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缘于生命是什么的深层追问与思考,我们在全力打造学校的人文和谐教育品牌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主要有:用文化底蕴打造学生健康成长的磐石之基;让班级文化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灵动源泉;使锻炼能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自由天地,从而努力使学校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
关键词:学生和谐成长 人文校园 文化底蕴 班级文化 锻炼能力
Makes humanities campus which the student grows harmoniously
Jiang Huaishun
Abstract: The reason is any indepth closely examines in the life with the ponder,we were making the school the humanities harmonious education brand aspect to carry on the positive exploration with all ones strength,including:Makes the student health growth with the cultural inside story base of the rock;Enable the class and grade culture to become the student health growth the nimble and resourceful fountainhead;Causes the exercise ability to become the student health growth the free world,thus causes the school to become the student diligently to enjoy the growth joyful ideal paradise.
Keywords: The student growsThe humanities campus Culture inside story Class and grade cultureExercise ability geography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1-0034-03
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貌似简单实则寓意深远的问题。[1]由此引伸出我们的深层追问与思考:学生是什么?学生是人,是正在长身体的青少年,是心智尚在发育的缺乏社会经验的人,是需要与同龄人交流感情的人,学生还是会唱歌的人、会作曲的人、会画画的人、会演戏剧的人、会写小说的人、会讲故事的人,他们也许还是晚会的主持者,是聚会的召集人……,他们有他们的生活方式,有他们的朋友圈子,甚至有他们自己的语言,我们听不懂,可是我们应该学会听懂。
无论家长还是教师,都要关心学生作为人本身的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关心其他人,以及人类本身的问题,才能了解人类全面发展的需要,关注人类今天的生活和明天发展的问题。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2]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好好体味这句话。否则,教育出来的学生就有可能“像一架安装了坏发动机起飞的飞机一样,不但会自身毁灭,而且也会给别人带来牺牲。”
近年来,我校立足于“为师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的治校理念,坚持“让教师和学校一起发展,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基,对学生的终生幸福负责”的办学思想,以培养“志趣高远、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特长明显”的学生作为行动纲领,把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两个习惯、一个教育”进行强化培养,在全力打造学校的人文和谐教育品牌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
1.文化底蕴——打造学生健康成长的磐石之基
文化底蕴关系到学生真正的精神体验、人格品位、创造智慧,甚至是生命的幸福。看一看时下的学生生活:机械而单调,封闭而禁锢,平庸而乏味;他们在题海里挣扎,在作业山上爬坡;独特个性长期被压抑和忽视,身体健康、兴趣爱好、脾气秉性、爱心善意、孤独忧郁、寂寞焦虑、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这些与生命俱在的重要因素,越来越不被关注,而那些身外之物、那些数据指标却张牙舞爪地占据了学生生命的内涵……过于功利的应试教育已使得当今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变得越来越狭窄,他们的心灵越来越走向沉重和荒芜:没有英雄崇拜;缺乏责任意识;规则意识淡薄;自我中心膨胀;不懂感恩;不会合作;审美观念扭曲;男女生中性化倾向日益加剧……
可以说,教育一旦丧失了人文,就可能进一步损害人的理智和创造性,甚至会弱化情感而危及道德人格的生成。中科院院士,华中理工大学前校长杨叔子有句名言:科学与人文相融则绿。人文从哪里来?人文从阅读中来。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博士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高度重视人文教育,该校严格遵守一条常规:每个年级都要向学生推荐必读书目,每个年级都要求学生背熟一定数量的文章。他们认为,如果读不完推荐的著作,就是一种缺少文化和无知的标志;如果学生不能背诵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断,那么他就不会在智力、道德、审美、情感等方面得到合乎要求的发展。基于此,我们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读书条件,营造浓厚的人文舆论氛围,新落成的图书实验楼内将建设大型的图书阅览超市,向全校师生开放,为保证图书的阅读质量,所有新增书目已经向全体教师和学生会成员征集统计。