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写读书札记开始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ongyingy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你说你读书也不少,但到了写作时却不能将平时所读的化作写作素材,每次写作文都是“裸写”。看到一些写作高手总能旁征博引,材料丰富运用妥帖,你的心里总是痒痒的。
  你的苦恼,我能理解。写作是和阅读密切相关的。叶圣陶老先生说:“许多作文中出现的问题看起来是写作能力问题,根子却是在阅读。”读书是蓄积、存储,写作是倾吐、表达,“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孟子·离娄》)。作文是读书下的蛋。没有读书的滋养、哺育,就没有作文的诞生。
  但另一方面,我发现,并不是所有读书多的同学都能写出好文章,多读不等于会读,只有那些多读且会读的同学才能写出一手好文章。
  那怎样才算是会读呢?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会做读书札记。
  哲学家弗洛姆在《日常生活中的两种生存方式:占有与存在》中,严格区分了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占有”与“存在”。弗洛姆认为,“占有”的生存方式的最高目标是更多的知识,而“存在”的生存方式的最高目标是更深的知识。由此看来,“占有”的读书,只是追求拥有知识的量,“存在”的读书,是生产性的,是人的理性的自证。读书札记,就是一种“存在”式的读书。
  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纳”而不“吐”,便是“占有”;“纳”中有“吐”,便是“存在”。“心亦吐纳”,方能达成良好的消化的吸收,这是皮亚杰说的,认识发生于主客体之间,反应取决于主体的“能耐”——学养状况。余秋雨说:“一个不被挖掘、不被表述的灵魂是深刻不了、开阔不了的。不被表述的灵魂无法不断地获得重组。不断的表述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组建自己的灵魂。”只有接收式的阅读,而没有输出式的写作,所获取的信息并不能真正化为我们的血肉。
  梁启超说:“读书莫要于笔记……无笔记则不必经心,不经心则虽读犹不读而已。”胡适也说:“发表是吸收的利器……手到是心到的法门。”民国语文教育大家黎锦熙也指出:“日札优于作文”“课业、泛览、生活与论文各不相联系,唯有日札才可使一元化。”古今这些论述,都揭示了读书札记的重要性。
  从中学生写作实际来看,写作高手一般都有自己心爱的读书笔记本,经常写写读书札记。2014年江苏省理科状元吴呈杰的语文高考获得141分的高分,他的学习心得是:“同阅读密不可分的是摘抄。我的摘抄是全校闻名的,高中三年积累了近五十万字。课余时间我的主要时间都是用于阅读上,将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品味并及时摘录到摘抄本上,在它旁边写好自己一闪而过的灵感火花。将别人的思想、观点内化为自己的。这样一个内化过程恰恰是语文学习的精髓。”我們在惊叹他的语文成绩时,更要看到他背后所下的功夫。近五十万字的读书笔记,让他拥有了傲人的写作资本。
  再讲一个例子。《名师点评:为生命松绑——一个高考作文满分学生的阅读笔记》一书,是2011年福建省高考作文唯一满分的白杏珏同学的读书笔记,白杏珏同学在给学弟学妹们介绍阅读写作经验时说:“进入高中后,我养成的最好的阅读习惯便是做阅读笔记。以前我读书,读过之后不会做任何记号,常常会忘记自己读过的某些精彩段落。在老师提出做阅读笔记的建议后,我开始实施这个方法,并很快地喜欢上阅读笔记。我做阅读笔记并不是单纯地摘抄,而是每抄一段便会用不同颜色的笔写上一小段自己的感悟,有时候我的感悟甚至写得比摘抄的段落长得多。这样一来,我做阅读笔记,不仅能反复品味精彩的段落,还能不时地练一下手写点东西,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还能拿出笔记本重读,一举多得。我打算保留做阅读笔记的习惯,并收藏我的所有阅读笔记本,我觉得这对于一个爱阅读的人来说,是最宝贵的财富。”
  据我的观察,语文学习优秀的同学大多有自己的读书笔记本,不是为应付老师的检查,而是为了自己精神成长和写作提升的需要,是自觉而为,而非被迫所写。那么,怎样做好读书札记呢?下面简单介绍几种读书笔记的类型。
  第一,应和式
