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一生值得品评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198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十分荣幸地邀请到了北德广播爱乐乐团与大名鼎鼎的钢琴家安德拉什·席夫来向我们展现贝多芬的音乐。从2016年10月14日至21日,除了上海,该团还将在天津、北京、哈尔滨和苏州演出。
  北德广播爱乐乐团创建于1950年,有着六十六年的历史。乐团位于德国汉诺威,以擅长演奏多元化音乐风格的作品且水准一流而闻名。它既是一个演奏巴洛克音乐的重要乐团,也是当代顶级的跨界交响乐团;更重要的是,对德国音乐传统的良好继承和发扬使他们成为诠释德奥作品的权威。
  这次率团来华的首席指挥安德鲁·曼泽(Andrew Manze)是2014年9月上任的。有评论称:“安德鲁·曼泽已迅速成为了他那一代最具激励和最鼓舞人心的指挥之一。他对曲目全面而专业的掌握,加之其非比寻常的交流技巧和无限能量,都让他显得与众不同。”曼泽也是许多国际顶尖交响乐团的客座指挥,包括慕尼黑爱乐乐团、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瑞典皇家斯德哥尔摩爱乐乐团等。曼泽是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院士,也是奥斯陆艺术学院的客座教授。
  此外,曼泽还是一位小提琴家,并且是世界主要的古乐器演奏家。他曾在剑桥大学专门研究古典艺术,1996年担任英国古乐学会的助理指导,之后又担任英国音乐会演奏团的艺术总监。他演奏小提琴的唱片相当多,其中不少都获得过奖项。他曾应邀为德国骑熊音乐出版社、布赖特科普夫与黑特尔音乐出版社新出版的莫扎特、巴赫的奏鸣曲和协奏曲的版本校订作出过贡献。2011年11月,安德鲁·曼泽在斯德哥尔摩获得了著名的罗尔夫朔奖,此奖项曾经的获得者包括利盖蒂、卡格尔、吉东·克莱默等著名音乐家。


北德广播爱乐乐团

  英籍钢琴家安德拉什·席夫(András Schiff)1953年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家庭。近十年来,他已经在二十个不同国家的城市演奏了贝多芬全套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在苏黎世市政厅的演出还进行了现场录音。席夫的独奏音乐会经常演奏J.S.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舒曼和巴托克的主要键盘作品。2012年席夫演奏的舒曼的《幽灵变奏曲》(WoO 24)获得了国际古典音乐奖(ICMA)。席夫现在的音乐活动主要是指挥和独奏,1999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室内管弦乐团,每年除了主持这个乐团的演出以外,还与欧洲多个室内乐团合作演奏。席夫曾荣获众多国际性奖项。2006年,他成为波恩贝多芬故居的荣誉会员,这也是对他诠释贝多芬作品的肯定和褒奖;2012年,他获得了由国际莫扎特基金会颁发的金质莫扎特奖章;2014年,他在女王生日庆典上被授予“爵士”称号。
  作为钢琴家,席夫对古典作品的演释细腻、完整而又有其个人特点。他曾表示:“贝多芬值得用一生去品评。贝多芬的音乐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后才能弹深弹透。贝多芬不是一个天才,他的音乐随着年岁增长而越发丰满,我觉得这与我自己的状态很吻合。”席夫的这番话似乎是一种阅尽人生后的深刻感悟,抑或是对贝多芬的创作思想、人生理念从哲学层面思考后的真诚表白。“贝多芬的音乐是说话式的而非歌唱式的。”席夫从演奏者的角度做出的这句总结,也正是贝多芬的伟大之处。
  这次安德鲁·曼泽率领北德广播爱乐乐团来上海,将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演贝多芬结构庞大、气势恢宏的《第三交响曲》,并携手安德拉什·席夫爵士奉献贝多芬最著名的钢琴协奏曲《第五钢琴协奏曲》,这场音乐会的“性价比”真的很高。
