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活动单导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符合了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变了师生角色,这种模式看似将教师和学生从沉重的课堂中解放了出来,而实质上却是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要求教师更加严谨,学生更加自觉主动。
【关键词】“活动单导学”;师生角色;学习小组
《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课程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英语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在教师的安排指导下掌握知识、发展技能、拓宽视野、活跃思维和展示个性的过程,不能再是传统的“填鸭式”。师生角色也要转变,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要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instructor 或adviser。
一、“活动单导学”的意义以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活动单导学”,顾名思义,即教师将学习内容设计成不同形式的任务,以活动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组织、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长远来看,“活动单导学”模式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有益于学生的继续学习和未来发展。
然而,对于“活动单”的使用,师生们褒贬不一。有人说“活动单导学”将师生从沉重的课堂中解放出来了,师生的负担更轻了。也有人抱怨说使用“活动单导学”,课堂效率更低了,无法按照计划完成学习任务。基础差一点的学生会抱怨说有时候老师设计的任务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即使通过小组合作也无法顺利完成,这样的活动一点效率都没有,浪费时间;而能力强的学生又会觉得有时候老师设计的任务过于简单,根本无需小组活动……对于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也时常反思总结,结果发现:“活动单导学”模式下,虽然教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时间少了,学生们也不再需要埋头苦记笔记了,但事实上,这种模式对师生的要求更高了。
二、“活动单导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1.“活动单导学”要求教师在课前进行更充分的备课工作
首先,整个备课组的老师们要进行认真的集体备课,出谋划策,通力合作制定出高质量的活动单;其次,每位教师必须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本班的班情、学情进行充分的二次备课,采取更适合本班的活动方式,指导学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高三的学生练习量大,试卷讲评课相对较多。在进行试卷讲评前,教师可根据经验采取预测法、抽样调查法等将高难度题(即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也无法完全解决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提示或直接由老师讲评;对各种问题小组要讨论到何种程度,老师要有明确的要求,尤其在讨论阅读理解和任务型阅读时,要求学生要将文章中的依据找出来。
2.“活动单导学”要求教师在学习小组的划分上更有技巧性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小组的划分以2~4人为宜。由于学生在性格、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因此,教师在进行具体的小组成员确定时要全面考虑到这些方面的因素,根据不同任务的特点将学生进行混搭,促使其发挥各自的优点,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也可以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组成小组完成不同层次要求的任务。每堂课前,预先通知学生将座位调整好。这样安排会使得活动更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每个人都有任务可做,就不会出现上面的抱怨了。
3.“活动单导学”要求教师组织的活动具有多样性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认为,所谓“活动”,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一任务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展示讨论成果,最终教师点评。这样的思维太狭隘,活动方式太过单一,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活动疲劳,最终失去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比较注意活动的多样化,如竞赛、辩论等方式让学生一直保有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新授课学习Module5Unit2的课文Economy or environment, which do you prefer?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找足了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辩论赛,获得了成功。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更加饱满了,也帮助他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训练了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点的能力,一举多得。
三、“活动单导学”对学生的要求也更高
“活动单导学”若想要顺利进行,仅仅靠老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的密切配合。首先,学生在课前要进行充分的预习工作;其次,学生课前要通过各种途径准备好相应活动所需的材料;再次,小组内各成员间要相互合作,不能搞个人主义。否则,“活动单导学”也将会仅仅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发挥出其长远的效果。
总而言之,“活动单导学”较之于传统教学的优势不容忽视。众所周知,“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是“授人以鱼”,而“活动单导学”模式才是“授人以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人人都懂。此外,“活动单导学”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了学生合作共享的能力,有益于其将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教师千万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过分夸大活动单的作用,高估学生的能力,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让活动单发挥出其积极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第二中学)
【关键词】“活动单导学”;师生角色;学习小组
《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课程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英语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在教师的安排指导下掌握知识、发展技能、拓宽视野、活跃思维和展示个性的过程,不能再是传统的“填鸭式”。师生角色也要转变,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要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instructor 或adviser。
一、“活动单导学”的意义以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活动单导学”,顾名思义,即教师将学习内容设计成不同形式的任务,以活动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组织、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长远来看,“活动单导学”模式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有益于学生的继续学习和未来发展。
然而,对于“活动单”的使用,师生们褒贬不一。有人说“活动单导学”将师生从沉重的课堂中解放出来了,师生的负担更轻了。也有人抱怨说使用“活动单导学”,课堂效率更低了,无法按照计划完成学习任务。基础差一点的学生会抱怨说有时候老师设计的任务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即使通过小组合作也无法顺利完成,这样的活动一点效率都没有,浪费时间;而能力强的学生又会觉得有时候老师设计的任务过于简单,根本无需小组活动……对于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也时常反思总结,结果发现:“活动单导学”模式下,虽然教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时间少了,学生们也不再需要埋头苦记笔记了,但事实上,这种模式对师生的要求更高了。
二、“活动单导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1.“活动单导学”要求教师在课前进行更充分的备课工作
首先,整个备课组的老师们要进行认真的集体备课,出谋划策,通力合作制定出高质量的活动单;其次,每位教师必须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本班的班情、学情进行充分的二次备课,采取更适合本班的活动方式,指导学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高三的学生练习量大,试卷讲评课相对较多。在进行试卷讲评前,教师可根据经验采取预测法、抽样调查法等将高难度题(即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也无法完全解决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提示或直接由老师讲评;对各种问题小组要讨论到何种程度,老师要有明确的要求,尤其在讨论阅读理解和任务型阅读时,要求学生要将文章中的依据找出来。
2.“活动单导学”要求教师在学习小组的划分上更有技巧性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小组的划分以2~4人为宜。由于学生在性格、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因此,教师在进行具体的小组成员确定时要全面考虑到这些方面的因素,根据不同任务的特点将学生进行混搭,促使其发挥各自的优点,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也可以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组成小组完成不同层次要求的任务。每堂课前,预先通知学生将座位调整好。这样安排会使得活动更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每个人都有任务可做,就不会出现上面的抱怨了。
3.“活动单导学”要求教师组织的活动具有多样性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认为,所谓“活动”,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一任务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展示讨论成果,最终教师点评。这样的思维太狭隘,活动方式太过单一,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活动疲劳,最终失去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比较注意活动的多样化,如竞赛、辩论等方式让学生一直保有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新授课学习Module5Unit2的课文Economy or environment, which do you prefer?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找足了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辩论赛,获得了成功。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更加饱满了,也帮助他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训练了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点的能力,一举多得。
三、“活动单导学”对学生的要求也更高
“活动单导学”若想要顺利进行,仅仅靠老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的密切配合。首先,学生在课前要进行充分的预习工作;其次,学生课前要通过各种途径准备好相应活动所需的材料;再次,小组内各成员间要相互合作,不能搞个人主义。否则,“活动单导学”也将会仅仅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发挥出其长远的效果。
总而言之,“活动单导学”较之于传统教学的优势不容忽视。众所周知,“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是“授人以鱼”,而“活动单导学”模式才是“授人以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人人都懂。此外,“活动单导学”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了学生合作共享的能力,有益于其将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教师千万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过分夸大活动单的作用,高估学生的能力,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让活动单发挥出其积极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