疯了,论坛里也都在议论这一幕帅爆了。  初看《鬼怪》時总被不合逻辑剧情搞得气急败坏,跑去网上吐槽,结果被迷妹们驱赶,说“你懂什么,这就是给女生看的啦……就是为了点燃少女心啦。”“点燃少女心”这个我也好有兴趣,不如让我们来看看这部韩剧是怎么做到的。    《孤单又灿烂的神:鬼怪》,估计这片名中国人看了都有点懵。神、鬼、怪,在汉语
在这位街拍大师看来,一位摄影师,就是一辈子用照片给自己画肖像的人。他拍的每一张脸孔,背后都有自己的存在。  “我来这儿,是要帮你建立自己的摄影视觉体系,而不是来教你怎么拍照的!”在深圳“玛格南摄影实践工作坊”的欢迎酒会上,一位身穿绿色摄影马甲,被众人簇拥的花白大胡子老头不客气地对学员说。  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的布鲁斯·吉尔登Bruce Gilden,在国际摄影界是一个颇为独特的存在。他从小在黑帮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