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防性应用头孢曲松不能改善急性卒中患者的功能转归
【出 处】
: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发表日期】
:
2015年23期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 EPVS)与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连续入组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完成头颅MRI检查并进行EPVS分级,在发病3个月时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目的探讨131I–间位碘代苄胍(131I–metaiodobenzylguanidine,131I–MIBG)治疗恶性嗜铬细胞瘤/恶性副神经节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2月至2014年4月96例行131I–MIBG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恶性嗜铬细胞瘤60例,恶性副神经节瘤36例。有高血压症状患者78例(81.2%),隐匿型患者18例(18.8%)。治疗前24 h尿去甲肾上腺素(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的预测因素。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4年4月期间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并收集两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基线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T helper cell, Th)亚群。采用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单次和双次氧–葡萄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 OGD)原代皮质神经元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 SIRT1)、AMP活化的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活性和ATP含量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皮质神经元取自18 d Wistar
颈动脉钙化是发生在颈动脉管壁上的钙沉积,当发生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时临床意义较大,是进展性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近年来,对颈动脉钙化的发生机制和影像学检测方法的研究不断进展和更新。此外,关于颈动脉斑块钙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及其对治疗决策的影响也是研究的热点。然而,颈动脉钙化的利与弊一直存在争论,有学者认为颈动脉钙化是保护性因素,但也有学者认为其会促进斑块易损性。文章从上述几个方面对颈动脉钙化
目的探讨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 ABI)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发病7 d内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双向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测ABI。END定义为发病7 d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总分增加≥2分或运动项目评分
白藜芦醇在脑缺血中具有多种神经保护作用,包括减轻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最近的研究显示,白藜芦醇的这些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激活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