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影响城乡文化消费差距?

来源 :农村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b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2011~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GMM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对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文化消费差距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中国城乡文化消费差距的影响表现为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曲线,其拐点约出现在2016年.分位数回归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高分位数城乡文化消费差距的收敛作用更明显.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文化消费水平的拉动作用强于城镇,且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文化消费差距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东部比西部地区的“倒U型”拐点出现在更早时期和数字普惠金融水平更高的位置,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城乡文化消费差距的拐点在样本期内尚未出现.本文的研究推动了对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影响城乡文化消费差距的理解.
其他文献
在过去百余年间,以英美为代表的福利国家大致经历了从单一的“社会取向”“政府取向”到“市场取向”的福利观,进而转向综合的“社会取向”福利观的范式演变历程,其政策实践包括实施差异化济贫政策,强化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缓解区域发展差距;把握教育与就业两大环节,提高贫困人口人力资本,强化贫困群体内生动力和能力;甄别有无劳动能力贫困者,完善社会福利制度,构建分类救助帮扶体系.英美国家在其相对贫困治理中出现的“政府失灵”“社会失灵”“市场失灵”“福利依赖”“福利欺诈”以及“模糊责任”等社会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基于我国
本文立足脱贫摘帽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使用“能力-资源”分析框架,结合Barretta &.Constas提出的推进策略分类识别方法,分析了原深度贫困山区农村在新时期、新阶段构建经济韧性的一般逻辑.以四川省凉山州卢家营盘村作为样本,调查总结了一个西部山区村庄通过“整合三种资源、利用三种能力”,建构经济韧性并努力实现可持续反贫推进策略的阶段性经验,最终得到了几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