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峰会之礼,文化之仪。杭州本土老字号品牌王星记扇子,频频出现在精心准备的一份份承载着中国文化、杭州韵味的峰会用品中,以雅韵和匠心打动了世界。一把扇子融汇古今,一份心意礼待世界。
扇赠贵宾 善待世界
在B20峰会商界领袖的纪念品礼盒中,一把市玉水磨骨真丝扇特别引人注目——雅致的淡黄色竹玉扇骨,打开时手感舒适;圆形扇头和铜质扇钉,散发着现代、简约的气息;真丝扇面手绘梅、兰、竹图案,对应扇名为“暗香疏影”“幽兰吐香”“清风摇翠”,寓意高雅君子之风,文化礼仪之邦。
这三款B20峰会纪念礼扇,竹制扇骨25厘米长,而G20峰会国家元首纪念礼中的三款扇子,竹制扇骨加长到27厘米。虽然花样款式和B20峰会纪念礼扇很像,但在扇头和扇骨造型上作了明显区别,扇头做成了古方造型,扇骨做成了肩格造型,菱角分明,典雅大方,更显古代权贵气派。
杭州王星记扇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孙亚青说:“古方扇头、肩格造型的传统工艺特色更浓郁,手感和艺术效果也更好。而梅、兰、竹是中国经典的传统绘画,体现着君子之风,传递着大中国礼仪文化。
9月4日晚,G20杭州峰会“最忆是杭州”文艺演出现场,“王星记”扇子又一次出现在贵宾席上。这是一把名为“江南忆”的宣纸烫金市玉竹扇。扇面上有G20峰会LOGO和西湖蓝到钱塘绿意象彩绘,加上星星点点的洒金效果点缀,给人以柔美的色彩艺术效果。蓝天、碧水,色彩纯净而深邃,完美契合本次峰会“低碳绿色”的主题,风雅杭扇迎合世界潮流。
而最早登场的中外媒体记者礼包中,一把轻巧精致的竹刻真丝扇,水墨兰花印在白色丝质画面上,再配上全黑镂空雕刻扇骨,黑白相间、时尚大气,并配有相应扇袋使之方便携带,受到了中外记者们的大加赞赏。
小小的一把扇子,款款寓意美好、款款精工细作、款款风情雅致,不仅展示了杭州灵动开放的文化底蕴,也让人看到了一个百年老字号竞逐国际舞台的文化自信。
集结精英 巧妙构思
2015年8月,G20杭州峰会会议用品征集和竞标的消息一经公布,孙亚青就兴奋不已、踌躇满志,她说:“王星记作为杭州本土老字号企业,能为G20峰会服务义不容辞,要充分发挥非遗文化和技艺优势,用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杭州故事。”
2015年9月,王星记就组建起一支既有实际制扇设计经验,又富有现代创新设计理念的精英设计团队,孙亚青亲自担任团队组长。成员中既有王星记各艺术领域的省市工艺美术大师,也有国家级的刺绣工艺大师和在杭高校的设计专家们。
团队一经建立,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创意开发,为打造有杭州特色的国礼集思广益。有人提出要突出传统文化与西湖文化,也有人认为要体现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等。主题文化的设定、材料特色的运用、技艺手法的表达,设计团队充满激情和干劲。既要突出中国传统文化,体现浙江、杭州地域特色,又要显示传统工艺,还要显现国际风范,就这样,经过一次次设计推敲,一次次研讨修改,一次次头脑风暴,一稿、二稿、三稿………创意不断涌现,思路不断突破,前后共出了30多稿的设计版本,用心良苦、精益求精。
最终,经过四轮筛选,王星记提交的10款扇品样稿在众多单位竞争中全部中标,确定为2016年G20峰会官方纪念用品,分别为G20领导人峰会礼3款、B20工商峰会礼3款、G20中外媒体记者礼3款,以及G20峰会文艺演出用扇1款。此外,峰会夫人国礼在全国800多家的候选礼品中脱颖而出,被选定为最终的10款礼品之一。参加定标的专家们说:“王星记这些扇子从设计、用材、制作工艺上,均体现了中国制扇的最高水平。”
得知中标消息后,团队成员们都长舒一口气,这段时间的辛苦没有白费,但是接下来的任务更为艰巨。G20峰会用品,不是一份纪念品那么简单,也不仅仅代表王星记的名号,它是一次向国际社会介绍杭州、传播中华文化的宝贵契机,抓住机遇才能走得更远!