定期在学生中间开展读书、征文、演讲活动,不定时组织各种规模的朗诵大赛、广播站播音员校园海选,以此促进学生博览群书,咏涵经典,咀嚼生活,从而积淀文化内蕴,净化心灵世界,提升人格品位。我们必须让学生懂得:书籍能够将我们引入一个高尚的社会。在那里,古今中外圣人贤士群聚,仿佛与我们共处一堂,让我们亲聆教诲,亲见所行,心心相印,欢悦与共,悲哀同历。一本好书是金玉良言与思想光华的总成,令人感铭于心,爱不忍释,成为我们相随的伴侣与慰藉。当诱惑袭来,高尚纯美的思想会像仁慈的天使,翩然降临,一扫杂念,守护心灵。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一个人始终不渝的崇拜着一个伟人,他一定能减少许多庸人层次的烦恼,一定能够较容易使自己摆脱低层次的现象缠绕,从而使自己朝着所崇拜的偶像的方向攀登。每个寒暑假,我们都组织学生至少阅读一本名人传记,做好读书笔记,写出读书心得。让学生在阅读中胸怀开阔,目光高远,屡挫屡战,从名人成功的足迹中吸取力量,用名人成功的实例撞击学生封闭的潜能之门,呼唤学生的创造激情。让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认识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并且不懈地努力,使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开阔。暗淡的眼睛从此被点亮,怠惰的双脚从此有了欢乐前行的动力。
2.班级文化——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灵动源泉
班级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工程,代表着班级的形象,体现了班级的生命。我们注重班级文化的培育,大力开发校本课程,让教育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各班根据学校统一部署,结合本班实际,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聪明才智,制定了刻有鲜明个性烙印的班歌、班训、班级公约;要求每名学生在书桌上摆放自己的座右铭,座右铭上要写三部分内容:第一自己最崇拜的人;第二自己要追赶的同学;第三针对自己的思想弱点写一句医治这一弱点的格言。这种来自于自我要求的生本文化更易于学生内化,更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团结、民主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许多班级还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像刘建宇老师,为进一步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带领全班同学赴北京考察学习。考察期间的所见所感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天安门庄严的升旗仪式激发了他们崇高的民族自豪感;毛主席纪念堂让他们感受到了伟人的人格魅力;军事博物馆让他们接受了一次最直观的革命传统教育;故宫、长城让他们了解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圆明园的残垣断壁让他们懂得了“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清华、北大讲堂让他们感悟到了名校的文化底蕴和“天才出于勤奋”的道理……而考察归来后开展如何提高自己文明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反思与总结,则唤醒了他们心中沉睡已久的“大写的我”。实践证明,“走万里路”才能“知天下事”,现实生活教育远比课堂上的空洞说教显得更有力量。
我们强调以评促建,每学期都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采的活动:如黑板报、手抄报、广播操、班歌、演讲、征文比赛等,形式多样、贴近学生、富有实效。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知识教育和情感熏陶。在继续规范和完善学生“成长档案”使用的同时,在求实求新上下功夫,多元化评价方案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正面的评价,于每学期“三好”、“优干”评选之外,每学年上学期开展系列“十佳”和各类“星级学生”评选,下学期则加入“校园学生人物”和“阳光学生”等评比认定。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了更多的锻炼过程,得到了更多的感悟、感动,享受到了成长的快乐。
我们坚持“主题小一点、内容实一点、形式活一点”的原则,使学生“养成一种品德,学习一种本领,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依托班级抓好体验教育,在各班深入开展“1234”活动。“1”就是每一个学期每一位学生都要讲一个让自己感动的故事,那么一个学期下来就有四五十个感人的故事使他的心灵产生震撼;“2”就是每周写二篇日记,一篇写使自己快乐的事,写出过程,写出内心感受,写出谁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写出自己应该如何也使别人快乐,一篇写使自己烦恼的事,也写出过程、感受,写出自己怎样不给别人制造麻烦;“3”就是书写三个自我,一个是过去的我,二是现在的我,三是将来的我。这是对自己的承诺,也是对他人、对社会、对未来的一种承诺,它会激励学生不断进步;“4”就是寄四封信,每年都有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和老人节,在这四个节日要求学生给自己的父母长辈和老师写一封真情实感的信,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老师的教育之恩。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习惯成自然”就是能力,而培养一切习惯的切入点就是从小事抓起。