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鸟儿去旅行 换种视角学科学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584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创新整合点
  创新使用教材,落实新理论“用教材教”。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鸟儿的视角”去看地形地貌,将高山、峡谷、平原、丘陵等相关地形视频进行剪辑,形成学生课前学习资源,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其感知地理科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课从课前的任务布置,到“课始交流”,再到课上的“质疑辨析”,都紧紧围绕“辨”展开。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各种资源,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流互动,能加深对“地形”这个地理知识概念的深刻理解,提高发现和辨析能力。
  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我认为这是本节课最大的创新点。课前提供的视频学习资源、网络搜索资源、学校的eClass网络平台、家庭网络学习等,均可以实现学生“时时、处处、人人”的多形态混合式学习方式。
  ● 教材分析
  《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起始课。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知道五种主要典型地形的特点,以及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从整体来看,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学习地球内部运动和外力作用引起地表变化的内容奠定基础。
  ●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等地形有所了解,也有部分学生跟随家人旅游,到过不少地方。虽然学生在旅游过程中不会刻意去了解认识地形,但仍然对这些自然景观有着浓厚的兴趣,对这方面的知识有着较强的探究欲望,对未经历过的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也勇于挑战。经过两年的科学课学习,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移动终端的全社会普及,他们对互联网技术也具有了一定的操作应用能力。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引领认识几种常见的地形及其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搜集整理有关地形的信息,认识几种常见地形,培养应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应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兴趣。
  ● 教学过程
  1.课前自主学习
  学生在家,登录学校eClass网络平台,在“同步课堂”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具体问题如下:地球表面是平的吗?地球表面都有哪些地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从中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学习步骤如下:
  第一步,阅读《截屏流程》文档,学习如何对视频进行截屏。
  第二步,认真观看《跟着鸟儿去旅行》视频,同时将你认为有价值的视频画面截屏下来,并分类保存。
  第三步,将你的视频截图、分类标准以及你的新发现用PPT整理出来,并上传至eClass的讨论区,以便和全班同学交流。
  2.课堂教学活动
  (1)激情导入,聚焦主题
  提问:在我们学校,地面基本都是平的,那整个武汉市、湖北省甚至地球的表面都是平的吗?你们认为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
  讲述:下面让我们一起跟着鸟儿去“旅行”一下,看看在鸟儿的眼中,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都有哪些地形,这些地形都有什么特征。
  (2)观看视频,体验感受
  学生观看鸟儿迁徙的视频,体验感受鸟儿眼中的地形变化,初步感知不同地形之间的差异。(视频的片头和片尾用字幕提示学生观看视频时的关注和思考点:地球表面是平的吗?鸟儿在旅行中经过了哪些地形?这些地形都有什么特征?)
  (3)明确任务,自主学习
  提问:刚才,我们跟着鸟儿一起去“旅行”了一下,那谁能回答地球表面是不是平的呢?(不是)那它是什么样的呢?
  谈话:那鸟儿在“旅行”过程中都经过了哪些地形呢?这些地形都有什么特征?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建议学生可以登录学校的eClass网络平台,在“同步课堂”中把刚才的视频再观看一遍。在观看时可以把视频中最典型的地形镜头截屏下来,然后在网络上搜索查找一下这些地形的名称和特点,并给它们分类,看看都有哪些地形种类。
  PPT提示:①认真观看视频并把当中最典型的地形镜头截屏下来。②在网络上搜索查找这些地形的名称和特点。③将网络上查找到的资料和截屏图片分类,放入相应的文件夹中。
  (4)汇报交流,质疑辨析
  提问:这位同学的地形种类、地形特征、截屏地形的分类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或纠正的地方?