取材天然 手工制作
“精工出细活,料好夺天工。”虽然喜悦中带着激动,但激动中又含着一份淡定。140多年来,王星记扇业始终用情传承文化,用心制造精品。每个品种的设计和创意,都会根据材料的天然质地、纹理、颜色,进行巧妙的构思和安排,如是才能尽得天然之妙。每一把扇子的色、形、意,都是匠心独具的艺术创造,每每呈现出独一无二的审美价值。
制扇从选料开始,G20峰会礼品选材要求非常苛刻。市玉水磨扇骨采用浙江安吉6年以上的冬竹,肉头厚、色泽好,还需存放3至4年后才能使用;镂空雕刻扇骨用的是6年以上的淡水竹。为什么选竹扇骨这么讲究?因为:竹之雅致,秀逸而风韵;枝弯而不折,气节与傲骨;竹之空心,虚怀若谷;竹节必露,高风亮节。而扇面用材真丝产于江浙一带,品质高,质地好。真丝材质也喻示丝绸之路,架起世界互通的桥梁。
所谓制扇,就是用双手去感受扇品,用执着去创造精品,享受扇品在手中升华的过程。此次峰会用品,王星记沿袭一贯手工制作特色,每把扇子均由26道工序全手工制作。市玉水磨扇骨制作极其复杂精细,需取一段头青冬竹,汲取阳光精华,晒成玉色;再去其外皮后,将扇头、肩格制成古方造型;随后将扇骨入水,反复打磨呈现光洁模样;而后用木贼草细细打光,片刻之后,取了一块川蜡再给大边、里芯无数次地打磨抛光,需片片光洁亮丽,才能成就一副手感光滑、色润如玉的市玉水磨扇骨。如此淋漓尽致运用的传统工艺,不仅美观,且大大增强了扇子把玩的舒适度。
真丝扇面采用四层复合技艺,正反两方为丝绸裱糊,里芯两层宣纸衬托,制作难度相当高,但是成扇面后挺括、平整,牢度强,美观度高。扇骨上使用的扇钉,采用坚韧耐用的牛角钉装置后,通过热蜡点缀摇磨50次以上,使其表面光亮圆润,显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如此功夫细节成就精品,显出中国手工艺制作的精湛水平。
难得的是,在一系列G20峰会纪念礼的打造中,王星记还首次在宣纸扇面上运用烫金工艺技艺,显示出制扇技艺推陈出新的活力。
一丝不苟 成就精品
每每讲起扇子的种种,王星记人都滔滔不绝,然而扇艺工匠为作品的辛勤付出却少为人知。其实每一份扇艺精品背后,都有一段饱含汗水与心血的经历。
当时,签订中标合同至交货日期只有40来天,三万多把手工打磨扇品生产任务,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赶制,困难相当大。最关键的是,七八月正值扇子内销旺季,生产订单又多又急。怎么办?只有开足马力齐上阵,一单也不能拉下。
为了打好峰会用品生产这一仗,王星记经营班子连夜碰头商讨生产任务的安排。第二天一早,就召开车间生产动员会布置,提出了“奋战40天,生产勇当先;助力G20,奉献中华扇”的口号,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同时,提高峰会用品制作工价进行激励,在物质上也同步鼓励。公司的高层领导和党员干部们踊跃下车间、进工序,与工人们一起日夜加班,干在实处做在先!
