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译与佛经翻译比较研究》所用的研究方法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haohui9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佛经翻译和圣经汉译在中国均有悠久的历史,两者对中国社会和文化有重大的影响。相应地,在翻译方面也吸引了众多学者的注意。相比之下,《<圣经>汉译与佛经翻译比较研究》这一文章从各个角度比较圣经汉译与佛经翻译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更具有代表性。这一文章主要采用了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方法,本文就其如何运用此方法分析圣经汉译与佛经翻译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做进一步详细论述,给广大方法研究者对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圣经汉译;佛经翻译;共时研究;历时研究;差异性;相似性
  作者简介:吴润妍,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业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翻译、二语习得。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1
  一、引言
  基督教的《圣经》和佛教的经典都是作为宗教文化传入中国的,圣经汉译和佛经翻译都历时千年之久,激起了广大学者的研究兴趣,其中《<圣经>汉译与佛经翻译比较研究》这一文章从各个角度比较圣经汉译与佛经翻译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主要采用了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二、共时性研究方法下圣经汉译与佛经翻译的比较
  共时性研究,指从某一历史时期面对其现实问题进行横向比较与分析研究。它将某一时期翻译研究情况作为出发点,经过客观,详尽深入地比较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共时状态是语言的相对静止状态。我们得假定圣经汉译与佛经翻译中的各个要素在某一时期静止下来并同时存在,才可以清晰准确地描述这些要素以及要素与要素之相似与不同。
  此文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共识性研究的:通过将圣经汉译与佛经翻译放在同一维度上去对比,得出了众多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相似性如:第一,都是对二者及其文本自身具有的宗教、哲理、文学性质的首次肯定。第二,佛经翻译和圣经汉译对中国文学的发展都有贡献。翻译使中国古代文学获得一种解放,白话成为当时的文学标准语言(胡适,1928)。第三,佛经和《圣经》是通过沟通西域和中国的“丝绸之路”由西域人士传来。第四,二者最初译作的性质均为“撰本”而不是“译本”。最后,都表现在对“汉语文化所固有形式”的追求上。二者的差异性如下:首先,西方圣经翻译有一个版本多次被翻译的传统,传播到世界各地,因而带有世界性特征;中国是佛经翻译的中心,因此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特征。其次,由于《圣经》版本不同,译家门在翻译过程中遭受各种挫折与灾难,译者甘愿埋没其名,不求名利;我国皇权比较支持佛经翻译,中外译家得到皇室的重视,社会地位很高,有时就职于统治高层。最后,《圣经》文本的主导性价值或首要价值是宗教性;汉译佛典的首要价值是哲理性和文学性。
  三、历时性研究方法下圣经汉译与佛经翻译的比较
  翻译研究中的历时研究是指从纵向的角度出发,对两种翻译现象在时间顺序下进行对比、分析、作出客观的评价。既可以研究整个领域的发展趋势,也可以研究某些个别的语言现象。从实践的角度对圣经与佛经翻译在不同历史阶段所表现的特点加以研究可以看到,“翻译”活动本身是动态发展的,是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实际需要,在形式上不断丰富提升的。随着翻译活动具体时间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也会有一定的提高。这种“动态的”方法就是历时研究的方法。
  从历时性进行对比研究:差异性如下:首先,随着历史潮流与翻译理论的不断更新,圣经汉译的翻译理念与准则,相应地也随之变化。从18世纪末,译者贺清泰翻译《古新圣经》时,主张逐字译法,并开始考虑读者的感受(徐宗泽,1949: 19),再到19世纪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以及之后奈达的“动态功能对等”理论。不同的历史阶段,所用的翻译理论不同。其次,佛经在中国的翻译以“使节文化”的面目出现。到了19世纪,圣经汉译活动与帝国主义的侵略策略有干系,遂有“征服文化”之嫌。相似性如下:第一,两者在翻译理论的运用上经历了三个发展过程。佛经翻译理论的发展可概括为:“案本—中道—圆融”三个阶段;(赵秀明,2004)圣经汉译理论的发展可概括为“本文本意—意义忠实—信达雅兼备”三个阶段(任东升,2006)第二,从语言媒介的更替上看,圣经汉译和佛经翻译都经历了“口头传译—转折翻译—直接翻译”三个阶段。第三,翻译主体都经历了“外国人主译—中外人士共译—本国人主译”的更替。
  四、结语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清晰地了解到圣经翻译与佛经翻译之间的相似与不同,促进我们对西方圣经翻译与我国佛经翻译有更深入的认知。共时状态是語言的空间态,历时状态是语言的时间态,从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状态来分析,才是全方位的。我们主张,既要观察两种翻译活动的共时状态,也要观察它们的历时状态,这样的观察才是全面的观察。
  参考文献:
  [1]任东升.圣经汉译与佛经翻译比较研究[A].上海翻译,2008 (03) 46-49
  [2]胡适.佛教的翻译文学[A].1928.
  [3]任东升.圣经汉译研究:述评与展望[J].上海翻译,2006(3)15-20.
  [4]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1949年版影印)[M].上海:中华书局,1949: 19-20.
  [5]赵秀明.佛经与中国翻译理论[D].天津:南开大学,2004.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主要从模因的角度分析英文新词Normcore。模因作为可传播的文化观念或行为,其传播特征包括复制、变异、选择和传承。Normcore从最初兴起的中青年时尚风格,到被文化理论抽象化,从线上理论到线下实践,涵义穿越反时尚和时尚,充满后现代网络世代所特有的严肃与戏谑并存之反讽意味, 具备了模因的自我复制、变异、选择和传承的特征。  关键词:模因;Normcore;复制;变异;传承  作者简介
摘 要:在日常的交流中,为了产生某种交际效果,说话人会在特定的语境种临时创造出一些新的词汇,这些词汇包括新形态、新意义的词,也包括语义拓展后的原有词。本文主要对临时性词汇的定义、特征、生成方法以及其达到的不同功能进行介绍,以期对英语学习者从多种视角分析研究临时性词汇提供基础。  关键词:临时性词汇;语用功能;生成方法;语境  作者简介:董文英(1992-),女,汉族,河南新乡人,郑州大学外语学院
摘 要:语言资源主要由语言本体和语言社会应用两部分构成,立足于语言本身,通过更加深入地认识语言的属性,语言资源学的言论不断被提出和发展。本文试从资源科学探索语言资源保护的科学意义,以启示更好地保护、开发语言资源。  关键词:语言资源;保护背景;科学意义  作者简介:武松静(1996.6-),女,汉族,辽宁辽阳人,河北大学文学院本科在读学生。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介词是汉语中重要的词类之一,是用来区别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本文首先根據语义功能将介词分为六类,再从《宛陵录》中挑选出其中的代表型介词进行简要分析。《宛陵录》中介词的系统研究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关键词:介词;语义功能;时间;空间;被动;对象  作者简介:王云帆,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
针对未来多功能一体化雷达探测、通信等多样化需求,雷达系统的发射链路需要在探测和通信两种不同应用下同时输出高效率特性.但是基于非恒包络的通信信号具有高峰均比特点,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