200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秉承“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的理念,科学吸收、合理嫁接盘锦经验和魏书生班级管理思想,以培养“十个文明习惯”(微笑待人、每天为父母做件事、见面主动打招呼、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按规则办事、说了就要努力做、用好每一分钱、集体的事情一起干、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和“十二个学习习惯”(记忆习惯、演讲习惯、读的习惯、写的习惯、定计划的习惯、预习习惯、适应老师的习惯、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的习惯、自己留作业的习惯、整理错题集的习惯、出考试题的习惯、筛选资料总结的习惯)为载体,努力做好“五个结合”即: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相结合;反复强化与积极疏导相结合。持之以恒地加以反复强化训练,不贪大、不贪多、不求全,锲而不舍地抓好落实,引导学生把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平凡小事,做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快快乐乐、如诗如画、如舞如歌,直至真正养成良好的习惯。
3.锻炼能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自由天地
教育是启迪智慧、润色生命的活动历程。关注学生成长的自我教育,是教育的人性化回归,这种回归必然表现为德育生活化,德育必须鼓励学生做积极的生活者,没有亲身实践、亲历亲为和情感体验的德育是苍白无力的。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学生管理的主题词就是:责任、规范、体育和艺术。
我们始终把学生干部培养当作学校的一项重大工程来抓,把最优秀的学生吸收到学生会队伍里来,又尝试用学生干部评价学校重要环节的管理与服务水平。通过参加学校管理,广大学生干部的竞争意识、主人翁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为学校建设出谋划策的热情明显增强,整个学校以人为本的管理氛围日益浓厚。
把全校学生的课间操当成一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进行自主管理教育的课程来抓,使课间操作为展现学生风采的广阔舞台,保持并焕发出了蓬勃的生命活力,形成了我校“两个习惯,一个教育”的标志内容和对外交流的窗口。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以新道德教育的实践与全面铺开为契机,提出了以《在生命体验中提升自我的道德素质》为主题的新道德教育设计方案。深化升旗仪式改革,不断挖掘和拓展丰富的德育内涵。开展“国旗下讲话我来写和主题征集”活动,并充分利用校刊、校报以及《中学生》、《中华少年》等报刊杂志对优秀作品广为宣传,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成就感,每周参加征文的同学就有2000人左右,占到学生总数的40%。庄严的升旗仪式上,评选出的“状元稿”由学校精心挑选的优秀学生演讲,政教主任介绍国旗班班主任先进事迹,学生代表献花,国旗班学生代表介绍先进班集体;增加了“每周校园之星”的风采展示,由校长亲自献花、颁发证书及奖品。升旗仪式作为实践“新道德教育”的起步台阶,真正成为了唤醒师生生命尊严、荣誉、道德和塑造崇高人生观的庄严时刻。
深入开展“快乐体育大课间”活动。每天上午课间操时间,学生踏着欢快的音乐节奏,在长达半个小时的课间活动中,完成慢跑、韵律操及二十四式太极拳等锻炼活动;每天下午“把课活还给学生”活动中,呼拉圈队、跳绳队、花样篮球队、健美操队分区域活动。活动过程中同学们没有丝毫的倦怠和疲惫,相反,自信、健康、快乐的笑容始终洋溢在他们的脸庞,他们既感受到运动之美,又激发了自身的运动愿望,实现了健身体育和育人体育的有机结合。
我们正努力实现着新的教育境界:让学校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我们所追求的人文校园,是一个处处有景点、处处有经典、处处有特色、处处有品味、处处有内涵、处处有哲思、处处有文化、处处有精神的人文环境,使师生浸润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身心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使学校成为文化的载体、课程的载体、生命的载体,成为师生生活的花园、精神的乐园、智慧的家园。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重构课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53~63
[2] [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第4页,北京:三联书店,1991
关键词:学生和谐成长 人文校园 文化底蕴 班级文化 锻炼能力
Makes humanities campus which the student grows harmoniously
Jiang Huaishun
Abstract: The reason is any indepth closely examines in the life with the ponder,we were making the school the humanities harmonious education brand aspect to carry on the positive exploration with all ones strength,including:Makes the student health growth with the cultural inside story base of the rock;Enable the class and grade culture to become the student health growth the nimble and resourceful fountainhead;Causes the exercise ability to become the student health growth the free world,thus causes the school to become the student diligently to enjoy the growth joyful ideal paradise.