  我们习惯将贝多芬的创作按风格和年代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到1802年左右,第二阶段到1816年左右,最后阶段到1827年他逝世为止。《第三交响曲》作于1803至1804年,是贝多芬创作第二阶段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大家都知道,这部作品原是题献给拿破仑的,原稿上的标题是“波拿巴大交响曲”,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而写的。当初拿破仑对于贝多芬来说是一个革命的理想,是现代普罗米修斯。但当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时,便愤然撕掉已经写好题词的扉页。作品于1805年4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1806年总谱出版时,标题已经改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人物而作”。
  《第三交响曲》被认为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一部对于交响乐而言具有革命意义的作品,因为它大大扩展了交响曲式的可能性;其宏大的规模、贯穿于第一和第三乐章的紧迫的节奏驱动力以及终乐章的变奏曲式都是前所未有的,而最伟大的“葬礼进行曲”更是成为后代作曲家参考的经典,尽管这些特点在当时并不被认可。“贝多芬早期更多是一个‘仿古典’的、具有早期浪漫主义倾向的作曲家。大约1803年前后创作的《‘华尔斯坦’奏鸣曲》Op.53、《第三‘英雄’交响曲》Op.55和《‘热情’奏鸣曲》Op.57,贝多芬才彻底摆脱了浪漫主义的散漫随意性,坚决回归到海顿、莫扎特的封闭、简明而富有戏剧性的形式概念,并坚守了近十年。”(杨燕迪:《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修订版)之《导读》)。这些权威的论说,或许可以作为欣赏“英雄”交响曲的参考。
  贝多芬音乐创作的第二阶段佳作颇多,《第五钢琴协奏曲》就是我们十分喜欢的一首。贝多芬是一位出色的钢琴家,他在维也纳的早期就是以演奏他自己作品的钢琴家身份而著称的。他的前四部钢琴协奏曲都作于维也纳并在那里首演,而且都是由他本人担任钢琴独奏。只是到了完成于1809年的《第五钢琴协奏曲》,他的耳聋已使他无法继续演奏,才由他的学生担任首演的钢琴独奏。
  我尤其喜欢《第五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三乐章。在如歌的慢乐章中,你可以体会到作曲家如何经过缜密的思索,将几个简单的音符组合成无比精美的旋律。在回旋曲的终乐章中,你可以感受到作曲家如何层层推进他的乐思,并使音乐充满了精神抖擞的高昂姿态和自由自在、朝气蓬勃的动力。同时,我们也可以领略到在保留古典主义曲式的大轮廓下,贝多芬在乐曲的范围、结构、内容和演奏技巧上的创造与发展,以及比他的两位前辈海顿、莫扎特的伟大之处。
其他文献
旧金山交响乐团即将踏上第八次亚洲之旅,除了好听的音乐会以外,我想乐团还能带给中国更多,那就是如何专业地管理好一支职业交响乐团以及如何在中国建立起一个统筹全国乐团发展的专业乐团协会。而这两点,站在乐团背后的布伦特·阿辛克都可以告诉我们。  如何管理好一支顶级交响乐团?布伦特·阿辛克(Brent Assink)绝对是你应该咨询的人选。作为行政总监领导旧金山交响乐团十七载,又是美国乐团协会(League
期刊
筝,中国民族乐器,因其“铮铮然也”的优美音色受到人们的喜欢,也因其悠久的历史常被在前面冠以“古”字,而为“古筝”。  古筝近十多年来得到飞速的发展,学习者人数的迅增、大批优秀作品与演奏家的出现、乐器制作的兴起使它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鲜为人知一跃成为中国这块土地上最热门的民族乐器之一,并继续着燎原之势。  创作是推动古筝艺术发展的重要力量。按照目前演奏的曲目,古筝的音乐作品可以划分为传统作品与创作
期刊
1892年夏天,德彪西在一家书店里偶然发现一本新书,那便是他“梦想中的诗篇”《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这本书的作者、比利时象征主义戏剧家莫里斯·梅德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被誉为“比利时的莎士比亚”。梅特林克早年曾当过律师,后来在巴黎参加过象征派文学运动,1889年发表诗集《温室》和第一个剧本《玛莱娜公主》,受到法国评论界的重视。梅特林克的早期作品充满悲观颓废的色彩,宣扬死亡