就这样,一线生产工人激情昂扬,干劲十足,他们用娴熟的技艺,制骨、造型、折面、串扇、沿条、整理、打磨、检验……各个工序环环相扣,制作工艺一丝不苟,做精做优中华扇。
为竭力保障峰会扇品制作工艺上的高水平,孙亚青这位扇业界的女强人,更是日日奋战在生产现场,在严格制作的基础上,增加检验人员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关。更难得的是,她还坚持全程监制,每一把扇都经她严谨、专业的细致检验后才能出品,凝聚了一位大师级“匠人”的心血和汗水,成就了活着的艺术品的诞生。
尽管连日加班身体非常疲倦,手指疼痛患上了腱鞘炎,但当这批扇品在峰会亮相后,孙亚青内心无比快乐和自豪。王星记扇业向世界展现了“杭州制造”的魅力,向全球传递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浓浓的杭州地域特色文化。
扇赠贵宾 善待世界
在B20峰会商界领袖的纪念品礼盒中,一把市玉水磨骨真丝扇特别引人注目——雅致的淡黄色竹玉扇骨,打开时手感舒适;圆形扇头和铜质扇钉,散发着现代、简约的气息;真丝扇面手绘梅、兰、竹图案,对应扇名为“暗香疏影”“幽兰吐香”“清风摇翠”,寓意高雅君子之风,文化礼仪之邦。
这三款B20峰会纪念礼扇,竹制扇骨25厘米长,而G20峰会国家元首纪念礼中的三款扇子,竹制扇骨加长到27厘米。虽然花样款式和B20峰会纪念礼扇很像,但在扇头和扇骨造型上作了明显区别,扇头做成了古方造型,扇骨做成了肩格造型,菱角分明,典雅大方,更显古代权贵气派。
杭州王星记扇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孙亚青说:“古方扇头、肩格造型的传统工艺特色更浓郁,手感和艺术效果也更好。而梅、兰、竹是中国经典的传统绘画,体现着君子之风,传递着大中国礼仪文化。
9月4日晚,G20杭州峰会“最忆是杭州”文艺演出现场,“王星记”扇子又一次出现在贵宾席上。这是一把名为“江南忆”的宣纸烫金市玉竹扇。扇面上有G20峰会LOGO和西湖蓝到钱塘绿意象彩绘,加上星星点点的洒金效果点缀,给人以柔美的色彩艺术效果。蓝天、碧水,色彩纯净而深邃,完美契合本次峰会“低碳绿色”的主题,风雅杭扇迎合世界潮流。
而最早登场的中外媒体记者礼包中,一把轻巧精致的竹刻真丝扇,水墨兰花印在白色丝质画面上,再配上全黑镂空雕刻扇骨,黑白相间、时尚大气,并配有相应扇袋使之方便携带,受到了中外记者们的大加赞赏。
小小的一把扇子,款款寓意美好、款款精工细作、款款风情雅致,不仅展示了杭州灵动开放的文化底蕴,也让人看到了一个百年老字号竞逐国际舞台的文化自信。
集结精英 巧妙构思
2015年8月,G20杭州峰会会议用品征集和竞标的消息一经公布,孙亚青就兴奋不已、踌躇满志,她说:“王星记作为杭州本土老字号企业,能为G20峰会服务义不容辞,要充分发挥非遗文化和技艺优势,用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杭州故事。”
2015年9月,王星记就组建起一支既有实际制扇设计经验,又富有现代创新设计理念的精英设计团队,孙亚青亲自担任团队组长。成员中既有王星记各艺术领域的省市工艺美术大师,也有国家级的刺绣工艺大师和在杭高校的设计专家们。
团队一经建立,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创意开发,为打造有杭州特色的国礼集思广益。有人提出要突出传统文化与西湖文化,也有人认为要体现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等。主题文化的设定、材料特色的运用、技艺手法的表达,设计团队充满激情和干劲。既要突出中国传统文化,体现浙江、杭州地域特色,又要显示传统工艺,还要显现国际风范,就这样,经过一次次设计推敲,一次次研讨修改,一次次头脑风暴,一稿、二稿、三稿………创意不断涌现,思路不断突破,前后共出了30多稿的设计版本,用心良苦、精益求精。
最终,经过四轮筛选,王星记提交的10款扇品样稿在众多单位竞争中全部中标,确定为2016年G20峰会官方纪念用品,分别为G20领导人峰会礼3款、B20工商峰会礼3款、G20中外媒体记者礼3款,以及G20峰会文艺演出用扇1款。此外,峰会夫人国礼在全国800多家的候选礼品中脱颖而出,被选定为最终的10款礼品之一。参加定标的专家们说:“王星记这些扇子从设计、用材、制作工艺上,均体现了中国制扇的最高水平。”
得知中标消息后,团队成员们都长舒一口气,这段时间的辛苦没有白费,但是接下来的任务更为艰巨。G20峰会用品,不是一份纪念品那么简单,也不仅仅代表王星记的名号,它是一次向国际社会介绍杭州、传播中华文化的宝贵契机,抓住机遇才能走得更远!