Keywords: The student growsThe humanities campus Culture inside story Class and grade cultureExercise ability geography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1-0034-03
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貌似简单实则寓意深远的问题。[1]由此引伸出我们的深层追问与思考:学生是什么?学生是人,是正在长身体的青少年,是心智尚在发育的缺乏社会经验的人,是需要与同龄人交流感情的人,学生还是会唱歌的人、会作曲的人、会画画的人、会演戏剧的人、会写小说的人、会讲故事的人,他们也许还是晚会的主持者,是聚会的召集人……,他们有他们的生活方式,有他们的朋友圈子,甚至有他们自己的语言,我们听不懂,可是我们应该学会听懂。
无论家长还是教师,都要关心学生作为人本身的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关心其他人,以及人类本身的问题,才能了解人类全面发展的需要,关注人类今天的生活和明天发展的问题。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2]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好好体味这句话。否则,教育出来的学生就有可能“像一架安装了坏发动机起飞的飞机一样,不但会自身毁灭,而且也会给别人带来牺牲。”
近年来,我校立足于“为师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的治校理念,坚持“让教师和学校一起发展,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基,对学生的终生幸福负责”的办学思想,以培养“志趣高远、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特长明显”的学生作为行动纲领,把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两个习惯、一个教育”进行强化培养,在全力打造学校的人文和谐教育品牌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
1.文化底蕴——打造学生健康成长的磐石之基
文化底蕴关系到学生真正的精神体验、人格品位、创造智慧,甚至是生命的幸福。看一看时下的学生生活:机械而单调,封闭而禁锢,平庸而乏味;他们在题海里挣扎,在作业山上爬坡;独特个性长期被压抑和忽视,身体健康、兴趣爱好、脾气秉性、爱心善意、孤独忧郁、寂寞焦虑、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这些与生命俱在的重要因素,越来越不被关注,而那些身外之物、那些数据指标却张牙舞爪地占据了学生生命的内涵……过于功利的应试教育已使得当今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变得越来越狭窄,他们的心灵越来越走向沉重和荒芜:没有英雄崇拜;缺乏责任意识;规则意识淡薄;自我中心膨胀;不懂感恩;不会合作;审美观念扭曲;男女生中性化倾向日益加剧……
可以说,教育一旦丧失了人文,就可能进一步损害人的理智和创造性,甚至会弱化情感而危及道德人格的生成。中科院院士,华中理工大学前校长杨叔子有句名言:科学与人文相融则绿。人文从哪里来?人文从阅读中来。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博士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高度重视人文教育,该校严格遵守一条常规:每个年级都要向学生推荐必读书目,每个年级都要求学生背熟一定数量的文章。他们认为,如果读不完推荐的著作,就是一种缺少文化和无知的标志;如果学生不能背诵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断,那么他就不会在智力、道德、审美、情感等方面得到合乎要求的发展。基于此,我们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读书条件,营造浓厚的人文舆论氛围,新落成的图书实验楼内将建设大型的图书阅览超市,向全校师生开放,为保证图书的阅读质量,所有新增书目已经向全体教师和学生会成员征集统计。定期在学生中间开展读书、征文、演讲活动,不定时组织各种规模的朗诵大赛、广播站播音员校园海选,以此促进学生博览群书,咏涵经典,咀嚼生活,从而积淀文化内蕴,净化心灵世界,提升人格品位。我们必须让学生懂得:书籍能够将我们引入一个高尚的社会。在那里,古今中外圣人贤士群聚,仿佛与我们共处一堂,让我们亲聆教诲,亲见所行,心心相印,欢悦与共,悲哀同历。一本好书是金玉良言与思想光华的总成,令人感铭于心,爱不忍释,成为我们相随的伴侣与慰藉。当诱惑袭来,高尚纯美的思想会像仁慈的天使,翩然降临,一扫杂念,守护心灵。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一个人始终不渝的崇拜着一个伟人,他一定能减少许多庸人层次的烦恼,一定能够较容易使自己摆脱低层次的现象缠绕,从而使自己朝着所崇拜的偶像的方向攀登。每个寒暑假,我们都组织学生至少阅读一本名人传记,做好读书笔记,写出读书心得。让学生在阅读中胸怀开阔,目光高远,屡挫屡战,从名人成功的足迹中吸取力量,用名人成功的实例撞击学生封闭的潜能之门,呼唤学生的创造激情。让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认识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并且不懈地努力,使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开阔。暗淡的眼睛从此被点亮,怠惰的双脚从此有了欢乐前行的动力。