期刊
这位八零后音乐家与许多成长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天之骄子一样,也在附中毕业后选择了远渡重洋,在美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琴艺。但与许多自视甚高的青年音乐家不同,胡盛华踏实努力,面对挫折和失败,有着一般人不具有的韧性和执着。他也是先成家后立业的典范,在国外熬过无数艰辛的岁月,面对如今令众多年轻音乐人艳羡的成功,他总是笑着说,一切都归功于对他不离不弃的太太。  我想,胡盛华就是所谓的“笨拙地努力着的人”吧。因
期刊
序言  《冬日彩虹》,冬日彩虹?  初见这个名字,已是神往心驰;一听这个作品,引动神思遐想。  2016年10月28日至30日,正值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之后、立冬之前。那寒意渐浓雨丝纷飞的三个夜晚,“上海民族乐团与E.宋歌音乐现场”,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连续演出三场。我专程前往聆赏10月29日第二场,想象中音乐应达及渐入佳境高潮将临的理想状态。  第一次落座于音乐厅西侧空间偏小的演艺厅,但见观众
期刊
英国音乐的发展尽管不像德奥那般涌现出如此众多的大师,但也有一些伟大的音乐家闪耀着熠熠光芒,亨利·普塞尔便是其中一位。作为真正翻开英国歌剧史第一页的作曲家,普塞尔凭借其高超的作曲技法赢得了广泛的声誉,他创作的戏剧作品复兴了英国本民族传统的音乐,使之成为英国巴洛克音乐的精华。因此,十八世纪的英国音乐史学家查尔斯·伯尼给普塞尔冠以“我们英国的俄尔普斯”(俄尔普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音乐天才)或“音乐领域的莎
期刊
我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进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任专职作曲工作,迄今已有三十个年头了。这些年来,我创作过不少动画电影配乐和主题曲,本以为只是做了点微小的工作,准备就这样踏踏实实地退休了,可不知道从何时起,我们当年一帮主创人员忽然成了大家的“噩梦”。  以前朋友介绍我,会说“这是上海美影厂的作曲”,近些年变成“这是《邋遢大王》的作曲”,有人听闻会表示出惊吓,然后告诉我,这片子有点恐怖,自己儿时曾受过父母“
期刊
第一次听到佐兰·杜科奇(Zoran Dukic)的名字是在2009年,那年他在杭州及上海演出,我从一位向来挑剔的前辈口中听说,现在大部分的演奏者都在过分地追求完美,已经好多年不曾有令他感动的现场演出了,佐兰的演奏是令他难忘的。从此以后,我就记住了这个名字。  在网上,佐兰的视频不多,而且重复性很高,即便听了他的CD,也只是觉得“不错”“很棒的演奏”而已。有一次读到一篇文章,作者是目前旅居北京的西班
期刊
“敦煌杯”系列民族器乐比赛由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发起并设立,各专业学会、民管会主办或支持,国家级各专业音乐团体、著名音乐院校的知名作曲家和演奏家等担任评委,旨在传播和发扬中国的民乐文化,并为民乐爱好者提供一个才艺展示和梦想起航的舞台。“敦煌杯”全国民族器乐比赛以二胡、琵琶、古筝为主,自2010年首届二胡比赛以来,凭借其公平公正、高标准、高规格以及高参与度,受到了专业人士和参赛选手的认可和好评,并被数家
期刊
双簧管与大管同为双簧乐器,它们是管乐大家族中的两个“兄弟”,国际上常把这两件乐器放在一起,共同举办音乐节、音乐周、音乐研讨会等,还成立了国际双簧协会。我国近年来与世界频繁接轨,也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双簧学会。这个学会成立仅四年之久,已经举办了两届四川双簧艺术周。2016年6月,这个国际性的双簧艺术周再次在成都四川音乐学院隆重举行,来自全国的双簧管、大管专家以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