  “应和式”的汲取,是丰富、超越自我的最佳方式。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所面对的作者,大多是阅历、知识、智慧比自己远为丰厚的年长者,“应和”,势必获益良多。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就是缩小阅历、知识的落差,意味着人的超前成长、成熟。
  「例1」看到一个大气的人,好比行走于莽莽野草之地,忽然撞见一棵森茂大树,在微风羽中,聆听了千叶万叶相互的交谈。……
  ——简媜《大气》
  白批:我也很欣赏大气之人。大气,但不傲气,举手投足之间自有一份气度惹人艳羡。简媜对大气之人的阐述很是切中要害,那些人,不争,不是因为不敢争,而是为人留道路;不让,不是不想让,而是坚守着原则。应有如参天大树一般,质朴的魅力,这样才能遮蔽一方水土,逍遥千年万年。
  「例2」我宁愿坐在一个南瓜上,并且独自拥有它,也不愿挤坐在一个天鹅绒的垫子上。我宁愿在大地上乘坐空气自由流通的牛车,也不愿坐在观光火车的豪华的车厢里,一路呼吸着污浊的空气上天堂。
  ——梭罗《瓦尔登湖》
  白批:我宁愿靠近大地而不是靠近楼阁,我宁愿尽一个凡人的职责、享一个凡人的幸福而后死去,而不愿将一生抛掷于滚滚红尘之中。
  「例3」石头是材料,神殿才是意义。
  ——圣埃克苏佩里
  白批:不知怎么突然想起以前看到的一个采访摄影师的报道,那个闻名世界的摄影师以其独特的画面构思出彩。记者问道,你觉得摄影最重要的是什么,光影或是景深?他答道,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想法。想法才是意义。神殿是形式,信仰是本质 。
  第二,品评式
  品,是品味、品赏;评,是评论、评析。品评,就是对所读文字进行细致而深入的品读。“品评式”较之“应和式”,理性、智性成分更多一些。
  「例4」文学应当是作家心中最后的堡垒。一个作家很难做个完人,但是他至少对自己的文学要做到真诚。不应当有作文或为文等概念,作品应当是作家淋漓的心血。为了这样的作品作家才活着,为了这样的作品青春被点燃,生命被耗尽。为了追求这样的作品,作家眼中只有一片辉煌的幻彩,而绝不会看到红地毯和金钱;为了保卫这样的自己的作品,哪怕是最弱小的作家也敢挺身而起,一直牺牲到自己心跳的最后一下。   ——《又是春天》
  白批:掷地有声。我感觉到了一种专属张承志的硬气。谁说文人必是娇弱无能的,中国文人只是大多成为了政治附庸,才不免多了圆滑和长袖善舞之感。张承志,是难得的敢于脱离束缚的作家,使文学成为文学,而不是一如千百年来中国所推崇的、文为政的附庸,又或者文为名利的附庸。逃离是一种勇气,寻梦更是一种勇气,张承志也许不是伟大的作家,但他至少具备了一个伟大的作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对于文学的热情和责任感——为文学,牺牲到最后。
  第三,探究式
  探究,指的是对文本隐秘的含义、道理、规律、因果等的揭示。理性、智性成分进一步加强了。
  「例5」创造是“用生命去交换比生命更长久的东西”。这样诞生了画家、雕塑家、手工艺人等等,他们工作一生是为了创造自己用不上的财富,没有人在乎自己用得上用不上,生命的意义反倒是寄托在那用不上的财富上。
  ——周国平《走进一座圣殿》
  白批:“创造”与“劳作”的不同在于,创造是创造者主观意愿促使的,而劳作是劳作者客观环境所支配。这样的不同自然会造成心态的不同,从而使得制造出的物件在本质上就有了优劣之分。我们能使用的东西仅仅能背负起“生存”二字,而不能使用的,往往足以承担“生命”二字。
  白杏珏对原文的中心词“创造”进行诠释,她引入了“劳作”作为参照,“同中求异”,指出两者的差别在于:“创造是创造者主观意愿促使的,而劳作是劳作者客观环境所支配……”这么做的目的,是要探究“用不上的财富”——不能使用的,何以比“能使用的东西”更有价值,因为前者足以承担“生命”二字,后者只能背负起“生存”二字。
  当然,读书札记的形式还不止以上这些,我们还可以将读书札记写成完整的一篇书评,或者将所读内容化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以前我班上有位同学叫徐玥,她有次读了余秋雨《问学》一书中的一篇文章《多记一个名字》,是写颜真卿的一篇文章。她读了后,深受感动,于是以颜真聊材料入文,写了一篇随笔《另一种富矿》,后得以发表。这也可以视为将读书材料内化后的一种写作。
  另一富矿
  徐玥
  德国政府曾将爱因斯坦的政治信条刻在政府大楼上,以此纪念爱因斯坦:“国家是为人而设立的,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