取材天然 手工制作
“精工出细活,料好夺天工。”虽然喜悦中带着激动,但激动中又含着一份淡定。140多年来,王星记扇业始终用情传承文化,用心制造精品。每个品种的设计和创意,都会根据材料的天然质地、纹理、颜色,进行巧妙的构思和安排,如是才能尽得天然之妙。每一把扇子的色、形、意,都是匠心独具的艺术创造,每每呈现出独一无二的审美价值。
制扇从选料开始,G20峰会礼品选材要求非常苛刻。市玉水磨扇骨采用浙江安吉6年以上的冬竹,肉头厚、色泽好,还需存放3至4年后才能使用;镂空雕刻扇骨用的是6年以上的淡水竹。为什么选竹扇骨这么讲究?因为:竹之雅致,秀逸而风韵;枝弯而不折,气节与傲骨;竹之空心,虚怀若谷;竹节必露,高风亮节。而扇面用材真丝产于江浙一带,品质高,质地好。真丝材质也喻示丝绸之路,架起世界互通的桥梁。
所谓制扇,就是用双手去感受扇品,用执着去创造精品,享受扇品在手中升华的过程。此次峰会用品,王星记沿袭一贯手工制作特色,每把扇子均由26道工序全手工制作。市玉水磨扇骨制作极其复杂精细,需取一段头青冬竹,汲取阳光精华,晒成玉色;再去其外皮后,将扇头、肩格制成古方造型;随后将扇骨入水,反复打磨呈现光洁模样;而后用木贼草细细打光,片刻之后,取了一块川蜡再给大边、里芯无数次地打磨抛光,需片片光洁亮丽,才能成就一副手感光滑、色润如玉的市玉水磨扇骨。如此淋漓尽致运用的传统工艺,不仅美观,且大大增强了扇子把玩的舒适度。
真丝扇面采用四层复合技艺,正反两方为丝绸裱糊,里芯两层宣纸衬托,制作难度相当高,但是成扇面后挺括、平整,牢度强,美观度高。扇骨上使用的扇钉,采用坚韧耐用的牛角钉装置后,通过热蜡点缀摇磨50次以上,使其表面光亮圆润,显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如此功夫细节成就精品,显出中国手工艺制作的精湛水平。
难得的是,在一系列G20峰会纪念礼的打造中,王星记还首次在宣纸扇面上运用烫金工艺技艺,显示出制扇技艺推陈出新的活力。
一丝不苟 成就精品
每每讲起扇子的种种,王星记人都滔滔不绝,然而扇艺工匠为作品的辛勤付出却少为人知。其实每一份扇艺精品背后,都有一段饱含汗水与心血的经历。
当时,签订中标合同至交货日期只有40来天,三万多把手工打磨扇品生产任务,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赶制,困难相当大。最关键的是,七八月正值扇子内销旺季,生产订单又多又急。怎么办?只有开足马力齐上阵,一单也不能拉下。
为了打好峰会用品生产这一仗,王星记经营班子连夜碰头商讨生产任务的安排。第二天一早,就召开车间生产动员会布置,提出了“奋战40天,生产勇当先;助力G20,奉献中华扇”的口号,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同时,提高峰会用品制作工价进行激励,在物质上也同步鼓励。公司的高层领导和党员干部们踊跃下车间、进工序,与工人们一起日夜加班,干在实处做在先!
就这样,一线生产工人激情昂扬,干劲十足,他们用娴熟的技艺,制骨、造型、折面、串扇、沿条、整理、打磨、检验……各个工序环环相扣,制作工艺一丝不苟,做精做优中华扇。
为竭力保障峰会扇品制作工艺上的高水平,孙亚青这位扇业界的女强人,更是日日奋战在生产现场,在严格制作的基础上,增加检验人员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关。更难得的是,她还坚持全程监制,每一把扇都经她严谨、专业的细致检验后才能出品,凝聚了一位大师级“匠人”的心血和汗水,成就了活着的艺术品的诞生。
尽管连日加班身体非常疲倦,手指疼痛患上了腱鞘炎,但当这批扇品在峰会亮相后,孙亚青内心无比快乐和自豪。王星记扇业向世界展现了“杭州制造”的魅力,向全球传递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浓浓的杭州地域特色文化。