2.班级文化——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灵动源泉
班级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工程,代表着班级的形象,体现了班级的生命。我们注重班级文化的培育,大力开发校本课程,让教育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各班根据学校统一部署,结合本班实际,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聪明才智,制定了刻有鲜明个性烙印的班歌、班训、班级公约;要求每名学生在书桌上摆放自己的座右铭,座右铭上要写三部分内容:第一自己最崇拜的人;第二自己要追赶的同学;第三针对自己的思想弱点写一句医治这一弱点的格言。这种来自于自我要求的生本文化更易于学生内化,更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团结、民主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许多班级还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像刘建宇老师,为进一步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带领全班同学赴北京考察学习。考察期间的所见所感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天安门庄严的升旗仪式激发了他们崇高的民族自豪感;毛主席纪念堂让他们感受到了伟人的人格魅力;军事博物馆让他们接受了一次最直观的革命传统教育;故宫、长城让他们了解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圆明园的残垣断壁让他们懂得了“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清华、北大讲堂让他们感悟到了名校的文化底蕴和“天才出于勤奋”的道理……而考察归来后开展如何提高自己文明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反思与总结,则唤醒了他们心中沉睡已久的“大写的我”。实践证明,“走万里路”才能“知天下事”,现实生活教育远比课堂上的空洞说教显得更有力量。
我们强调以评促建,每学期都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采的活动:如黑板报、手抄报、广播操、班歌、演讲、征文比赛等,形式多样、贴近学生、富有实效。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知识教育和情感熏陶。在继续规范和完善学生“成长档案”使用的同时,在求实求新上下功夫,多元化评价方案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正面的评价,于每学期“三好”、“优干”评选之外,每学年上学期开展系列“十佳”和各类“星级学生”评选,下学期则加入“校园学生人物”和“阳光学生”等评比认定。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了更多的锻炼过程,得到了更多的感悟、感动,享受到了成长的快乐。
我们坚持“主题小一点、内容实一点、形式活一点”的原则,使学生“养成一种品德,学习一种本领,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依托班级抓好体验教育,在各班深入开展“1234”活动。“1”就是每一个学期每一位学生都要讲一个让自己感动的故事,那么一个学期下来就有四五十个感人的故事使他的心灵产生震撼;“2”就是每周写二篇日记,一篇写使自己快乐的事,写出过程,写出内心感受,写出谁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写出自己应该如何也使别人快乐,一篇写使自己烦恼的事,也写出过程、感受,写出自己怎样不给别人制造麻烦;“3”就是书写三个自我,一个是过去的我,二是现在的我,三是将来的我。这是对自己的承诺,也是对他人、对社会、对未来的一种承诺,它会激励学生不断进步;“4”就是寄四封信,每年都有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和老人节,在这四个节日要求学生给自己的父母长辈和老师写一封真情实感的信,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老师的教育之恩。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习惯成自然”就是能力,而培养一切习惯的切入点就是从小事抓起。