  谈话:其他同学的分类情况又是怎样的?下面请大家利用网络相互观看你们提交的作业,看看能不能从其他同学的作业中发现问题,并能利用网络找到证据来支持你的观点。
  全班汇报交流,表达各自的观点。交流要点:截屏地形的分类是否正确,有没有新的发现,你的证据是什么。
  (5)归纳小结,拓展应用
  师:通过交流学习,同学们认识了这样几种地形(手指板书),知道了它们的特征,并且还有了一些新的发现。但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请同学们在课后将你们对地形的认识和发现整理出来,并上传到eClass平台上进行交流。
  ● 教学反思
  由于本课的教学内容“地球表面的地形”太过宏观,学生难以较全面地去亲身体验,所以我剪辑了《跟着鸟儿去旅行》这样一段视频,并且设计利用大型LED显示屏来展示鸟儿眼中地球表面的地形(该课标题也调整为《跟着鸟儿去旅行》),从而将学生平时看不全、摸不着、没有关注过的地形展示在他们的眼前,引导学生去关注、去体验。同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室、极域电子教室系统、eClass在线教育教学平台、百度等网络搜索工具、暴风影音、QQ截屏工具、PPT等信息技术手段,将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拓展,使学习不再局限于学校、教室,而是进一步拓展至学生的生活,让学习无处不在,成为一种自主的、发展的学习。我对该课的教学方式也进行了调整,采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这是本节课我认为的最大创新点。
  首先,学生能进行充分的感知体验。通过学校报告厅的大型LED屏幕(这是学生在家和教室无法体会的)观看鸟儿旅行的视频,能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和精神上的震撼。学生通过鸟儿的眼睛能身临其境地初步感知体验地球表面各种地形的差异。学生还可以在家中通过登录eClass网络平台,继续观看鸟儿旅行的视频,进一步了解地形的不同及其特点。
  其次,学生在课前利用eClass网络平台,可以自主学习视频的截屏方法,再利用QQ截屏工具对视频中的地形画面进行截屏处理,接着用百度等搜索工具搜索和地形相关的知识,最后用PPT将自己对地形种类和特征的学习认识整理出来。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对地形的种类及其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还可以提高在信息环境中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
  再次,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学生之间的汇报交流、质疑辨析,发现问题:学生对地形种类分得对不对?截屏分类是否正确?地形特征描述得合适吗?……然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再次观看视频进行体验,利用网络搜索工具搜寻证据,仔细对比截图、典型地形的图片与地形特征之间的差异。这样一轮、两轮甚至多轮质疑辨析的生生互动,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地形种类及其特征的认识,锻炼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更深刻地体悟到了基于信息技术变革的信息化未来教育与传统教学的差异:在教学模式上,和传统课堂教学相比,信息化的未来教育无论是时间、空间还是教学内容都得到了深化和拓展;在学习方式上,由传统课堂接受式学习转变为网络学习和面对面学习相融合的学习,用技术支持的学习是对课堂接受式学习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深化和拓展;在课堂关注点上,由关注知识和技能转变为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对自主探究式学习的领悟,更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普及,在未来的教学中,当我再次教授《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时,教学过程中或许能实现更加真实的3D全景观看或VR虚拟现实体验,那学生对这类宏观知识概念的体验度将会比现在更高。
其他文献