  我们不禁困惑,为什么德国政府不是将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关系式——“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刻在大楼上。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创立了相对论,研制出了原子弹,在物理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这是爱因斯坦的一大富矿,也是我们对他的固有印象。然而,爱因斯坦,这位在许多国度千年人物评选中都居榜首的俊杰,绝不仅仅是因为他在物理学上的成就。他既是伟大的科学家,更是杰出的思想家。但遗憾的是,我们被固有印象迷惑太深,却对其在思想史上的伟大成就和非凡贡献这另一富矿忽视良久。
  爱因斯坦终生追求民主和自由。他说:“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敬,而不让任何人成为崇拜的偶像。”他在骨子里蔑視权威,坚定地反对专制主义。一战爆发后,他开始宣传和平主义、民主主义和人权主义。他建立了“爱因斯坦反战者基金”,对于权威,他曾无不嘲弄地说:“为了惩戒我蔑视权威,命运使我自己竟成为一个权威。”
  爱因斯坦无疑是人文思想的富矿,这也就是为什么德国政府会将他的政治信条而非科学理论刻在政府大楼上。
  德国政府无疑是明智的,他没有让爱因斯坦的人文光辉湮没于科学巨匠的头衔下,也正因为如此,爱因斯坦才真正完整而永恒地将其光辉播撒于人类文明的星空中。
  然而并非每一个人都能有幸窥见这潜藏着的另一富矿的璀璨光辉,更多的则是沉浸于对显露富矿的固有印象中。
  不仅仅是爱因斯坦,我们曾一度认为颜真卿是大书法家,震撼于他淋漓傲然的《祭侄帖》;曾一度认为达·芬奇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惊叹于他梦幻唯美的《蒙娜丽莎》;曾一度认为憨豆先生艾金森是英国的喜剧泰斗,陶醉于他搞笑幽默的“憨豆世界”。然而,我们却不曾了解颜真卿也曾浴血杀敌,用生命捍卫大唐文化的最后一丝尊严;不曾了解达·芬奇也曾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极大贡献,他一生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搞发明创造;不曾了解憨豆先生艾金森是牛津大学电机工程博士,戏剧表演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每一个人都是立体丰满的,尤其是伟大人物,然而简单机械的思维和守旧单一的眼光,却将认知死死锁定于其固有光鲜标签,从而走向了狭隘与浅显,削弱了生命的完整性。若是能挣脱认知惯性,以开放的姿态,用心体悟,才能更接近一个完整而立体的生命,也才能获得发现另一富矿的欣喜。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曾经说过:“我们得先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的价值。”你心中有什么,才能从书中读到什么。于是我们可以说,“读”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写”,仿佛那是在“写”我所要说的一段话;“写”在某种意义也可以说是“读”,仿佛是在“读”着我心中早已存着的一段文字。这和海德格尔所说的“讲本身就是听”,“讲是对我们所讲的语言的听”,是同一个道理。
  因此,我想跟你说,无论就你的生命塑造、精神成长还是写作提升而言,一切都要从写读书札记开始。
其他文献
一年一度的放胆作文大赛又轰轰烈烈拉开了帷幕。我们的放胆作文大赛已走过十七年,走出过蒋方舟、笛安、张牧笛、朱紫嫣、苏笑嫣等青年作家,是青年作者走向文学道路的优秀平台,也是培养年轻作家的摇篮。在这里,我们挖掘了多少熠熠生辉的作文新星;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多少似幻似真的作文故事;在这里,我们展示了多少迷人梦幻的作文样本。  本期,我们展示太原市三所名校同題共写放胆文。激荡岁月,共同“放胆”,振奋青春,更精
期刊
语言学家说:“忍是心字头上一把刀。”  政治家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成功人士说:“你能把忍的功夫做到多大,你將来的事业就能成就多大。”  医学家说:“忍耐会积聚心火,不利于身体健康。”  而文学家却说:“忍耐是一帖利于所有痛苦的膏药。”  那么,在你看来,忍到底是什么呢?  我看啊,忍,没有重量。它却既可以压得人匍匐在地,又可以鼓舞人在理想的空间飞翔。正如勾践,他既可以忍得了去尝吴王夫差的粪
