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构建“三大体系”视角的农业现代化实现路径研究

来源 :农村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lvet_fl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本文引入“要素配置 结构优化—功能拓展”的分析框架,围绕破解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面临的困境提供路径参考.研究认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一要依靠“引进来、留得住、能增值”的路径高效配置要素,二要借助“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路径优化农业结构,三要以“提质量、增效益、促竞争”的目标拓展农业功能.
其他文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在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要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要抓手之一.鉴此,作为产业项目实施责任主体的村级干部也必将会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即是在这一政策背景下,以两个不同类型项目输入农村过程为依托,进而表征村级干部在新时代推进项目实施过程中正式权力实践过程的多重样态,即对于不同类型村民群体而采用差别化权力实践策略.其中,正式权力正式行使对象主要是“积极响应型”村民群体,正式权力非正式行使对象主要是“中性相应型”村民群体,正式权力强化行使对象主要是“消极响应型”村民群体
健全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探索大国小农情势下“谁来种地、如何种地”问题的有效解决方式.基于农业价值链视角研究发现:服务组织通过资源纵向整合和横向主体联盟构建了生产要素供应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链,农户作为供应链的“起点”和服务链的“终点”与服务供应商共置于一个服务平台,将农户作为农业价值链的重要一环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机制.这种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的推广,需要企业具有整合和服务农民的规模、调动乡村精英参与农业现代化的积极性、农户主动与现代农业衔接的意识,也需要公共政策和市场法律环境等外部条
现阶段大量农地转入户未能在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实现地块的连片集中.本文从地块规模门槛视角将农地特征划分为绝对连片、适度连片和分散化三种类型,并利用湖北省农地转入户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地块规模门槛标准下的农地连片情况,后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考察了各地块规模门槛标准下不同农业生产效率指标在三种农地连片水平间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农地连片集中有助于农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且适度连片的效果优于绝对连片.现行农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方式下,将最小地块规模增大到5~8亩有利于水稻种植户获得较高的综合农业生产效率.因此,大小农户
在黑土耕地质量退化问题日益严重的现实背景下,笔者利用吉林省黑土区680户农户调查数据,分析政府规制和社会规范及其交互项对农户实施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并揭示不同兼业类型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群体差异性.结果 表明:第一,政府规制和社会规范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实施.第二,政府规制和社会规范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存在交互影响,二者之间呈现一定的互补效应.第三,农户分化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具有显著影响,不同兼业类型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并随着兼业程度的增加政府规制和社会规范等对
本文利用CFPS2018的数据,实证研究了非正规金融对农村地区农户脱贫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收入贫困和消费贫困两种贫困维度下,非正规金融均能正向显著地促进农户脱贫;上述脱贫效应对不同类型农户、不同地域存在差异.结果 显示,从农户类型来看,非正规金融对农户的脱贫效应集中在非农户中;从地域划分来看,非正规金融主要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户存在显著的脱贫效应,而对东部地区无显著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本文对我国非正规金融规范发展和服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2011~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GMM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对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文化消费差距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中国城乡文化消费差距的影响表现为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曲线,其拐点约出现在2016年.分位数回归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高分位数城乡文化消费差距的收敛作用更明显.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文化消费水平的拉动作用强于城镇,且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文化消费差距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东部比西部地区的“倒U型”拐点出现在更早时期和数字普惠金融水平
农民工何以长期续留城市,已有研究较多从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及其收入效应进行考察,而本文基于农民工人力资本禀赋不足的客观事实,力图从其社会资本的收入回报与投资反馈双重视角考察上述问题的可能原因.主要发现是:农民工社会资本的收入回报支持“人情资源”假说,即农民工个体可以从其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得促进其收入增长的有价值信息;农民工社会资本具有正向显著的反馈效应,确切地说,就农民工群体平均而言,收入每增加100元中约有21元用于投资其社会关系的维持或拓展.以上结论表明在人力资本禀赋约束下,农民工对其社会资本的经营是实现其
林下经济兼具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增长双重作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而农户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林下经济发展的关键点.本文基于四川省乐山市429户农户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农户参与林下经济意愿的影响因素及路径.结果 表明,农户预期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越高,其参与林下经济的意愿越强烈;社会关系网络支持能够激发其参与意愿;个体禀赋和林地禀赋也是影响农户参与林下经济意愿的重要因素.
新发展阶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理论逻辑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历史逻辑是从“贫困—温饱—小康—富裕”的必然结果,现实逻辑是脱贫成果还具有不稳定性、脆弱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科学内涵是巩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的成果,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不产生新的贫困人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帮扶标准、对象、工作领域等多方面的拓展和提升,使脱贫人口在稳定脱贫基础上继续向富裕目标迈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从宏观区域维度应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从微观个体维度应提升脱贫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政策制度维度应保持政策总体上
资源下乡背景下,部分农民在项目落地过程中的不合作行为是阻碍村级公共品得到充分有效供给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本文研究的问题意识所在.实地研究发现,项目落地会对农民的生产生活资料造成破坏,形成村级公共品供给的“落地成本”,农民不愿承担这一成本是其不合作行为的产生根源.广西星村的经验表明,通过转变资源下乡形式、调整基层治理单元并强化规则供给,可以建立村级公共品供给的“村社包干”模式.该模式能够重构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并激活基层民主,从而有效激发农民承担“落地成本”的意识与意愿,实现对农民不合作行为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