一  五六岁起吧,我就老爱跟着奶奶,晚上也跟奶奶睡觉。我睡里边,奶奶睡外边,奶奶像堵墙,护着我。奶奶身子肥胖柔软,我个儿小,总钻在奶奶的胳肢窝下,这样才能睡好觉。  奶奶常年胸口疼,夜里疼起来就会“咳咳——”地呻吟。奶奶总跟熟人邻居说:“我孙女很孝顺,夜里一看到我胸口疼,迷迷糊糊地,小手就在胸口上捶起。”奶奶言外之意,我那没四两重的小手,在她胸口上一捶一捶,疼痛就得以缓解。邻居总是羡慕地说:“这个
新课程倡导自主、协作、探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分组学习受到了认可和应用,并日渐流行。然而,在当前课改实践中,却经常存在着“有组织,无纪律”的小组学习现象。小组合作往往是“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要么演变为个别学生的“一言堂”,要么最终小组成员“我行我素”,“各奔东西”。这样的分组学习是否有效,一线教师应该用什么样的智慧,来实现分组学习效果的最优化呢?  郑雪萍、林凤桂两位老师认真研
一只乌鸦像一封飞在天空的挂号信  带着黑色符号和空白密码  它用世界上最独特语言  传递消息。它来自悬崖的棺椁  古老而神秘  它始终是一个问号  漆黑的眼睛闪耀太阳和月亮之光  信件接收者已经失踪  没有谁再能够提供准确地址  它累的时候  停靠在孤零零的枝丫上  它养足了精神,就逐个敲响墓碑  仙 女 湖  一场春天的雷雨从花篮中  移向天空。从一条条鱼的尾巴躲进小雨伞  闪电就是一只美妙的手
往 事  总有一些想念  吹成沿途的风  飘落,能剔出一阵感动  在尘世的分岔路口  迈开脚步  故乡向左,我向右  想念一条河流  和挽起裤腿的我  踩着鹅卵石  蹚过那颗掉入水中的落日  想念一头老牛  白天,仰首咀嚼一块白云  晚上,低头饮尽一河星星  像是垄上长出的话语  随季节抵达耳际  春雨是故乡的润唇笔  湿了一嘴乡音  乡音里  全是,岁月的哭泣  轻  我愿同蝴蝶一起飞起  擦
中元节放假在家,一下午就坐在门口,等着玉宗和春魅夫妇出现,问他们什么时候下海。  玉宗是我邻居,每年渔季就很难看到踪影,不是在海里就是在田里。忙得不修边幅,胡子好久才剃一次,头发也乱乱的。相比春天的时候,像是一下子老了几岁。海陆之间赶来赶去,玉宗觉都睡不够,更别提拾掇自己的仪容仪表了,他又不和阿姨们跳广场舞。  不过话说回来,所有渔民都是这样子,又乱又黑,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但是他们都没玉宗长得好
蒜臼是用来制作蒜泥之用,在北方,蒜臼可谓居家必备的生活器具。  对蒜臼的记忆最早是在童年,农村生活困苦,没什么新鲜蔬菜可吃,田野里采摘来的灰灰菜、马齿苋、荠菜、婆婆丁,抖掉泥巴,清洗择干净,在热水里焯一焯,捞起后,用蒜臼砸好的蒜泥拌匀,便成了下饭的美味。或到逢年过节吃饺子时,用大蒜来提味,蒜臼才派上用场。在那时的农村,家家户户都少不了蒜臼子。  蒜臼子,在我们老家,俗称“敲蒜窝”,用来制作蒜泥之用
一  我们决定去石马岐,那个传说中著名的狼窝。大人们常常对我们说,要是不听话太顽皮,就送我们到石马岐喂狼。所以,石马岐一定是狼最多的地方。  最初对于狼嚎的印象来自树生公公,那时我不过是四五岁的样子。每到月朗星稀的夜晚,树生公公就会站在村口的大坪上,双手做成喇叭状,向着月亮的方向,嘴里发出长长的“呜——呜”声,尖锐而强劲,像划过夜空的流星,又像石马岐发出的悲鸣。正在坪里玩耍的我,只要听到这刺刀般的
一  当那个黑洞洞的枪口指向于韶阳的后脑时,他分明已经感受到了远胜于语言的威胁,奇怪的是他并没有多少死亡的恐惧,反倒充满了好奇心,不时偷眼打量着这支衣衫褴褛的叫花子般的队伍——假如真能称他们为队伍的话。长到这么大,于韶陽还从未被人用枪口指向自己,正像他从未被人用麻绳五花大绑一样。当然,他在于府大院所在的圩子里,见过太多乡丁包括自己的财主父亲,用枪指向那些穷人,用麻绳捆绑过那些欠了租钱粮米还不上的人
一  后天就是五月五端午节了,官坂街头出现少有的热闹。海边来的沿街摆着簸箕竹筐吆喝着卖鱼卖虾;山里来的挑着木柴挎着杨梅沿街叫卖;实在没东西可卖的人家,也要抓一两只鸡鸭到街上兜售。人人都想手头上有些钱,好给家里人买些好吃的,过一个舒心的端午节。  郑银花的家在官坂后街,两年前丈夫害痨病死了,她带着年幼的小孩生活实在艰难,在邻居的帮助下,包几捆粽子,在街头支个摊子卖粽子,赚些小钱给孩子买布做件小衣裳。
茂古决定去赴罗塘圩。算起来,前后有三年没有出门赴圩了,也就是说,自从父母去世后,再没有出过山。  吃过早饭,他腰间系紧竹刀鞘,插入柴刀,说,叔,今天江西罗塘墟,我想去。  叔愣一下,转头看他。  茂古不自然,低头看脚。脚趾头一勾一勾,挖着草鞋。  去吧,好久不出门了。他婶,多拿点纸票给茂古。  经过自家老屋前,他停下。老旧的房子是茅草屋,虽然自己时不时会修一下,终究不顶事,摇摇欲倾。每次看,都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