200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秉承“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的理念,科学吸收、合理嫁接盘锦经验和魏书生班级管理思想,以培养“十个文明习惯”(微笑待人、每天为父母做件事、见面主动打招呼、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按规则办事、说了就要努力做、用好每一分钱、集体的事情一起干、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和“十二个学习习惯”(记忆习惯、演讲习惯、读的习惯、写的习惯、定计划的习惯、预习习惯、适应老师的习惯、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的习惯、自己留作业的习惯、整理错题集的习惯、出考试题的习惯、筛选资料总结的习惯)为载体,努力做好“五个结合”即: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相结合;反复强化与积极疏导相结合。持之以恒地加以反复强化训练,不贪大、不贪多、不求全,锲而不舍地抓好落实,引导学生把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平凡小事,做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快快乐乐、如诗如画、如舞如歌,直至真正养成良好的习惯。
3.锻炼能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自由天地
教育是启迪智慧、润色生命的活动历程。关注学生成长的自我教育,是教育的人性化回归,这种回归必然表现为德育生活化,德育必须鼓励学生做积极的生活者,没有亲身实践、亲历亲为和情感体验的德育是苍白无力的。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学生管理的主题词就是:责任、规范、体育和艺术。
我们始终把学生干部培养当作学校的一项重大工程来抓,把最优秀的学生吸收到学生会队伍里来,又尝试用学生干部评价学校重要环节的管理与服务水平。通过参加学校管理,广大学生干部的竞争意识、主人翁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为学校建设出谋划策的热情明显增强,整个学校以人为本的管理氛围日益浓厚。
把全校学生的课间操当成一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进行自主管理教育的课程来抓,使课间操作为展现学生风采的广阔舞台,保持并焕发出了蓬勃的生命活力,形成了我校“两个习惯,一个教育”的标志内容和对外交流的窗口。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以新道德教育的实践与全面铺开为契机,提出了以《在生命体验中提升自我的道德素质》为主题的新道德教育设计方案。深化升旗仪式改革,不断挖掘和拓展丰富的德育内涵。开展“国旗下讲话我来写和主题征集”活动,并充分利用校刊、校报以及《中学生》、《中华少年》等报刊杂志对优秀作品广为宣传,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成就感,每周参加征文的同学就有2000人左右,占到学生总数的40%。庄严的升旗仪式上,评选出的“状元稿”由学校精心挑选的优秀学生演讲,政教主任介绍国旗班班主任先进事迹,学生代表献花,国旗班学生代表介绍先进班集体;增加了“每周校园之星”的风采展示,由校长亲自献花、颁发证书及奖品。升旗仪式作为实践“新道德教育”的起步台阶,真正成为了唤醒师生生命尊严、荣誉、道德和塑造崇高人生观的庄严时刻。
深入开展“快乐体育大课间”活动。每天上午课间操时间,学生踏着欢快的音乐节奏,在长达半个小时的课间活动中,完成慢跑、韵律操及二十四式太极拳等锻炼活动;每天下午“把课活还给学生”活动中,呼拉圈队、跳绳队、花样篮球队、健美操队分区域活动。活动过程中同学们没有丝毫的倦怠和疲惫,相反,自信、健康、快乐的笑容始终洋溢在他们的脸庞,他们既感受到运动之美,又激发了自身的运动愿望,实现了健身体育和育人体育的有机结合。
我们正努力实现着新的教育境界:让学校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我们所追求的人文校园,是一个处处有景点、处处有经典、处处有特色、处处有品味、处处有内涵、处处有哲思、处处有文化、处处有精神的人文环境,使师生浸润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身心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使学校成为文化的载体、课程的载体、生命的载体,成为师生生活的花园、精神的乐园、智慧的家园。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重构课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53~63
[2] [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第4页,北京:三联书店,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