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探析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y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概念辨析入手,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为主要内容,阐释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概念、设计理念、开发路径、步骤、方法和原则,并探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特点及创新。
  关键词:高職教育 工作过程系统化 课程开发
  进入2l世纪,现代企业和社会管理进入了以过程为导向的综合化运作时代,除了专业能力外,人们也更加关注劳动者在方法能力和个性特征方面的综合素质。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传授一种职业的专业能力以及与一般人性和社会工作相联系的能力,即职业能力。要想全面培养和促进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只能通过符合职业活动规律的即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来实现。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探析。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概念
  所谓工作过程,指的是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1]"。它的出现与发展,即课程开发必须是在有序性、整体性和生成性的原则下,从实际工作的需要和高职教育需要这两个维度上予以整体设计,必须有系统的逻辑路线。高职学生能力的培养必须遵循职业成长和认知学习这两个规律,在从新手到专家、从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过程中,使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学习实现融合,集成于一体,而不是分离。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名称和内容不是指向科学学科的子区域,而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我国高职教育经过数年的探索与实践,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路径、步骤、原则与方法,已经成形。
  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路径与步骤
  第一步是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筛选,即根据专业相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分析可采取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头脑风暴等方式,采用多种统计方法,以筛选出最典型的工作任务。
  第二步是行动领域归纳--典型工作整合,即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由于典型工作是筛选的结果,只有物理变化没有"化学"变化,这就需要对典型工作任务实施进一步归纳,以形成源于典型工作任务而又高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这是课程体系开发的平台。
  第三步是学习领域转换--课程体系构建,即根据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课程。作为一种教育,课程设计不能只考虑企业的需求,还必须关注人的一生发展。这意味着课程既要遵循职业成长规律,还要遵循认知学习规律。职业成长规律指的是从入门到熟练,从单一到综合,从新手到专家。认知学习规律指的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外围到核心,从形象到抽象。
  2、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方法与原则
  高职教育在满足企业功利性目标的基础上,必须关注学校人本性的教育目标。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为此,高职课程开发的具体方法和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体系建构。课程开发平台--行动领域与课程实施平台--学习领域,形成集合对集合的关系,通过基于职业科学和基于教育科学的转换得以连通。由此,课程体系在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进行排序时,必须考虑前导、后续和平行课程的设置及关系,以使教学资源得以科学、合理的综合应用和配置[2]。
  (2)课程内容编排。课程内容的编排,涉及每门课程的设计,应该按照工作过程展开。但仅仅只学习和掌握一个实际的具体工作过程,有拷贝、复制之嫌;学习两个工作过程,由此获得的学习成果具有偶然性。因而,按照工作过程展开的课程内容设计,必须采取比较学习的原则。
  (3)课程载体选取。所谓载体,是一种源于职业工作任务且具有典型职业工作任务特征,并经过高于职业工作任务的转换而构建的,符合教育教学原理要求的,能传递或承载有效教育教学信息的物质或形式。形式和内涵的排列组合,可以衍生出"无数"载体,这凸显了职业教育的魅力。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探析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上的创新,体现为:一是系统论。体现了系统论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思想。二是比较论。体现了比较学习、三生万物的思想。通过三个以上的同一范畴载体的系统化设计,第一个重在了解,第二个重在熟悉,第三个重在异同,这样的比较学习,使个体在"重复"中掌握"同"的工作程序,在"类比"中习得"异"的特质,进而实现能力的建构和歉意。三是生成论。体现了系统化的显性构成之中实现隐性生成的思想。这里的一个重要结论:凡共性的东西都可推论,其所涉及的技能和知识是可复制的,是可以量化、表述的;而个性的东西却无法推论,其所涉及的经验和策略,是很难量化、表述的。
  这就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哲学思考。它很好地应用了道教的哲学。《道德经》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就是工作过程,"名"就是知识和技能。工作过程,都不是永恒的;技能和知识,都不是永恒的。只有通过对可言说的工作过程以及集成其中的技能和知识的系统化学习,才有可能获得完整思维的工作过程,才有可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经验与策略--而这些"看不见、写不出"的知识,才是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所谓"大音希声,大道无形",这正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孜孜追求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赵峰,沈祖芸.上海思博职技学院:创新职业能力培养.中国教育报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语文是培养小学生情感的初级阶段,可以充分利用朗读教学来引导小学生学会感悟,学会表达。文本简单介绍了几种朗读教学的措施,来和大家探讨。  关键词:小学生 小学语文 朗读 朗读教学 教师  "读书魄万卷","三分文章七分读",这些话流传至今,不难看出古人对读的重视。它们不仅强调了读书的量,还更深层次的强调了读书的方法。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
【摘要】: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把"自主合作学习"引到我们的语文课堂,并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合作学习 自主 参与  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赛教课上,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的重要形式是上课时体现出的学生学习的主体
  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肺结核患者痰及外周血中结核杆菌进行检测,评价该检测方法对肺结核诊断的临床应用意义,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痰涂片检测方式相比,荧光定量PCR
摘要: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朗读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丰富学生的生活感情,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是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朗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其次,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
摘要:创造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而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时,创造力的培养尤其重要并且已经渗入到各个学科,当然语文教育也不例外,学者们在编写语文教材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可能的调动师生积极性意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教师们在组织教学方式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有意识、有方法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从认识自然和社会一般规律出发,在解读现象、分析原因的过程中,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进
TLR4(Toll-like receptor 4,TLR4)是Toll样受体家族的成员之一,是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的模式识别受体。脂多糖是细菌内毒素(endotoxin)的主要成分,是革兰氏阴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们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市场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基于此,英语专业的发展
[概要]:如何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水平(1)激发学生阅读思考的兴趣(2)倡导"语文阅读",甄别"语文阅读"与"文章阅读"(3)倡导与文本对话的多种途径(4)倡导富有个性化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5)积极关注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关键词]:提高 语文阅读水平 方法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出题的灵活性、选材的课外性日趋明显,则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不可能一蹴而就,故很多师生感到无所适从,茫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那么什么是习惯呢?习惯是指一个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的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一个人的习惯有许多,那么作为教育者我认为在众多的习惯养成中阅读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所谓阅读的习惯指的是不需要别人的强制也不需要自己的警觉,就能自然而然的去进行阅读的种种动作。《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