期刊
忍这一个字,就好像是卑微的泥。有什么事情需要隐忍不发呢?隐忍,是多么懦弱啊!这是我曾经的想法。那时候的我,意气风发,不懂得忍字的真正含义。  但是转折點来的就是那么突然。  当时的我,刚刚结束一个英语演讲比赛的复赛,那是一个难度系数很高的比赛,可我发挥很好,这令我十分开心。除此之外,我还在评委席上看见了我曾经的英语老师!见到她,我就好像想起了那些已经模糊的久远的时光,有着无忧无虑的嬉闹,还有自由自
期刊
小寒是第23个节气,春节前只剩最后一个节气——大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的特点是天渐寒,尚未大冷,但隆冬“三九”基本上处于本节气内,因此又有“小寒胜大寒”之说。  进入小寒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彩灯、鞭炮、香火等,为过节做准备。饮食上,涮羊肉火锅、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为小寒时尚。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小寒时
期刊
我是一个河南人。我以这句话作为我文章的开篇。  “我是河南人”这样的事实带给了我什么?是恨不得高到天上的高考分数线;是灰白的天空与连绵的雾霾;是在外省被人问到“你是哪里人”后那一秒的停顿和声音里没来由的心虚。这是河南,我的故乡给我留下的烙印中,并不令人满意的部分。  生为河南人,我承受她带给我的汹涌而莫名的自卑,同时不停反省着我们境遇如此的原因。我们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是一个鲜有人发声的群体。作为
期刊
不久前,有两所高校的奇葩考试题在朋友圈里刷屏。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思修考试中出了一道“态度题”,考生必须在7位老师的证件照中认出自己的思修老师,还必须正确填写名字。而武汉大学2017级人文科学试验班的《中国古代文学》的期末考试,竟是要求考生现场自己出试卷自己答。之所以被称为奇葩考试,是因为这两场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完全偏离了常规,可以想象不少同学在拿到试卷的那一刻,内心是复杂的。  续说:  考试的目
期刊
【写作要领】  咏物诗就是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诗歌,而现代诗指的是“五四”以来的新体诗歌。主要特点是自由成章且没有固定的格律,语言接近口语且不尚典雅雕琢,真切地表现出现现代人的丰富复杂的情感。写现代咏物诗的一般策略是:发现——构思——表达。  儿童眼光(一般属性)由点及面纪实象征个性化(时空顺序);  诗人眼光(本质属性)由表及里情景交融本质化(逻辑顺序);  哲人眼光(社会属性)由此及彼由物及人
期刊
何谓传奇?  古人云:传奇者,因奇而传。事,无奇不传。  1944年8月15日,张爱玲小说集《传奇》初版。有人评价说,这既是张爱玲解放前唯一的一部小说集,同时也代表了她创作的最高成就,一出版就轰动了当时的上海文坛,确实成为了一段传奇。  不过,对于《传奇》,张爱玲有自己的说法:书名则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遍人,在普遍人里寻找传奇。评论则说,在《传奇》里,张爱玲以一种十分冷静的态度,仿佛不动声
期刊
姑姑說祖母留下六百元钱咧  七九年可买四万个白馍咧  姑姑说八五年全家高兴着咧  家庭副业收入有百元咧  姑姑说九三年以前不敢想咧  一月打工挣百二十元咧  姑姑说九八年眼光高着咧  三月就超祖母一辈子积蓄咧  姑姑说〇九年地占了也不怕咧  砌一天砖就拿四十元咧  姑姑说可惜现在不能打工了咧  要在镇上租房照看上学的孙子咧  顺便学着卖菜咧  姑姑说苦着呢累着咧  眼睛里揉进晨星咧  下班月亮都出
期刊
阮恩是第一款兼具颜值、学习、人类情感的机器人。我们给他输入人类几千年来的文明历程后便让他苏醒了。阮恩睁开金属双眼,眼巴巴地与我们对望了好一会儿,软软地说:“为什么我不会眨眼?”接着一大拨的科学家围绕“你是一个机器人”讲了一大通机器人应该具备的属性。认认真真地听完后,阮恩又懦懦地开口:“可我不是要学习人类吗?”一屋子的科学家一下子安静了下来。最后所长决定由我这个总负责人为他编眨眼的程序,说完还在阮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